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款「水桶機」的自我修養,飛傲 M9 便攜播放器體驗
今年的飛傲在隨身播放器市場的動作十分頻繁,還沒到年底呢,就已經推出了三款便攜播放器新品了,分別為 M7、M3K 和 M9,這三款播放器的定位也均有不同,M7 為千元級別的入門級別播放器,M3K 為主打學生市場的百元播放器,而 M9 則為兩千元以下的初燒級別播放器。今年飛傲突然將 X 系列放棄,改為了 M 系列,我個人估摸著是品牌希望轉型所做出的決定,畢竟這三款機型的設計風格與之前的 X 系列相差甚遠,既然是新系列、新企劃,那麼儘快完善產品線才是首要任務,於是 M7、M3K 和 M9 相繼登場,至於 M 系列的新旗艦嘛,我估計也快了吧。
雖然釋出新機器的頻率蠻高,但飛傲推出的這三款新品整體素質都還不錯,均屬於均衡型器材,那就是說 M7、M3K 和 M9 是打基礎的,短板少,功能豐富,該有的都給你配上,到頭來價格還很親民,這樣一來市場反饋自然不錯,那麼後續飛傲的 M 系列也能夠在一個持續好評的市場氛圍下繼續迭代並且完善下去。
像是之前的飛傲 M7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做工、操作、功能和聲音都沒有什麼大問題,關鍵是官方售價也就 1198 元,可以說是相當值當了。幾個月後,飛傲便又推出了 M7 的上一階型號 — M9,這臺機器最早飛傲的人就提前給我看過,給我的初印象和 M7 很接近,都是那種拿在手上就感覺完成度很高的機器,最重要的是這臺機售價也不高,官方價格 1798 元(首發晒單送原裝皮套 + 快充頭 + 收納包,截止到 10 月 22 日)。

可以說,飛傲 M9 是在 M7 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配置與功能性方面會更為偏向於注重音質效果,譬如增加了 2.5mm 規格的平衡介面、Wi-Fi 功能和雙 DAC 架構等等,飛傲官方還稱 M9 為國磚中的「水桶機」,可見其全面程度。介於之前我與大家聊了飛傲 M7,那麼這次則聊聊這款被譽為「水桶機」的飛傲 M9。
▎依舊小巧精緻,並且還加了光汙染從體積上來講,飛傲 M9 其實與 M7 差不多,60mm x 106mm x 13.3mm 的機身尺寸十分小巧,出門隨身塞口袋裡也完全沒有壓力,並且 M9 的整體機身造型並沒有像 M7 一樣做得方方正正,而是在機身左側做成了圓弧過渡,有助於提升握持感,不會太過於硌手。
其實以往飛傲的播放器產品在設計方面會更為注重機身的線條感,譬如 X7 Mark II 與 X5 III 都是在機身側面做了多切邊的設計,用來強調整體機身的線條元素,而 M 系列則不同,M7 和 M9 其實都是在設計上強調簡約化,沒有了複雜的機身線條,整款機型會顯得更為幹練,比起之前機型的硬朗可能會更適合面向大眾一些。


M9 的按鍵方面則均集中在了機身左側,其中的音量滾輪做得要比 M7 的好不少,操作感的提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滾輪本身的段落感也很強,聽著滾輪「嗒嗒嗒」的聲音相當爽快。

與 M7 一樣,M9 依舊配備了一塊 3.2 英寸的觸控式螢幕幕,解析度為 480 x 800,支援五點觸控,整體操作相當流暢,並且還支援流媒體服務的安裝,M9 出廠即預裝網易雲音樂、MOOV、Tidal 和 KKBOX,方便使用者線上聽歌。雖說 M9 的系統為深度定製的安卓系統,但在安裝 App 上僅可安裝飛傲的白名單應用,官方給出的白名單列表為: 網易雲音樂、MOOV、Tidal、KKBOX、Spotify、Qobuz、Roon、Deezer ,其中網易雲音樂自然是國內使用者用得最多的,但白名單的數量還是有限,希望後續飛傲還能再新增一些國內的音樂服務 App,像是 QQ 音樂、蝦米音樂等等,對於使用者來講,多點選擇自然不是件壞事。

這次的 M9 其實在正面螢幕上花了點心思,那就是他們在螢幕下方增加了一個 RGB 的 Logo 指示燈,這個思路與之前飛傲推出的 BTR3 基本一致,均是通過不同的顏色來代表當前播放曲目的格式,譬如藍色代表普通的 MP3 音訊檔案,黃色代表高位元速率的 Hi-Res 音訊檔案,綠色代表 DSD 音訊檔案等等,同時該 RGB 指示燈還是機器狀態的表現,當低電量時便會常亮紅燈,提醒使用者為其充電。當然了,如果你覺得 M9 的這個 RGB 指示燈太過花俏,那麼也可以在設定中將其關閉或者將亮度調低。

由於與 M7 之間定位上的區別,M9 此次也增加了 2.5mm 規格的平衡介面,同時 3.5mm 單端也支援線路輸出與同軸輸出,Type-C 資料介面支援非同步 USB DAC,功能性上會更為專業一些,機器本身的可玩度也較高。橫向來看,M7 那款機器從 FM 功能到超長的續航時間,都基本上更會適合於學生黨或者是普通消費者使用,而 M9 因為更為進階的配置則比較適合於入門音訊玩家使用,功能性上更貼近目前的專業音訊播放器產品。

從產品外觀上,M9 給我感覺是很精緻的,東西夠小,設計也夠簡約,該有的介面也配了,還增加了略顯炫酷的 RGB 燈效,1798 元的售價真的可以了。對了,飛傲這次給 M9 配的皮套(非標配,單品售價 98 元)舒適感還挺不錯的,觸感很軟,此外飛傲還在皮套下方加了個吊環,這個設計其實我覺得可有可無,如果你喜歡在播放器上加點裝飾性掛飾可能還會用到,像我這樣沒這個習慣的人就可能會覺得這個吊環有些多餘。

要說音訊行業的大趨勢是什麼,得到的回覆十有八九是無線與流媒體,這兩者總結起來那就是一個詞「方便」。飛傲 M9 則在無線與流媒體功能上均有涉及,像是藍芽傳輸上,M9 就全格式支援,像什麼 HWA、LDAC、aptX HD、aptX 等等都沒問題,基本可以看做是將 BTR3 融入到了這臺機器中了。除了藍芽發射,M9 同樣支援藍芽接收做藍芽解碼耳放使用,目前僅支援 SBC 格式,後續會通過韌體軟體增加 LDAC 格式。
值得一提是,M9 在進行藍芽接收時是可以進行同軸輸出的,這意味著你可以將 M9 與一些功放裝置連線在一起,將不支援藍芽功能的臺式系統變為藍芽裝置,提升可玩性。
至於流媒體方面,上面我也提到了 M9 在出廠時會預裝網易雲音樂、MOOV、Tidal 和 KKBOX 音樂服務,日常滿足聽流媒體音樂是完全沒問題的。M9 主控用的是三星的 Exynos 7270,與 M7 一致,應對普通的本地音樂播放並無問題,但針對流媒體播放的話還是會稍顯吃緊,像是開啟網易雲音樂的速度和 App 內的響應速度就偏慢了不少,之前的 M7 因為沒有流媒體服務,所以用這塊晶片完全沒有問題,但這次的 M9 我個人還是覺得升級一下主控晶片會更好一些。

從整體系統的操作邏輯來講,M9 與 M7 基本相同,均是用了全面屏手機的那套思路,譬如左下角上滑為逐級返回,右下角上滑為返回主介面,上手難度很低。其實想想也是感慨,早些年國產播放器的那套操作簡直各種反人類,現在的型號基本上都越來越好了,一款產品的根本還是要落實到實際的使用者體驗嘛。
▎依舊流行味的調音,整體素質有所提升這次的 M9 採用了兩顆 AK4490EN 作為 DAC 部分,整體的聲音風格與 M7 頗為接近,均為流行向的調音,不過 M9 的素質明顯有著提升,之前的 M7 則有限於架構與成本的控制,聲音素質做不了太強。之前在評價 M7 的時候我說過:「飛傲 M7 在千元級別播放器中並不是一款以最佳聲音素質取勝的產品」,其實這句話現在套用在 M9 上也可以, 飛傲 M9 在兩千元級別播放器中並不是一款以最佳聲音素質取勝的產品。
這麼說 M9 的聲音是不好?也不是這個意思。

在開頭我就提及到了飛傲 M 系列新的幾款機型最主要的意義,穩紮穩打是它們最需要去完成的任務,在學校裡面它們絕對不是那些特長生,但一定是成績最穩定的那些人,之前的 M7 如此,M9 亦是如此。
從聲音特色上來講,飛傲 M9 將諸多的能量感留在了中低頻部分,高頻部分並不悅耳明亮,但好在聽感上還算順滑,像是用 M9 聽幾首流行樂還是蠻不錯的。以搭配飛傲自家的 FH5 圈鐵耳塞為例,這套組合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力度足、低頻厚,聽首澤野弘之的戰曲那是相當的帶感,如果你比較熱衷於一些低頻量較多的曲目,那麼這套組合其實搭配起來還是可以的,不過缺點就是由於聲音線條稍厚,通透感略顯一般,而且聆聽一些小而精的曲目可能會水土不服,更為適合於聽泛流行這類的音樂。

平衡端方面,我將 M9 搭配達音科的 DK3001 試聽,這套組合的聲音自然沒有 M9 + FH5 那麼粗壯,整體風格更顯均衡一些。得益於 M9 的平衡輸出與 DK3001 自身出色的聲音素質,這套搭配的聽感也更顯成熟,低頻量雖然依舊不少,但質感有著一定提升,彈性表現更佳,人聲位置相比上個組合來講也略有向前,高頻亮度也有了。

這裡我特別推薦開啟 M9 的高增益模式,低增益下的 M9 太過保守了,驅動耳塞給你一種藏著憋著的感覺,一開到高增益,聲音簡直豁然開朗,而且這裡並不用擔心 M9 高增益會過推,我拿 M9 高增益驅動易推的 DK3001 完全沒問題。
就整體來講,飛傲 M9 的聲音在該價位不算驚豔,但實屬穩當,我個人推薦使用 M9 的平衡端加高增益,整體聽感是最為優質的。

回到標題所說的,飛傲 M9 作為一款國磚裡的「水桶機」,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它的自我價值,小巧精緻的做工、全格式藍芽的支援、流媒體音樂的播放、平衡介面的運用、符合價位的聲音素質等等,這一切的一切僅需要 1798 元即可獲得。
如果你對於一款產品有著什麼都要的執念,那麼飛傲 M9 或許是目前該價位最佳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