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自救很難但值得探索
從商業模式上講,共享單車不像一個獲利頗豐的產業,在擠掉泡沫後,就是如今摩拜、ofo和哈囉的模樣,要麼依附巨頭,要麼艱難自救。
誠然,在押金這件事上,ofo犯了大錯;好在,這家曾經的創業明星管理層沒有跑路,也在想著法子給使用者還債。雖不至於砸鍋賣鐵的地步,但尋求生路的每一種嘗試都面臨全社會的審視。
最近,ofo在測試新的自救路徑——折扣商城,允許使用者將押金轉化為虛擬金幣,並與現金配合,購買商城商品。
ofo試圖在押金問題和商業化問題上,實現“一箭雙鵰”。好處很多,既緩解了使用者退押金的壓力和情緒,給了緩衝空間,又測試了ofo在新業務、新產品甚至新的商業變現路徑上的能力。
共享單車的危機,一方面是企業主體對市場承載量和商業天花板的過高估計;更大層面是資本迷住了雙眼,從業者試圖重演其他網際網路產業“佔領市場逼死對手”的套路,全然忘了自身揹負的巨大固定資產——自行車和巨大的企業負債——使用者押金。
所以,當信任的天平傾斜,財務危機顯得更加猛烈。慶幸的是,ofo體量仍存,還有諸多的投資人利益,它的自救更加引發公眾關注。
說到底,共享單車的自我救贖,本質上是重建信任,一切行為準則都應該以此為準,包括商業活動。
本欄多次談過,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是成立的,只不過短期內沒有巨大的營收能力。因此,ofo的自救嘗試,表面上是償還使用者押金,實際上是通過各種嘗試讓使用者留在平臺上,從還債逐步過渡到獲益。
企業的未來不應該只是以還債為目的,即便這是一家危機中的企業,如果存在騰挪空間,仍然有價值存在,就要去嘗試去探索,去東山再起。
我們注意到,以往有些危機中的企業,要麼靠政府接濟,要麼等待法律維度的破產清算,很容易喪失業務維度的能力和信心。
壓力是顯而易見的,還債和公益在某種程度上很相似,都是企業的支出性部門,並且只出不進。但馬雲對公益的態度值得學習,他曾說,做公益要用“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
意思就是,不要把社會責任當成負擔,並且要有足夠的商業智慧,把社會責任變成可持續的行為,甚至讓社會責任自身發揮生產力。
公益和還債,ofo這類牽扯了大量使用者押金的問題,不僅是履約問題,也屬於企業社會責任的範疇,借鑑馬雲對公益的論斷,還債也需要類似的商業智慧。
可以肯定的是,既然ofo一度成長為資本獨角獸和明星公眾公司,就證明了管理者在產品和商業上擁有足夠的能力和魄力。
現在,共享單車ofo需要解決財務危機,與網約車滴滴需要解決安全風控危機沒有本質區別。重獲使用者信任的它們,需要積極的業務探索,這也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另一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