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依然出不來網際網路巨頭?
十年前,我們就在討論,為什麼大上海就是與網際網路經濟擦肩而過,BAT等大公司都與魔都絕緣。現在,我們依然值得討論,上海的網際網路經濟為何依然如此?
二十年前,上海怎麼都看不上馬雲;二十年後,上海看誰都像下一個馬雲。所以,只要是在網際網路上能有點動靜的,上海就當寶寶養著。
歷數曾經的輝煌,上海的網際網路公司還是有一些的,比如易趣、土豆網、PPS、Triniti Interactive、PPTV、1號店、盛大遊戲、巨人網路、九城、百姓網、籬笆網等等,可惜,多數都已經消失在人海。
說起來,上海的網際網路發展程度並不差,也往往是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最早最前沿的發展地,在這塊土地上,大量的網際網路公司天天展示廝殺,而且是決定勝負的廝殺。
於是,有媒體列出來一系列的新生代上海網際網路公司,包括閱文、拼多多、攜程,還有摩拜、餓了麼、B站,大眾點評、盒馬鮮生、英語流利說、商湯科技……
在這裡,我們得挑挑揀揀,比如,閱文是騰訊的,雖說是騰訊組裝起來,可是閱文的前身好像也不是生存的很好,否則不可能被騰訊給打包了。還比如,盒馬鮮生是阿里巴巴旗下,人家總部是在杭州,上海只是起家的場子而已。至於商湯科技,不管未來如何,能算是網際網路公司嗎?
剩下的,我們再數數。摩拜還有嗎?沒有了,這就共享單車公司經營不下去賣給了美團,而美團就摩拜的字號都取消了,算是成了歷史。餓了麼也被阿里巴巴收購,再與口碑合併,雖然還存在,但也很難說依然算是上海公司。至於B站,號稱是業內第二,可看看市場份額呢,再看市值變化,就不要提了。
這些年,上海網際網路行業裡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只有攜程。也只有攜程還是屬於一線的網際網路公司,發展的還不錯,然後與去哪兒等等實現了資本上的聯姻,現在正與美團、飛豬等苦戰,好像也佔不到多少便宜。不過,即便如此,攜程已經成為成為“上海網際網路之王”,即便後起之秀拼多多在市值上超越。
雖然沒有BAT,但上海有的是資本,也有的是人才。上海是中國最有錢的地方,也是高校與海歸最多的城市,這樣的資本密集和人才密集怎麼就培養不出一個馬雲呢?
這麼多年,大家也談了很多了,上海有很多原因,導致了在網際網路時代沒有出人頭地。事實上,這也並非是上海一家超大城市的問題,看看紐約,好像亞馬遜連第二總部都不建了。
有人認為是文化原因。比如,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員鄭韶曾撰文指出,作為一方水土養育的人群,上海人有其人文“基因”上“奉令惟謹”、不願冒險的歷史弱項。
上海人都很精明,在股市、債市、匯市上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大家很難有足夠的熱情投入到長期建設的雲端計算上來,就是用十年時間打造一個淘寶,大家都覺得虧,也等不及。
一句話,上海有那麼多快錢可以賺,為啥還要去做網際網路創業這樣的苦差事?所以,即便在網際網路上創業,也幾乎都是流量消費型的,也是在賺快錢。比如拼多多,依靠騰訊的流量在社交電商上快速變現,一個杭州學霸在一線城市的上海做著面向五環外農村的土特產的事情。
另外,上海這樣的城市太大了,影響也太敏感,很多事情都不敢先做。比如,上海不可能集全城之力去支援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試錯”,而杭州就可以做得到,甚至未來武漢、成都、西安、合肥、石家莊都做得到。在這些方面,北上廣深存在天然的弱勢,所以,身處杭州的阿里巴巴可以在很多TO B的業務上完成初步磨合實驗,然後推向全國,就像城市大腦。
網際網路是年輕人的事業,需要熱情,也需要保障,還需要太多的未來的期待。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老齡化已經很嚴重,管理者必然要考慮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天然就會對年輕人“瞎折騰”設定很多壁壘。
一個車牌都這麼難搞,一個房子都這麼難買,這樣的城市不可能有過量的人才聚集,更不會有那麼多的年輕人揣著夢想來奮鬥。可以這樣說,在合肥,如果你奮鬥到一個年營收幾百個億的中型網際網路公司,就算是出人頭地,吃住行孩子上學都一攬子優質的解決,而在上海,即便你擁有了這些,自己依然還會生活在“外地人”行列裡,甚至為了一個孩子的學位而不得不半夜去(飛馳人生)違法賽車。
不得不說,落戶指標、就業競爭、住房等問題,導致其從全球以及外省市大量引進高階人才受到影響,這樣的問題不是傷害可以解決的,或者說,是大城市病,無藥可救。
最後,我們還得替上海說幾句好話。上海是太陽輻射能量,附近的杭州蘇州南京無錫等等都承接了大量的上海外溢資本和資源,即便這些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在上海周邊,也是大公無私,也是上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