鏈改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隨著幣改的失敗以及鏈改的興起,區塊鏈行業逐漸“從虛到實”,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從傳統的商業思維向區塊鏈思維的轉變,人們開始重視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相關企業組織生態的改造。
區塊鏈與金融的關係要從歷史節點以及傳統金融的內在邏輯去理解。區塊鏈改革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技術在具體場景裡能夠提供哪些技術特質,這些特質具體解決了原有行業的哪些問題。
基於歷史來看,區塊鏈的出現是民間對於金融危機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國際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而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不是通貨膨脹,而是資產泡沫。將區塊鏈與傳統金融出現的問題聯絡起來,可以從傳統金融的問題總結出以下原因:
第一,資訊不對稱。
從傳統的發展模式來看,資訊不對稱在現有的框架內不斷修補但並沒有一個好的方案解決。區塊鏈的出現,將之前的各自記賬變成公共記賬,所以說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金融領域中一直以來的核心難點:資訊不對稱問題。
第二,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收入分配問題。
從歷次的金融危機來看,因收入分配不均,從而影響消費。經濟危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消費不足。但是在基於區塊鏈建立的系統內,把之前的按資分配變成了我們所倡導的按多種要素分配,從而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技術方案,這也是鏈改的關鍵環節。
第三,投資者的非理性問題。
投資者個體和群體都會產生非理性的情況,尤其是群體的不理性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投資者群體之間的非理性情緒,表現為投資者情緒互相傳染,從而不斷加劇非理性情緒。
投資者非理性跟資訊不對稱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資訊不對稱的存在加劇投資者的非理性。在資訊完全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非理性現象雖不會完全消失,但是它會極大程度地降低,而區塊鏈正是通過資訊對稱來推動此問題的解決。
理解了區塊鏈與金融的關係之後,我們來看看實體經濟中的鏈改邏輯。
不同於幣改將通證視為純粹的金融證券的一種,鏈改將通證理解為產業鏈價值的衡量工具。換言之,鏈改使得企業組織的生態得以擴大,形成了新的經濟體,這樣的經濟體就是一種大於公司而小於國家的產業生態,鏈改就是要通過建立職業的、產業的小眾經濟體,來實現整個上下游產業生態的科學整合。
鏈改包含的是區塊鏈思維而不僅僅是區塊鏈技術,由於在傳統公司制裡不可能有類似的思維存在,因此鏈改就是區塊鏈思維在產業應用的重要體現。
我們看到通證化作為區塊鏈生態激勵和價值流通的關鍵部分,是整個鏈改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整個區塊鏈對生產關係變革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合理監管的前提下不能忽視通證的作用,更不能將其模糊化、錯誤化。
另外一個關於鏈改的重要問題就是基於區塊鏈與共享經濟之間的關係。
如果能夠通過區塊鏈的模式進行去中心化,將整個生態進行合理重構,不僅僅降低了各個環節交易費用,且通過通證可以將相應的收益進行合理分配,從而實現整體的良性迴圈。
簡而言之,正如金融行業存在傳統方式無法解決的內在問題,傳統的中心化企業和公司中也存在著由於公司制度的缺陷導致的收益分配不均以及產業交易費用過高等各類問題。因此鏈改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去中心化的技術去中介,來降低整個市場的交易費用,同時擴張傳統企業組織的生態邊界,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