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的攻殼機動隊
本文來自公眾號:黑鯊財經(ID:heishacaijing),作者: 鯊哥
Now the old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舊王已死,新王萬歲。
Coldplay如是唱到。
當地時間10月15日,美國百年百貨西爾斯(Sears)正式提交破產申請檔案。幾乎同一時間,媒體爆料稱,今日頭條旗下的電商APP“值點”9月時已經低調上線。
一西一東,一破一立。傳統零售業和網際網路商業的對比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和銳利。
羅馬非一日建成,帝國也非一夜崩潰。
西爾斯由盛轉衰的過程中曾遭遇了兩次致命的打擊:第一次是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大型低價賣場的興起;第二次則是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電商的興起。
與西爾斯百貨的因循守舊、遲暮滯後不同,無論是線下起家的沃爾瑪還是線上起家的亞馬遜都極具變革思維。 現在,他們都在積極迎接一種嶄新的零售形態——物理雲(physical cloud)。
01、亞馬遜的進化
亞馬遜位於美國巴爾的摩佔地100萬平方英尺的物流中心看上去就像是一臺巨大的配送機器。站在倉庫裡的一端,映入眼簾的是無數鈦白色腳手架,看不見盡頭的傳送帶一直在延伸。這臺令人炫目的“機器”由無數斜坡、梯子、滾軸和傳送帶組成。顧客訂購的貨品從貨架上到籃子裡,再從籃子裡到打包箱裡,最後被直接送入貨車中,沿途會經過數個固定的工作臺。工作人員甚少需要走動,貨品經由一種更快捷、更經濟的方式——Kiva機器人送到他們手上。

圖|亞馬遜的物流中心
Kiva公司生產的配送機器人看上去就像是個超大型的自動掃地機器人,上面裝有一個宜家風格的多格櫃子,自身承重可達750磅。顧客下單後,裝有對應貨品的機器人就會自動移動至工作人員身旁。工作人員根據電腦螢幕上的訂單資訊從相應的格子中選出目標貨品,掃描貨品二維碼,再把貨品放入一個亮黃色的籃子裡,經由傳送帶送往打包站。
在打包站,工作人員將貨品放入AI挑選出的尺寸合適的箱子裡,封箱並貼上地址資訊,隨後交給貨運。整個過程機器人承擔了大部分的工作,而工作人員主要從事的只是拿取及放置等機器人尚未掌握的行為。
正如已破產的西爾斯百貨等通過“目錄購物”改變了美國人的購物和生活方式一樣,亞馬遜的自動化倉庫標誌著我們倉儲及貨運的方式再次迎來重大的變化。原來一個亞馬遜工作人員從拿取包裹到送上貨車需時約一分鐘,但現在這個數字正無限趨於零。自動化生產、自動化倉儲和自動化貨運構成了一條完整的自動化供應鏈。
自動化供應鏈的出現標誌著我們已進入“物理雲”時代。當然,現在仍是早期階段。 所謂“物理雲”指的是能像網際網路本身一樣執行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奈飛公司(Netflix)將使用者播放的電影儲存在一個靠近使用者的物理資料中心。與之相似,亞馬遜也在靠近消費者的地方不斷搭建新的倉庫,而這些倉庫的儲存系統越來越像儲存資料的雲系統。
通常情況下,人們將類似的貨物存放在同一個地方,方便尋找與拿取。但亞馬遜的倉庫則是將同一種貨品隨機存放在倉庫裡的不同地方,只有機器人才清楚這些貨品到底存放在哪裡。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在亞馬遜的倉庫裡嘗試即刻尋找到一件貨品就像從複雜的雲系統裡找到一封郵件一樣毫無頭緒,但是你根本沒必要這樣做,你只需要輕點螢幕,需要的郵件就會出現,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人力勞動。
未來有一天,我們的購物方式也將變得如此簡單。
貨運方式正處於劇烈變革的前夜。目前,亞馬遜、谷歌、Uber及許多初創企業都在發力無人機自動化配送。在共享交通興起前,人們只能通過揚手或電話的方式打車,而Uber及Lyft等網際網路運輸應用的出現讓打車變得更容易了。現在,你還可以暢想下通過無人機“召喚”電動工具和裝置。或許有這麼一日,我們能像在雲系統裡儲存電子照片一樣在物理雲裡儲存實體物品。
曾幾何時,受零售業低利潤及機器人高昂價格的限制,倉儲自動化發展緩慢,遠遜於農業和汽車製造業。然而這一切被Kiva Systems改變了。Kiva Systems2003年成立於馬薩諸塞州的雷丁,是一間專注於自動取貨機器人研發的企業,公司客戶一度包括Gap,Saks Fifth Avenue及Staples等美國知名企業。2012年,亞馬遜以7.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Kiva。從此,Kiva生產的機器人從市場上消失了,轉身成為了亞馬遜配送中心的頂樑支柱。
根據德意志銀行的資料,收購Kiva使得亞馬遜的配送費用下降了20%。這讓亞馬遜的競爭者們都驚呆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囿於專利及技術限制,新興的機器人研發公司無法提供與Kiva媲美的自動化系統。這種情況直到近幾年才有所改變。

圖|亞馬遜的Kiva機器人
近年來,不少零售企業不得不大量裁員,但擁有了強大自動化系統的亞馬遜至今卻反之而行。亞馬遜的僱員人數從去年的34萬上升至了今年的57.5萬,當中不少在物流中心工作,從事機器人尚未掌握的工作。但是,機器人最終掌握這些技能並非遙不可及。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克里斯托弗·阿特基森(Christopher Atkeson)教授專注於機器人研究。 他就認為,五年之內,機械手臂將會取代亞馬遜倉庫裡的工作人員。
亞馬遜並沒有透露太多其自動化程序長期計劃的細節。在收購Kiva後,亞馬遜將其改名為亞馬遜機器人(Amazon Robotics),首席技術專家泰伊·布雷迪(Tye Brady)僅表示公司將持續鑽研讓僱員變得更有效率的方法。相比之下,其他零售商在這個問題上則更為直率。譬如,近期風波不斷的京東CEO劉強東就曾表示他的目標是實現100%的自動化。不過,有媒體文章爆料稱,他大肆吹噓的所謂的高度自動化的京東“亞洲一號”物流中心截至目前為止90%的工作依靠的還是傳統人力勞動力。
對於零售業來說,一個完全自動化的倉庫僅是一個開端。亞馬遜與沃爾瑪均為小型飛船式的新型倉庫(blimp-like warehouses)申請了專利。此類倉庫能在1000英尺的上空中漂浮,並配備有無人機,能將牙膏和廁紙等物品直接運送到顧客的房門前。可以說,這是零售物理雲的進階形態。 但在空中物理雲實現之前,現有的機器人也需要完成進化,掌握倉庫工作的每一個步驟。

02、奧凱多的野心
位於英國的奧凱多(Ocado)是全球最大的線上食品零售商,其同樣擁有一套複雜的自動化營運系統。在奧凱多位於倫敦西南70英里一處光線明亮的倉庫裡,一群與《星球大戰》裡面R2-D2大小相當的機器人在平鋪的網格狀貨架上來來往往,擁擠卻總能擦身而過,從未相互碰撞。
在這些網格狀的貨架裡裝的是各式食品雜貨,而這些貨架深達18層。顧客下單後,奧凱多的機器人就會前往相應的貨架,向下伸出機械手臂,取出貨品。隨後,機器人把貨品放入自己的“肚子”裡,將其帶往傳送帶。傳送帶將貨品傳遞給工作人員,由後者進行打包封箱。 與亞馬遜的機器人類似,奧凱多的機器人尚無法有效進行打包;不同的是,奧凱多的機器人已經能自行完成將貨物從貨架送往傳送帶的過程,無需像亞馬遜一樣需要先由人力將貨物從貨架裡分揀出來。

圖|奧凱多的倉庫機器人
比機器人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其背後的軟體系統。奧凱多的AI系統相當複雜,並不斷嘗試優化貨品配送的每一個步驟:數以萬計的貨品具體存放在倉庫的哪一個位置?應該首先用哪一種袋子打包哪一樣貨品?哪一樣貨品應由哪一輛貨車進行配送?哪條配送線路可以確保雪糕不會在半路就融化?
通常,最優計算結果並不一定能滿足每個要求。比如,最快裝滿貨車的方式或許不能充分利用車輛的空間。為系統每新增多一個變數就會讓其處理難度爆炸式增長,而奧凱多正嘗試優化數百萬個變數。
處理這些問題讓奧凱多雲計算的供應商——谷歌相當緊張。但根據奧凱多的首席技術專家保羅·克拉克(Paul Clarke)的說法,谷歌的工程師們樂在其中。這是一項無休止的挑戰: 每當谷歌的工程師快要得出解決辦法的時候,奧凱多就會增添一個新的變數,而每優化一個新的變數,奧凱多的營運就會變得更具效率,從而擴大在業界競爭中的優勢,同時也朝著創造構建完整的物理雲需要的AI系統更進一步。
從食品製造商處收取貨品,儲存及補貨,按訂單備貨,將貨品放入籃子裡,掃描及打包……這整一個過程被奧凱多高度自動化至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無數人花費了18年的心血,歷經多次迭代才創造了這套系統,回報就是奧凱多能以幾乎與實體商店無異的價格將貨品直接送到顧客的門前。
對於奧凱多來說,銷售食品雜貨只是個起步。公司還為這套系統的的室內應用——立體農場營運申請了專利。或許有一天,食物的種植、儲存及配送將在同一地點實現。
另一間企業,垂直農場AeroFarms也在從事類似的嘗試。其在大型城市周邊建有巨大的倉庫用以種植食物。未來,機械手臂能從培養基裡直接摘取草莓,再交給無人機進行配送。亞馬遜等電商的興起讓中間商退出歷史舞臺,產自海外的商品能夠直接在本土銷售。 生產、倉儲及種植將會一體化,傳統的“從農場到餐桌”將變成“從工廠到門前”。

圖|AeroFarm的垂直農場
克拉克還透露,奧凱多的野心不限於此。公司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大型機器人處理貨運集裝箱。由於裝載貨物耗時耗力,港口吞吐能力常常遇到瓶頸。正如通過增加頻寬提高網速一樣,大型機器人可以經由集裝箱的上方進行運輸,增加操作空間,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此外,配送貨車將是下一個自動化目標。亞馬遜與沃爾瑪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自動駕駛貨車進行配送,有可能是通過小型運輸工具直接配送,也有可能是送往附近的儲物箱,顧客自行前往取貨。
當你不需要一個人類司機就意味著不再需要方向盤、安全氣囊及安全帶,也就意味著這樣的貨車可以是任何形狀。比如,梅賽德斯賓士“模組化”運輸的概念就是設計製造一塊自動化電動底盤。該地盤類似滑板,可作為客車、貨車或移動家居的底座。
白天時,這塊底盤可與巴士結合用於運輸乘客;晚上時,則可分離出來進行充電,儲存在車庫。或者,去程時這塊底盤用於貨運,回程時則改為客運。

當然,自動化配送並非毫無缺陷。雖然目前無人機配送已在全球一些地區投入使用, 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貨運無人機的升降可能會影響航空管制。因此,輪式運載系統或許是另一個具有實操性的選擇。
無論怎樣,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天空將變成物理雲的延伸,就像雲系統連線我們的手機一樣連線我們。想象下一架無人機從天空遠處飛來,在你的通勤之路上為你送上一杯冰咖啡。事實上,IBM已經擁有了實現類似功能的專利。
在這樣的遠景之下,或許我們會見證更多“西爾斯百貨”的倒閉。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