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本富:共享經濟須告別野蠻生長
共享經濟企業的“人設”在高樓和樓塌之間,就差一段野蠻生長。以滴滴順風車為例,三年多來,頂著共享經濟的光環,一路攻城略地,其已覆蓋國內近400座城市。然而,以兩個年輕姑娘的性命為代價,作為滴滴共享經濟門面的順風車業務,重重地跌下了神壇。
雖然已經有鋪天蓋地的輿論譴責,但是在性命攸關的大事面前,更需要深入思考共享經濟模式背後的隱患。事實上,一些共享經濟企業確實離初衷越來越遠。比如,乘客安全問題、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亂停亂放、無法科學有效處理等。那麼,共享經濟的“初衷”是什麼?簡單而言,就是發掘那些閒置資源的價值,並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
共享經濟發展至今,依然有不少人覺得其等同於短租,其實並非如此。共享經濟有嚴格的經濟學定義,即以獲得一定的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所以,共享經濟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勞動力及各類資源,供需雙方通過第三方連線平臺實現交易。
在筆者看來,國內的許多共享經濟企業儘管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但距離真正的共享經濟還有一段距離。比如,滴滴順風車確實具有共享經濟的元素,但在實際操作中,與美國民宿預訂公司愛彼迎這樣對已有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分享的平臺不同,滴滴等國內共享企業大部分都選擇事先購置產品,然後向特定市場做定點投放。這其實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的短期租賃行為,並不能完全稱之為共享經濟。
雖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筆者認為共享經濟必將是今後國內發展的大方向。一方面,共享經濟促進了政府的管理思維發展,共享單車的推廣衝擊了城市公共自行車,從而推動了公共自行車向智慧模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共享經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有利於社會環境的優化和節約資源。
共享經濟儘管具有突出的優勢,但其是否能夠撐得住強烈的風控監管需求?當下的技術手段到底能不能保證使用者的安全,到底是技術水平不夠,還是共享經濟企業做得不夠?這恐怕是共享經濟企業必須優先解決的課題。
同樣以滴滴為例,在有限的管理半徑和手段之下,由於順風車並非專職司機,對於車主的審查不會像網約車司機一樣嚴格。蘿蔔快了不洗泥,作為一個平臺無力管控所有細節,就必然埋下風險的隱患。而稽核車主背景,做到日常的管控和巡視,把分散在不同機構的大資料鏈接起來,為每一個參與者制定一份信用報告,最大程度上確保使用者的利益與安全,恰恰是像滴滴這樣的共享經濟企業必須苦練的內功。
中國市場對於共享創新模式的包容,帶來了共享經濟的繁榮發展。然而,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縱深發展,共享經濟企業必須告別野蠻生長、苦練內功,才能鳳凰涅槃,實現基業長青。(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網路經濟和知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