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漢能聯手,外企看重什麼?
漢能集團專利牆。
今年1月,談及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挑戰,荷蘭皇家殼牌前CEO杰倫·範德偉說:在世界範圍內,中國企業將成為共贏的重要推手。
從網際網路科技圈的BAT,到清潔能源領域的漢能,中國智造正吸引眾多海外合作者。其中不乏知名百年企業。波音用漢能薄膜打造太陽能無人機;NASA也在國際空間站測試中,採用漢能產品;此前,奧迪與漢能合作研發太陽能全景車頂。他們肯定漢能的技術和薄膜的廣闊場景,更認可漢能所代表的能源趨勢。
從“年齡”上看,奧迪110歲,波音103歲,NASA也有61歲。這些矗立於行業頂端的企業和機構,歷經漫長的競爭、跌宕的命運轉折,也親歷數次革命性的產業躍遷。巨頭們對於漢能的信任,正基於漫長歲月中錘鍊出的經驗:他們願意以更長遠的目光,看待產業趨勢與技術革新。新京報記者 劉暢
巨頭看重的,不止於領先10年的技術
成功國際化的企業中,90%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擁有強大算力的IBM,長期與萬達、軟銀、沃達豐等海外使用者合作。亞馬遜的雲技術,同樣吸引著英特爾、西門子、德勤等海內外企業。漢能收穫奧迪、波音、NASA等海外巨頭的青睞,同樣基於此。
漢能是最早在薄膜市場發力的中國企業。2012至2014年,全球光伏行業進入調整期,漢能借勢收購整合了德國的Solibro、美國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和Alta Devices。隨後,漢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整合創新,形成了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如今,漢能薄膜元件的光電轉換率不斷突破世界紀錄。以Alta Devices為例,2018年其單結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29.1%,第6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如今,漢能已具備領先行業5至10年的技術優勢,全球累計專利申請達到10100件。
技術的優勢,得益於一套有效的方法路徑。多年的創新實踐中,漢能已經形成了覆蓋戰略、研發、技術、管理、人員培養多個維度的創新體系。去年,漢能美國子公司Alta Devices團隊將單結砷化鎵電池研發效率超過其他技術路線理論極限水平,使漢能單結砷化鎵電池效率在短短一年內兩破世界紀錄。與此同時,漢能研發團隊攻克100多項難題,通過50多項安全性和可靠性測試,在國內率先推出薄膜太陽能發電牆“漢牆”解決方案,並主編《建築用太陽能光伏夾層玻璃重測導則》等3項重量級國家標準。漢能Solibro團隊去年全年專利申請922件,在核心裝備端首創“技術祕密+防禦性設計+旗艦專利”方式,對智慧財產權進行全面保護。漢能核心裝備的設計和製造也逐步從海外轉移到國內,裝備國產化、團隊本地化取得快速進展,量產裝備整機國產化率已接近100%。
海外巨頭與漢能共識:長期看好清潔能源
奧迪與波音早已經歷數次產業變革。對技術的敏感,對行業的理解,對趨勢的判斷,讓他們更願意用長遠的角度,去考量那些看似超前且獨特的商業模式。
在面對企業挑戰時,波音多次詮釋相信未來的價值。60年代中期,國際航線客運量大幅增加,波音決定開發大型遠端客機B747。但這個巨無霸的設計理念因極為超前,一連17個月拿不到新機訂單。但波音依然堅持對B747進行研發投入。後來,這款載客超過400人的客機迅速佔領市場,每一個超前設計,都成為對手難以企及的門檻。波音就此成為幾十年間的航空霸主。
21世紀的能源變革中,波音再次看到未來的趨勢。2018年,他們採用漢能柔性薄膜太陽能技術,推出目前翼展最大的平流層太陽能無人機。無論是波音還是奧迪,這些百年企業都曾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時代的坎坷、市場的變局與數次絕境逢生。這些體驗,是絕大多數國內企業不曾遭遇過的。
從建築到航空,薄膜技術應用場景廣闊
巨頭們同樣看到了趨勢之下,自己所處的賽道將因薄膜太陽能,釋放出巨大價值。無論交通、建築建材、航空航天或者消費領域,都將因此發生深遠變化。
去年,漢能與NASA牽手。NASA希望將漢能砷化鎵薄膜太陽能技術,作為太空飛行的動力支撐。高效、輕質、高封裝密度的薄膜電池,將大幅提升空間站搭建的成功率。如果空間專案成功,地球的能源危機有望就此緩解。而這些專案,都不約而同地提及一個關鍵詞:空間薄膜太陽能發電等技術。
此外,在無人機領域,據中航工業釋出的《無人機系統發展白皮書(2018)》顯示,未來十年,全球無人機產業產值將累計超過4000億美元,將帶動萬億美元級的配套和服務市場。在這個數千億級別的風口中,每個投身其中的企業,都值得考量薄膜太陽能帶來的變革與價值。
在居住與建築領域,薄膜技術的應用潛力同樣巨大。薄膜太陽能技術可以減少建築的能耗,安全可靠地自動發電,並幫助企業實現額外收益。以漢能推出的建築材料漢牆為例,每安裝1000平米漢牆,日發電量為326度,年發電量可達11.89萬度;如果將全國30億平方米的幕牆全部替換,一年的自發收益可達269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