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人都愛的捲髮棒背後,戴森美女工程師告訴了我們這些
無論你是否關注科技行業,相信都被 ofollow,noindex">戴森新出的 Airwrap 捲髮棒的訊息 轟炸到視覺疲勞了吧,家裡有礦的相關人士也紛紛將它放入了送禮清單中。不過,這款產品是否和宣傳片中的效果一樣好用仍存在爭議,由於國內尚未鋪貨,只能從海淘的渠道獲取,這就導致目前為止使用過的中文人群都屬於少數派意見。
而在此之前的 戴森 Airwrap 倫敦釋出會 ,一位 Youtube UP 主對它的使用發表了一些困惑,其吐槽的點大致歸結為三方面,一個是風嘴配件的風力太小無法滿足宣傳中多功能造型機的幹發效果,想要靠它省錢的人都被騙了並不能使用(實際是她誤解了官方未對它有過如此的定位);第二是以往使用傳統捲髮棒大概需要 15 分鐘左右,但現在用這款產品後使用一次平均要花多一倍的時間。第三,康達效應下的頭髮表面如果有碎斷頭髮進入到機器內部,會不會造成機器長期使用後磨損,這麼貴的東西卻讓人好沒有安全感…..
對此,在釋出會過後,動點科技採訪了來自戴森實驗室的工程師 Charlie Tatham。從參與研發到上手使用,她對於這些“意見”有什麼樣的說法來讓更多消費者消除誤解呢?

Charlie Tatham
和你一樣,我沒想到面前這位看似模特的女生居然就是工程師小姐姐本人了,這位膚白腿長的英國姑娘,擁有英國 Coventry University 工程學專業學位,去年年初加入美髮棒專案團隊。 Charlie Tatham 一身的黑衣搭配一雙高筒長靴,給人的感覺十分颯爽。面對這樣一位工程師界的清流,我們逐步鋪開了一些上述提到的話題。
真相一:到底能不能用它替代 Supersonic 吹風機,一份錢兩種體驗?
Charlie Tatham:Airwrap 它本身是一個多功能的造型裝置,所以配件中包括一個風嘴的配件,它的長相跟戴森的風扇口很像。但需要注意的是和戴森風扇結構一樣,其實這個風嘴吹出來的效果也是擴散風,因此它的吹乾速度相對來說肯定不算那麼快;第二點這款風嘴存在的目的也不是吹乾,它本身就是負責把頭髮吹到微潮的一個狀態便於打理。所以兩者其實功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可比性。
真相二:到底多少時間能完成一次理想的捲髮作業?
Charlie Tatham:我們很難去做一個具體的量化評估每個人要多少時間能做完理想化的造型,因為不同人頭髮的型別,想要的造型都很不一樣,比如說頭髮的長短以及乾溼度都是影響實際效率的變化因素。從工程師追求嚴謹科學的角度來說,不光是不同人種的頭髮的粗硬細軟,甚至是受損頭髮和非受損的髮質區別,對於我們的產品效果所需要的時間都各有不同,因此工程師真的沒有辦法能給出一個平均化的數字來告訴消費者。
來自戴森的內部工作人員在一旁補充道:“普通使用者可能會和造型師存在實際操作上的差距,因為這是全新品類的東西,很多消費者剛拿到它會有一個上手過程,所以效率的快慢還是取決不同人使用經驗的增長。官方教學的視訊其實真的沒有必要說一定要那麼做。如果你比較懶想要一次性造型出比較多的髮量,你可以用 30mm 的大造型筒,因為你的髮量比較多就需要比一般情況下更多的作業時間,20 秒後確保所有頭髮都乾透定型了再一鍵冷風,相應的還是要看你的熟練程度和具體想要的效果。”
真相三:是否會有頭髮進入機身損害馬達本身,消費者需要什麼後期維護?
Charlie Tatham:不會,因為我們使用的康達效應會在機器內部 6 個出風口的共同協作下產生效應,所有產生的頭髮都會被順著風的作用方向被帶出去,而不會進入馬達內部,包括出風口的設計也是對外部物質全封閉的。只有握柄處的進風口是需要定期拿配套的刷子去做保養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產品開發的週期其實非常長,在這個開發過程中有哪些挑戰,以及這款產品有哪些妥協, Charlie Tatham 也給大家做了一點分享:“大家都知道這個產品的開發週期非常長,這足以彰顯我們並不妥協任何缺陷的決心,不然的話,我們也不至於花費六年打造出這樣一個產品。戴森不接受任何差於我們理想當中最完美狀態的標準,我們不妥協。”
戴森的工作人員向動點科技透露道,其實在年初的時候 Airwrap 就一切就準備就緒只待釋出了,但因為來自創始人 James Dayson 突然任性的一句“我們還可以更好”,所有已經佈置妥當的宣傳營銷計劃全部撤銷,一直等到今天。
真相也確實如此,在釋出會的現場,我們還了解到了一些細節——位於戴森的馬來西亞研發中心裡,工程師從一臺早期的原型機開始打造這款熱風美髮造型器,在裝置機的時候發現因為操作介面的設計存在問題導致與機身表面齊平的開關容易被誤觸發,所以就改為了按鈕凸出的設計操作並用滑動開關取代了傳統的兩極式按鈕方便操控;到了第三代的試驗機上又從手柄的形狀出發,優化了外觀將圓形改為橢圓同時增添了手感,更重要是實現了更大的內部空間的可能;第四個版本則在人體工學上被賦予更大的平衡性,通過在機身內加入重力核心的配件來保持握持的穩定感,這樣即使你在使用中以不同角度的姿勢都能順手;之後的機器中又將這些不斷測試調整後的模組進行單獨的測試,經歷包括安全性、可卷繞程度、溫控、氣流均勻度、墜落強度這樣的嚴苛考驗。
在現場,戴森還展示了一個細節,工程師們甚至打造了全透明的裝置利用煙霧的流動來檢測各部件的運轉是否有誤差。也許,這些就是戴森在這臺次時代造型機上精益求進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