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將終結 抓住STO未來10萬億美元價值
作為一種新興“融資”方式,首次代幣發行(ICO)可以讓企業快速融到鉅額的發展資金。據相關金融研究資料顯示,火熱的ICO狂潮中,幾秒就能籌集數百萬美元。不過,新興事物顯然不受現有規則的制約,也必然為“騙子”敞開大門,令各國的監管機構有所動作。
相比ICO,證券型通證發行(STO)加入了監管因素,不僅提供了加密通證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方式,更讓投資的本質發生顛覆性的變革。
缺乏監管,ICO自斷前途
缺乏監管,首次代幣發行必然成為“騙子”的目標。他們很快發現可以操縱一個發行“加密貨幣”的專案,賺幾百萬美元,然後永遠消失。
詐騙行為的增多引起了各國監管機構的關注。從2017年7月開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對ICO發出警告,提醒投資者注意虛擬代幣的“非法證券”屬性。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釋出《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叫停ICO。
2018年2月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向多達80家相關公司和個人發出傳票。3月份,美國警告加密交易所不要交易“未註冊的證券”。 換句話說,各國監管機構的強硬立場可能意味著ICO的終結。
政策合規,STO生逢當時
不過,國際上很多國家並沒有試圖禁止使用加密資產融資的方式,反倒在努力尋求合規化操作。在12月的備忘錄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克萊頓承認它“可以成為企業家和其他人籌集資金的有效方式”。這正是STO發揮作用的地方。
證券型通證不僅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合規發行token的途徑,實際上還可以與任何投資產品相關聯,比如股票和大宗商品,從而改變投資方式和企業融資方式,重振加密資產市場。
簡單地說,證券是一種代表了實際資產的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債券、信託,等等。購買某種證券時,交易一般是在紙上籤署的。雖然有著類似的功能,證券型通證卻是通過區塊鏈技術確認所有權的。證券型通證可以向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金融權利,包括股票、股息、收益股、利潤股、投票權等。
對於企業來說,證券型通證發行(STO)正在成為私募股權融資和風險融資的一種強大替代方案。有專家甚至估計,未來兩年STO帶來的商業價值將增加到10萬億美元。
STO的吸引力
對於尋求融資的企業來說,以下幾點吸引力值得研究。
1. 跨國融資
一般來說,能夠接觸外國投資的都是老牌企業,只有他們才能承擔相應的成本和風險。STO突破了這種地域限制,為規模較小的公司提供了向更多投資者展示自己的機會。Token天生的全球屬性意味著一個更廣泛的買賣市場和更強的市場流動性。這種融資的靈活性讓初創企業和成長型企業得以進入更大的資金池,得倒更廣的品牌曝光。
2. 營銷新方法
STO出現之前,跨境融資的成本幾乎是個無底洞,複雜得令人難以置信。本地化的證券法和本地化語言翻譯都是需要面對的挑戰。
社群激勵文化向全球各地的成員提供獎勵,換取他們完成某些任務,比如在社交媒體上積極宣傳某個品牌,完成宣傳內容的語言翻譯,等等。
3. 更高的話語權
與風投融資相比,STO保證了企業更高的話語權。他們不用放棄公司控制權或丟失董事會席位。在制定業務決策時,管理團隊更獨立。也可以不區分普通股和優先股,保證管理層和其他普通股東在公司中保持較高的持股比例。雖然股息權授予了更多的普通股持有人,STO可以通過權利分割,保留投票權。
STO可能遵守的融資規範
早在2012年,奧巴馬就簽署了《促進創業企業融資法案》,想要打通民間資本和初創企業融資渠道。如果借鑑裡面的幾種融資方法(例如“D規定” “A+規定” “眾籌”),可以讓STO符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 之所以沒有人考慮,主要是因為這些法規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資金成本,涉及各種限制和一定的持有期限(通常為12個月) 。
業界普遍認為,STO很有可能借鑑“A+規定”。
融資規模限制:融資限額分兩級,第1級限制為2000萬美元,第2級為5000萬美元。限額越高,登記備案時需要滿足的要求也越高。
投資人限制:任何人都有資格參與第1級的證券型通證發行。對於第2級,散戶投資人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其年收入或淨資產的10%,其他大多數形式的融資僅限於經過認證的投資者。
持有期限規定:與“D規定”和眾籌不同,“A+規定”對投資者持有證券的時間沒有限制。在交易所,投資人可以隨時出售符合“A+規定”的證券。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備案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嚇退困擾token融資方式的不靠譜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