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Q2 Pro路由初體驗:子母路由,覆蓋無憂
作為移動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Wi-Fi的使用率和重要性無需多言,大家自有深刻體驗。雖然Wi-Fi的地位擺在那兒,但依然有數不清的使用者被Wi-Fi網路所困擾——訊號不佳、卡頓、掉線等問題防不勝防,而且十分棘手。在萬物互聯和5G時代正在到來之際,Wi-Fi的痛點是否依然會持續困擾使用者?又有什麼新的技術手段能解決這些棘手的痛點呢?我們搶先體驗了華為剛剛釋出的Q2 Pro路由器,從中可以看出在5G時代路由器的進化軌跡。
指標靚麗但體驗糟糕,無線路由器的問題出在哪兒?
家用無線路由器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儘管各項效能指標節節攀升,特別是速度指標,從最初的十幾Mbps,到如今的以Gbps為單位,但和指標不匹配的是,卡頓、掉線等現象依然困擾著不少使用者,特別是那些住在大戶型或者是獨棟房子裡的使用者,稍微有阻隔,訊號質量和網路速度就大打折扣,再光鮮靚麗的指標,也發揮不了作用。
路由器靚麗指標和糟糕體驗不匹配的問題,之所以一直得不到根治,其根本原因和Wi-Fi的訊號穿透性有關,面對鋼筋混凝土牆壁,2.4GHz訊號還好點,5GHz訊號基本就難以跨越了,再誇張的天線設計,再強的技術引數,也無法跨越物理上金屬遮蔽這道障礙。但往往,很多使用者買路由器,就喜歡看到八爪魚式的天線設計,喜歡看誇張的效能指標,但實際上小小一堵牆就能讓體驗回到解放前。
因此,買路由器不止要看引數,在中國人均居住面積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很多家庭都開始擁有大面積、複式甚至是別墅,技術指標的攀升,和給使用者實際帶來的便利性並不匹配。
那麼,這種情況下如何改善無線網路的體驗呢?最理性的方案,當然是居室之間佈置有網線,讓物理網線來跨越牆壁,但實際上在裝修時有這個意識的使用者是鳳毛麟角。於是,有不少廠商推出了採用中繼技術的所謂Wi-Fi放大器,其原理就是利用放大器稍強的訊號接收能力,接收到原有的訊號再二次發射。但是這種設計雖然有時湊效,但因為訊號穿牆的物理侷限性,也是極不穩定,很多時候使用者的終端空有滿格的中繼訊號,但網路依然是龜速。
華為推出了Q2 Pro子母路由器,在利用電線作為通訊的前提下,可以將有線通訊的穩定和無線通訊的便捷用HiLink技術完美融合在同一臺路由器中,電力線不會成為瓶頸,可以輕鬆地做到全屋無死角的高速Wi-Fi覆蓋。
為了突破訊號難題,Q2 Pro運用了哪些新技術?
基於電線通訊的“電貓”早就有了,為什麼華為Q2 Pro可以徹底解決路由的卡頓問題呢?這完全得益於華為的新一代技術方案——自研千兆電力貓晶片凌霄5630和PLC Turbo創新技術,尤其是PLC Turbo技術,徹底解決了電力線通訊速度慢、不穩定的問題,才可以把家中的電線變成了高速的網線。
我們知道,目前中國的光纖寬頻發展得很快,特別是中國移動一波贈送操作後,很多88元以上套餐的移動手機使用者,都用上了100~200Mbps的光纖寬頻,某些地區使用者數量甚至超過了電信寬頻的使用者。當這些使用者突然升級到100Mps甚至是200Mbps或以上的光纖寬頻後,他們突然發現,依然還存在瓶頸。
有的人,原本用的路由器只有100Mbps的WAN口,200Mbps的光貓在第一步就被束縛了。還有的人,路由器WAN口支援千兆沒問題,但是路由器的訊號穿牆不行,進入房間測速只有可憐的30~50Mbps,甚至更低。還有筆者的一哥們,早期裝修時滿屋鋪設的都是百兆網線,最近升級300Mbps光纖後也傻眼了,原來鋪設的網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要重新鋪設還得大動干戈。
在這些場景下,華為Q2 Pro就能發揮出威力了。這款產品主要有兩大特點,首先子母概念,母路由器和子路由器之間,不再用無線中繼的不穩定形式,而是採用了千兆電力貓晶片凌霄5630支撐下的電力線通訊,這就決定了,子路由器只要能插電,就能原地讓Wi-Fi訊號滿格,正所謂“哪兒訊號不好插哪兒”。更為關鍵的是PLC Turbo技術,讓通訊升級到“火零地”三線資料傳輸,徹底改變了電力線通訊緩慢的傳統印象,讓電力線取代網線有了堅實的基礎,也是華為Q2 Pro區別於以往電力貓的關鍵所在。正因如此,即使是200Mbps的光纖寬頻,在子路由端也不會形成瓶頸,可以確保全家的Wi-Fi都可以滿血通向200Mbps的光貓。更為關鍵的是,子路由器完全是即插即用,無需複雜配置,解決老大難的訊號問題,可謂是易如反掌。
電力子母路由方案比MeshWi-Fi更符合國情
使用者的抱怨永遠是產品改進的指揮棒,近幾年其實除了華為Q2 Pro這樣基於電力線組網的子母路由解決方案之外,在國外還非常流行Mesh Wi-Fi組網技術的分散式路由解決方案。國內也有科技發燒友嘗試過MeshWi-Fi組網方案,我也曾經在家中嘗試過用多臺無線路由器做橋接的實驗,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MeshWi-Fi並不適合大多數中國家庭的房屋型別。
在中國現在絕大部分的建築都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而中國老百姓衡量房屋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承重牆厚不厚、鋼筋是否粗壯結實,所以中國建築的承重牆遮蔽訊號的能力很強。而Mesh Wi-Fi的組網方案,本質還是依靠Wi-Fi來做橋接,當兩臺Wi-Fi路由器在無障礙環境下橋接時速度很快,但一旦涉及到穿牆時訊號衰減問題其實並沒有得到解決,而且Mesh Wi-Fi在路由器的安裝位置選擇也非常有講究,離太近失去了橋接的意義,離太遠速度衰減也非常明顯。在歐美或者日本等流行輕體牆或者木質結構建築的國家,Mesh Wi-Fi才較為適合,而在中國,電力線子母路由的組網方案用實際效果贏得了使用者的認可。
據GFK 2018年國內子母路由器/分散式路由器的發貨量統計資料來看,華為子母路由(華為路由Q1+華為路由Q2)的市場份額高達76.3%。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電力線組網子母路由“子母覆蓋、覆蓋無憂”的覆蓋效果和“哪裡訊號不好插哪裡”的便捷性所決定的。
萬物互聯時代,家庭網路是智慧家居的基石
萬物互聯時代正在到來,要達成真正實用的智慧家庭,如何把各種裝置便捷、穩定地連線在一起是首當其衝的問題。如果Wi-Fi訊號的覆蓋性和速度無法保證,那麼智慧家居就無從談起。我認為,在未來,智慧家庭裝置的競爭有兩個要素:第一,是裝置連線的便捷性。無論裝置佈置多麼繁多,品類多麼複雜,一定要輕易地完成連線。那些動不動就要搞個大工程,重新進行家庭佈線、重新安置路由器之類的,必定不得人心;第二,是裝置的網路連線要穩定,工作也要穩定。畢竟智慧家居變智障家居的案例比比皆是,裝置動不動就掉線罷工,使用者時不時就被耍。
而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靠投機取巧是不行的,必須要用過硬的技術創新來解決。華為這次釋出的系列智慧子母路由器,從巨集觀一點看,其實可以看作是華為在智慧家居上的一次新拓展,用底層技術突破和統一的技術協議來解決智慧家居產品林立、彼此連線困難的行業難題。
我們可以看到,Q2Pro系列子母路由器除了在電力線通訊和網路覆蓋上有“黑科技”外,在使用者應用便捷性上也是下了大功夫的。比如為方便小白使用者,路由器的網口支援盲插,不必區分WAN口和LAN口。為了避免設定,還支援一鍵學習舊路由的寬頻賬號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