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數字稅”能一帆風順嗎
向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徵稅成了法國的一塊心病,可就算單幹法國也要將其推行下去。據彭博社報道稱,當地時間週日,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說,法國計劃對亞馬遜等30家網際網路巨頭徵收收入稅,以幫助確保“財政公正”。在“盟友”倒戈、反對不斷的不利局面下,法國的“數字稅”或許並不容易。
報道稱,勒梅爾對《巴黎人報》提到,對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在法國的營收徵收3%的稅,每年可產生5億歐元的收入。這項稅收針對的是全球數字業務收入至少7.5億歐元、法國收入超過2500萬歐元的公司,將針對大約30家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公司,但也有中國、德國、西班牙和英國公司,以及一家法國公司和幾家被外國公司收購的法國公司。按照計劃,法國將於2020年1月1日起開始徵收這項“數字稅”,相關方案的具體細節將於6日在法國內閣進行商討。
包括谷歌、亞馬遜、Facebook、蘋果以及Uber、愛彼迎、Booking和法國線上廣告專家Criteo都將成為這項稅收的目標,按照勒梅爾的說法,對他們徵稅是一個“財政正義”的問題,因為這些數字巨頭繳納的稅收比歐洲中小企業低約14個百分點。
法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力推“數字稅”的國家。去年3月,歐盟委員會就已經公佈了“數字稅”提案,預計全球150家大型科技公司將受影響,其中約一半是美國企業,1/3是歐洲公司。
但正是這遭受影響的1/3美國企業,成了擋在這項稅收面前的最大攔路虎。提案公佈的時候,正值美國推出鋼鋁關稅之際,當時便有聲音將其解讀為對美國的報復行為。而在去年9月,曾堅定地站在法國身邊的德國卻動搖了,據德國《圖片報》的報道稱,德國財政部的一份機密檔案稱,對大型數字公司的“妖魔化”不會產生生產力。雖然此後《明鏡》週刊稱,德國財長肖爾茨否認了這份檔案,但該刊也認為,德國對數字稅不是很積極,是擔心美國採取報復措施,對進口德國汽車提高關稅。
另一方面,盧森堡和愛爾蘭等企業稅率較低的成員國也堅決反對這一提議。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歐盟成員國都在抱怨,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都來自歐洲,但他們卻把利潤轉移到愛爾蘭和盧森堡等國家避稅。如果網際網路巨頭們被迫遷離歐洲大陸,損失最大的可能也將是他們。
在種種壓力之下,法國卻並沒有選擇退縮。去年12月,勒梅爾就提到,若歐盟無法就數字稅達成共識,法國將從2019年起,在全國範圍內對數字巨頭徵稅。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已經踏出了向科技巨頭徵稅的第一步。去年10月,英國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就稱,大型跨國技術類企業在英國的數字服務將按2%稅率繳稅,自2020年4月起執行。但此前便有美國政商界人士批評英國對技術巨頭徵收“數字稅”的計劃,警告這一做法可能引發美方報復,削弱美國和英國達成貿易協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