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拒絕讓我媽買“康養地產”?
【編者按】伴隨中國社會加速老齡化程序,國家全面推進“健康中國2030戰略”,中國康養產業的風口正在逐漸形成。康養需要落地,但我們必須弄清楚,康在哪?養在哪?地產商想掙錢,政府希望重新理清雜亂的市場,行業整體還在磨合。
本文發於旅遊地產觀察,作者安谷谷;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康養地產如秋後大火席捲地產行業
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援、“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以及傳統房地產業的飽和,地產商急需尋求新的方向,恰逢“地產+”概念的大熱,紛紛試水。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涵蓋養老、養生、醫療、文化、體育、旅遊等諸多業態的康養產業開始蓬勃發展,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興產業。隨著康養經濟的遍地開花,一些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也湧現出來。 業內人士預計,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2萬億元。
今年春季的北京房交會上,以康養為招牌的雲南貴州等地房源佔據交易量的半壁江山。很多人認為老年人群和亞健康人群應該是康養產業主要目標群體。中國城市45%的老年人擁有儲蓄存款,老年人存款餘額2016年超過17萬億元,人均存款將近8萬元。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總額將超7萬億元。目前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
但是真正能夠對一個異地房產進行直接投資的人,卻大部分並不是有康養目的的直接人群,更多的是一種投資目的。加之今年以來的短租平臺舉辦的如火如荼,更多的人對這一塊房產是進行一種長遠投資。既可以通過短租或者長租的方式進行資金的週轉,也可以作為未來投資。
隨著康養產業的供給不斷增加,2030年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但根據不完全測算,當前每年為老年人康養生活提供的產品在5000億到7000億元,需求持續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
康養落地,康在哪?養在哪?
而隨著亞健康問題的日趨突出以及人們對健康問題的愈加重視,社會對於亞健康的防治需求日益增長,亞健康人群康養市場已成為中國康養市場最主要的組成之一。從供給角度看,康養產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其發展對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曾經,我們對康養的追求聚焦於生命的長度,但目前開始轉向拓展生命的丰度和自由度。生命的長度、丰度、自由度三位一體,是有機聯絡、循序漸進的關係。因此在產業發展初期,康養離不開“醫”,醫療是康養的基礎,“醫養”結合是康養的基本要求。
那麼康,既是指健康,這就必須和醫療資源匹配到位。那麼,現在的康養地產一般是怎麼做的呢?以溫州為例,政府主導整體提升醫療質量提升,將區域醫療資源整合升級。成都則是專注健康產業,努力構建“三醫兩養一高地”全域健康產業生態圈,佈局建設成都醫學城、成都健康服務業聚集區、成都都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三大專業化產業園區。全國其他城市也類似的推出了各種各樣的醫療改革措施,完善“康”的概念。不可否置,這個對於居住在當地的人也是一件好事,對於整體醫療事業的發展也存在著正面的影響。
但是由於這件事情尚在進行之中,這就導致了現期的康養地產事實上並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康”的保障,反映在物業上就會有顯著的差距體現。一個大型醫養專案分為醫療、文化娛樂、商業配套和住宅這幾大部分。首先醫療用地佔總用地百分比,決定了醫院的規模和醫患比利,其次醫療護理團隊的品牌決定了後期的服務質量,然後是保險保障的覆蓋是後期業主能否長期享受實惠的重要保障。
以大理的康養地產為例,很多人為了這裡的“風花雪月”在這裡置業,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就是,很多時候,急病重症還是需要來到昆明治療。
有部分現下新的康養專案選擇了迴避這個問題,將“康”定義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將“運動”概念引入康養,介於近期“地產+”的多業態形式,這種做法也不可否置。但是某些以瑜伽、高爾夫等等為主打賣點的度假區,“換湯不換藥”做法,打著迎合政策的名義,去拿地蓋樓,事實上卻根本沒有變化。 惠州不少康養基地,包括羅浮山、馬安,還有其他縣區,相關專案用地幾百畝、上千畝,有的甚至是兩千畝.這一千多畝你要幹什麼?難道你要形成一個康養小鎮?那裡要住上幾萬人?這不現實。可見,這不過是成了依託“名聲”而圈地罷了。
我們再來談一談“養”的部分,擁有宗教文化、長壽文化、溫泉資源、醫藥產業資源等的地方,更容易被開發成“康養地”。可依託專案地良好的氣候及生態環境,構建生態體驗、度假養生、溫泉水療養生、森林養生、高山避暑養生、海島避寒養生、湖泊養生、礦物質養生、田園養生等養生業態,打造休閒農莊、養生度假區、養生谷、溫泉度假區、生態酒店/民宿等產品,形成生態養生健康小鎮產業體系。這一部分的內容其實這些年已經落地了大大小小的專案不知幾何,但是更多置業的人是為了“度假”和“投資”。
養老不容易,入手需謹慎
從整個康養用地情況來看,產業主體不突出,除了養老院,部分辦康養產業不賺錢,必須靠房地產,於是藉口要地。又回到了老問題,地產商想掙錢,政府希望重新理清雜亂的市場,行業整體還在磨合。真正的“康養”完成體,還在錦衣夜行,在混亂的市場裡面堅持著品質。我們都明白,“康養”這件事,事實上貴在“售後”,真正的物業落地,如何將“健康”、“養老”的細節融入每一個後期的運營上才是重點。
如果只是一處叫做“康養”的,位置在偏僻的山裡,擁有著高階的運動館,呼吸著新鮮空氣,但是去個醫院可能要好幾個小時的房子,那我寧願讓我媽擠在充滿了汽車尾氣、但是交通方便、醫院就在旁邊的高樓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