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來》
作者:李開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出版 |
如果是人工智慧導致的失業,帶來的心理創傷還會更大
但這並不是說中國的體力勞動者是安全的:在農田上空噴灑農藥的無人機,幫助卡車卸貨的倉庫機器人以及工廠生產質量控制的視覺化機器人都將減少相關領域的工作。而且,中國公司已經在研發、製造這些智慧機器人方面進行了大筆的投資,中國現在也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機器人購買的數量幾乎等於歐洲和美洲的總和。
人工智慧演算法對腦力勞動的替代像是導彈空襲,但機器人對體力勞動的打擊則接近於地面的塹壕戰。長期來看,我認為中國和美國自動化的風險是相似的,但說到對變化的適應,中國的特殊經濟結構將會為其爭取到一定的時間。
在全球經濟中出現的兩極分化,也將加劇人工智慧超級大國內部的不平等。人工智慧對壟斷的自然傾向,會使許多行業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人工智慧偏重特定技能,會形成兩極分化的就業市場,排擠掉中產階級。以美國為例,生產力和工資的“大脫節”已經造成了1%和99%兩個群體之間的裂縫。如果不干涉,我擔心人工智慧會繼續把這個裂縫撕扯得更大。
我們已看到網路世界走向壟斷的趨勢。網際網路本應是自由、公平競爭的場所,但在短短几年內,許多核心網路功能已經被壟斷。對於大多數發達國家來說,谷歌統治搜尋引擎,Facebook主宰社交網路,亞馬遜擁有電子商務。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比較願意嘗試多元化發展,所以這些巨頭彼此間會有更多的競爭。無論中國或美國,少數幾家網際網路巨頭掌控了大部分的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會將同樣的壟斷趨勢帶到網際網路之外的行業中,並逐步侵蝕市場競爭機制。我們會看到新的市場巨頭迅速出現,它們是一些由人工智慧推動的細分市場中的佼佼者,可以通過自身在資料上的優勢,使得良性迴圈不斷壯大,直到無可匹敵。人工智慧的壟斷者可能會以更低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越來越好的服務,這兩點都是通過科技帶來的驚人生產力和效率提升實現的。倖存的工作崗位分為兩批人:一批頂尖收入(如CEO、投資家),一批收入一般的(如按摩師、家庭護理人員)。但是問題的嚴重性在於,許多構成中產階級基石的職業(如卡車司機、會計人員、辦公室經理)將被清空。家庭健康護理人員是美國發展最快的一種職業,但也是薪水最低的職業之一(年薪大約22000美元)。新下崗的工人湧入該行業只會讓薪資進一步下降。我擔心,利用人工智慧獲取巨大利益會創造出顯著不平等,同時也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人工智慧有能力創造前所未有的財富規模,這應該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但如果任其發展,人工智慧會讓全球的財富分配不平等達到無可挽救的程度。人工智慧實力薄弱的國家,會發現自己的經濟發展沒有機會再進一步,只能淪為人工智慧超級大國的附屬。人工智慧實力雄厚的國家可以積聚大量財富,也會存在更加廣泛的經濟壟斷,會讓社會階層差距日益明顯。人工智慧還可能會滋生21世紀的階級制度:人工智慧精英階級和“無用階級”,即史學家尤瓦爾·諾亞·赫拉利所說的永遠也無法創造出足夠的經濟價值養活自己的人。
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個世紀裡,工作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種自我認可以及生活意義的源泉。當我們身處社會之中,需要自我介紹或介紹他人時,首先提到的就是工作。工作讓我們過得充實,給人一種規律感,讓我們和其他人聯結。固定的薪水不僅是一種勞動報酬方式,也代表了個人對於社會的價值,表明每個人都是社會的重要成員。
切斷這些聯絡,或者說迫使人們從事低於過去社會地位的工作,影響的不只是收入,還會直接傷害到我們的認同感和價值感。2014年的《紐約時報》採訪了下崗電工弗蘭克·沃爾什,他描述了失業帶來的心理影響:“我失去了價值感,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之前有人問我:"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我會回答:"我是一名電工。"但現在我卻答不上來了。我不再是一名電工了。”
如果是人工智慧導致的失業,帶來的心理創傷還會更大。人們將面臨的境況很可能不是暫時失業,而是永久性地被經濟體系拒之門外。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用一生時間學習並掌握的技能,被演算法或機器人輕而易舉地超越。隨之產生的壓倒性的無力感,會讓人感覺自己的存在沒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