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子陷入垂危時刻,“這個結局毫不意外”
羅永浩上一次登上新聞頭條,還是為一款名為“子彈簡訊”的產品和團隊站臺。
如今,他的錘子科技又上了頭條。
10月15日社交網路爆料“錘子科技成都分公司面臨解散”,且正在進行規模不小的裁員。另據《財經》報道,錘子科技的另一位靈魂人物—— COO 吳德周也計劃離開。
儘管錘子科技於10月16日釋出了官方宣告,否認上述傳聞,聲稱是一次“三地技術人員的“整合”行為, 但諸位手機業內人士均向鈦媒體表示,錘子內部調整、經營狀況再次陷入危機,“這個結果毫不意外”。
錘子和成都的緣分始於2017年。早在當年6月,羅永浩就在成都註冊了公司;同年8月,經牽線,錘子科技獲得了由成都市政府領投的10億元融資,其中,成都市政府出資6億元(其餘為私募基金)。羅永浩甚至在當年年底將公司總部搬遷往成都。
被業內認為是錘子產品策略中最“理性”的產品——堅果 Pro 的二代產品就是在成都舉辦了新品釋出會;在2018年的鳥巢釋出會上,羅永浩還曾向幾千位現場觀眾宣稱, “我們是來自成都的企業。”
然而,對著“解散公司”的傳聞,錘子與成都的關係之微妙成為輿論的焦點。
錘子成立六年,歷程艱辛,在2016年公司融資最困難的時期,曾多次傳出“融資不利”乃至“瀕臨破產”的輿論傳聞;成都政府的6億元融資,曾經是錘子科技的轉機,然而,不到一年多,錘子成都辦公樓就出現嚴重空置,近百員工疑遭遣散。
羅永浩和錘子科技已然深陷新的危機之中。
一位手機產業鏈人士向鈦媒體表示,圈內人大多都十分認可錘子的手機產品,但市場是無情的。“當年追隨小米模式的創業者相繼死掉,老羅能撐到今天已經是一個奇蹟了。”上述人士稱。
那麼,錘子和老羅的悲情故事,到底失利在何處?
融資焦慮
手機行業本就是資金密集型行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銷量支撐,結局可想而知。
啟信寶資料顯示,錘子科技成立六年來,總共完成了 6 次大規模融資,其所吸引的資本非常有限。

錘子歷史上6次融資(資料來源:啟信寶)
錘子科技成立之初,由於創始人羅永浩的自帶流量屬性,一時間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度;2012年初期天使輪融資,便得到了陌陌創始人唐巖的個人投資1000萬,估值達到5000萬。
2013 年 5 月,獲7000萬元 A 輪融資,來自陌陌、和君資本和紫輝創投。彼時的錘子科技,產品只有 Smartisan OS 這個尚不成熟的基於安卓深度定製的系統。
2014 年 4 月,錘子科技獲得來自金石投資、海通創意資本、紫輝創投和和君資本的1.8億元B輪融資。同年5月,錘子科技釋出了第一款智慧手機 Smartisan T1。
Smartisan T1 的問世像是一場絢爛的煙火,對於整個智慧手機行業來說,市場和使用者對它的關注稍縱即逝,再加上這款產品本身的良品率低,產能和售後都跟不上,不僅產品的市場表現低靡,也讓錘子科技的下一輪融資更加迫切。
2015年6月,上市公司四川迅遊科技對錘子科技投資3000萬元;同年7月,蘇寧易購出資 5000 萬元認購錘子科技1.89%股權;
2015年當年,再加上來自金石投資、久亦投資、抱團科技、和合鯨資本的投資,跌跌撞撞也算是完成了億元級別 C 輪融資。 按照出資比例計算,當時錘子科技估值約26億元。
億元級的融資,對於做手機而言實在杯水車薪,但至少讓錘子前期規劃的產品得以問世;當年12月,不斷“跳票”的旗艦機 Smartisan T2 問世,只是由於自身運營狀態等原因,讓 Smartisan T2 的產品力明顯落後於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隨著產品線的推進,錘子科技團隊也在逐步擴張。2016年年中,羅永浩挖來曾在華為負責供應鏈的資深專家吳德周,重新組建了研發團隊。
新的產品規劃、新的頂級研發團隊,都指向一件事:融資。
但此後的兩年,錘子科技在傳聞中無數次“被收購”。羅永浩在融資最艱難的2016年,曾將股份質押給阿里巴巴以獲取貸款(但最終談判失敗),也曾先後接洽潛在收購方。除媒體公開報道小米、阿里巴巴、360等公司, 據鈦媒體瞭解,中國知名的專攻海外市場的手機品牌天瓏傳音,也曾接洽過收購事宜,但不了了之。
錘子科技的發展,時刻伴隨著融資焦慮。其最近一輪融資停頓在2017年8月的“成都10億”,焦慮卻並未因此緩解。
“10億融資”沒能救老羅
“成都10億”,出現在錘子科技在最缺錢的時候。這筆融資能否讓錘子擺脫困境,當時業內人士都捏了一把汗。
堅果Pro,也誕生在“成都10億”的曙光之後。
堅果Pro,在業內評價極高。作為吳德周入職後主導整個產品週期的第一款產品,它也被認為是讓錘子“起死回生”的關鍵產品,曾創造了錘子科技產品有史以來最好的銷量。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錘子堅果 Pro 的總銷量約 100 萬臺。
如果按照手機物料成本(1000元)替錘子算一筆賬(100萬x1000),錘子這條產品線所需要的資金投入至少要10億元,再加上成都公司團隊擴大,“成都10億”的融資規模,顯得捉襟見肘。
堅果Pro系列所取得的成績,再加上這一輪融資,雖然沒有讓錘子迅速走出陰霾,但至少為它迎來了喘息的機會。此後,錘子開始有了正常手機廠商該有的產品節奏,今年又陸續釋出了堅果3、堅果R1、堅果Pro2S,並將品牌名正式改為堅果。
看似完善的手機產品矩陣,讓外界原以為錘子會按部就班的穩紮穩打,誰料到,在那場“錘子科技有史以來最重磅的釋出會”上,又宣佈了一款被羅永浩稱之為革命性新品的堅果 TNT 工作站。
TNT卻成為錘子有史以來來爭議最大的產品,一時間網路上負面評價高達90%以上,錘子再次陷入輿論的風暴中。
這一對標微軟、足夠大膽的產品,被認為是羅永浩為自己公司完成融資的最後一把努力。
經歷了堅果Pro系列的短暫銷量增長,錘子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現金流,但錘子卻選擇拿這個救命錢來做一款尚未被市場驗證的產品,其中的風險是任何一家投資機構都不願意見到的。
銷售量“命門”
決定一家手機廠商的成敗,產品或許只能佔到50%,圍繞產品線而打造的供應鏈、渠道管理、營銷手段都缺一不可,對於成熟企業來說更重要的就是做好這些環節的整合,才能達到某種讓企業活下去的商業平衡。
在競爭慘烈的手機行業,“只靠好產品”無法打仗。
如果說早期的錘子科技和羅永浩和團隊,是在供應鏈上吃了虧,那麼,即便在引入供應鏈團隊後的粗放式發展,讓錘子忽視了很多原本重要的問題。
錘子的命門,就是在手機制造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理上出了問題,這對於資金密集型企業來說簡直是致命的。
吳德周的加入、堅果系列產品的短暫成功,很能說明問題。堅果的出現,曾給在理想主義道路上狂奔且不計後果的羅永浩和錘子科技吃下了一顆“理性”的藥丸,但無奈,一款產品的成功,沒能力挽狂瀾。
此後爆出的產品質量問題都指向一個事實: 錘子,距離一個成熟的手機廠商很遠。
產品問題會直接反應到使用者評價,使用者失去信心,沒有銷量,就會導致現金流不足以維繫後期的研發成本,很容易就造成惡性迴圈。
據《財經》報道,過去四年,錘子科技共推出7款手機,總計銷量不超過300萬臺——這個數字在手機行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第三方行業資料,2018年第一季度錘子科技的出貨量僅在幾十萬量級,和同期的華為、小米千萬級的出貨量不可同日而語。
產品策略的失利
吳德周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錘子的產品長板很長,它的工業設計、軟體系統從純使用者的角度而言都有著不錯的體驗”。在錘子科技團隊內部,對於產品、設計要求都極其高。
但產品線如何規劃,是另外一回事。
堅果之後,老羅“出乎意料”的選擇了向高階機型進攻。拿今年釋出的旗艦堅果R1這款產品來說,配置足夠高又能傳承錘子的使用者體驗優勢。但,時機太晚了。
堅果R1釋出的時間也十分尷尬(恰好在 OPPO Find X 和 VIVO Nex前),直面華為、OPPO這樣的實力型對手,老羅的戰略並不被業內人士看好。
另一方面,定價超過 3000 元的R1手機,在錘子產品規劃中的戰略定位飽受爭議。有多年從業者對鈦媒體表示,
R1 產品本身是不錯的,只是用它來和一線廠商直面競爭,讓R1處於腹背受敵的險境,銷量自然是難以實現增長。
同樣打高階型產品,OPPO、vivo、華為等擁有資金實力的廠商,依靠的是長期技術積累;而同期資金實力最差的錘子想要和兩家去競爭,錘子在研發和技術比拼上顯然已經跟不上了。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以華為終端業務為例,手機廠商和天線廠商、攝像頭廠商等是深度繫結的,可以一起搞聯合創新,但這個方面,錘子對於供應商毫無談判實力”。
堅果R1,選擇了和小米8、OPPO FIND X 同樣的高通 845 晶片,但後者的出貨量動輒幾百萬,相比之下,錘子很難有價格談判能力,押注在高階機型上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
“如果(錘子)能保持團隊在 200 人左右的核心團隊,每一款產品線30~50萬的出貨量,產品保持不斷迭代,應該是可以養活一家特色小品牌的。”一位業內人士向鈦媒體分析稱。
事實上,中國手機市場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大品牌掌握話語權+小品牌共存”的時代,市場並非拒絕小品牌,也並非沒有足夠空間。
只不過,錘子的野心,從來就沒有安於做一個小品牌。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李玉鵬,編輯 / 蔥蔥)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