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 我們創立了海上快速建立人工島的技術
蘇權科說,我們的問題是提升行業,進一步填補國內空白,甚至國際上都認為是技術禁區,我們沒有大型裝備、沒有材料,在這個情況下堅持自主創新。
港珠澳大橋技術創新的領域,一個深埋隧道的技術,還一個橋樑建設技術,還有120年耐久性技術,還有海上防災減災技術,我們採用了30幾套海上專用裝置,為了裝配化生產以及耐久性服務的構建,包括國產的不鏽鋼防海水,這個是我們生產出來的。
下一步我們將把3D技術資料和人才成果聚合起來,用智慧化的手段把大橋運用好管理好。
蘇權科演講全文:
謝謝各位、謝謝黃老師,我受我的母校長安大學的委託,也代表下面兩位師兄弟介紹一下我們橋樑最近通過創新所取得的技術進步,他們兩個專案都在我的前面,技術進步總是有傳承的,我把最近港珠澳大橋技術成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個是總體情況,還有技術特別,科技創新的幾個方面,還有運營期的新的科技任務。港珠澳大橋從香港大嶼山國際機場到拱北口岸,珠海和澳門交界處這個地方穿過去,填了兩個人工島,機場東邊紅色的是香港的口岸,一共55公里,水面上42公里。剛才講的隧道有人工的有橋樑,先說一下隧道,隧道跟我們橋樑是一個專業,就是把架在海上面的橋樑,架在海底下埋在海地下就是隧道,隧道就是挖個槽把這個做好以後埋在地底下,當然底下的地質情況很複雜。這個就是看到的右邊過去,左邊回來,中間上面是排煙,下面是管廊,這底下是它的接頭,用的接頭技術和材料。下面是一個人工島,因為做隧道做橋樑需要一個人工島來轉化,所以人工島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我們創立了海上快速建立人工島的技術。這是兩條自動化的生產線,做出來8萬噸重,然後把它從那個屋裡面拖出來,然後對接起來。這是用的12000噸的吊機,這是我們的橋樑,中間我們把他做成一箇中國結的造型,所有橋樑23公里長都是鋼結構,差不多42萬噸,相當於虎門大橋30座,這個技術目前的生產能力可以充分保證。這個是我們把墩子在流水線做出來,然後運過去再埋下去,這是架大梁的圖紙,連欄杆都做好,然後直接放上去。
我們跟國際上已經建成的三個類似的大橋相比具備了這麼多特點,一個是深埋,鋼結構,海上人工島,還有比較深,我們的問題是提升行業進一步填補國內空白,甚至國際上都認為是技術禁區,我們沒有大型裝備、沒有材料,在這個情況下堅持自主創新。三地合作建設的時候我們不能比香港差了,因為我們之前跟他們的水平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我們樹了一個理念就是需求引導設計,杭州灣大橋由於裝備限制就提出了施工設計,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裝備提高了,需求就按高頻率長壽命的要求,儘量減少環境汙染做一個世界一流的工廠化製作的需求來做設計。還有綠色環保的理念,另外我們形成了63本技術標準,涵蓋了方方面面。
我們技術創新的領域,一個深埋隧道的技術,還一個橋樑建設技術,還有120年耐久性技術,還有海上防災減災技術,我們採用了30幾套海上專用裝置,為了裝配化生產以及耐久性服務的構建,包括國產的不鏽鋼防海水,這個是我們生產出來的。海上大型裝備,提前我們就在找廠家看能不能生產,沒有這個裝備我們可能就做不出這麼大的工程,是一個多專業融合的技術,包括岩土工程還有互相作用的技術,我們做了幾十年的實驗,還有海底隧道的抗震,我們做了小模型大模型,包括長安大學做的接頭的聯合實驗。這是一個專用裝置,在海底下鋪一個墊層,在水下50米的地方裝備我們自主研發。這是我們快速造島的,主要是海上環保型地基處理的方式,還有海上人工到快速成島技術,這個島就是這麼一個樣子,另外一個就是管理用島。這個是裝配化橋樑,這就是我們用的環氧不鏽鋼丁。下一步我們跟香港和澳門的相關大學和科研院所簽訂的協議,把3D技術資料和人才成果聚合起來,把大橋運用好管理好,用智慧化的手段管理好,所以24號通車,25號一早我去了北京開始準備新的專案,我們西安有很多單位跟我們一起在搞。
我就簡單介紹這麼多,因為時間比較緊張,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