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片式的物流未來!沒想到物流也可以這麼突破想象

【聽楊姐說】
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路(GSSC),是京東物流在全球的發展願景,國內“24小時”、國際“雙48”則是新的速度標準,不走地上走地下是未來的一場“新地道戰”——這是10月18日,京東物流年度物流峰會上透露出來的驚人訊號。
京東物流CEO王振輝在當天宣佈,未來5-10年,京東物流希望與外界共建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路(GSSC),推動全球供應鏈的智慧化發展,促進社會商業形態的轉型升級,全面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這個意思很明顯,京東正試圖將國內令消費者體驗最好的B2C倉配一體模式,“211”物流體驗複製到全球——為商戶提供一站式倉儲配送服務,解決賣家貨物配備(集貨、加工、分貨、揀選、配貨、包裝)以及完成對客戶的送貨——這是電子商務後端服務的極致。
“一些國際上大型運輸公司雖然已經非常成熟,但他們在電子商務上的服務還不夠,是京東物流可以去結合的點。”京東物流包燕透露,所以國外很多電商公司的選擇極少,這意味著,京東物流還有巨大的機會。
這一切都意味著,京東在全球的擴張步驟是:物流先出去,再帶著商城!

未來京東的配送員將是最酷的雙向物流“末梢神經”
全球“雙48小時”通路
中國211限時達服務模式能否複製到全球?在此次物流峰會上,王振輝給出了答案——雙48小時通路物流!
這個“雙48小時”,第一個48小時是指“中國通達全球的48小時”,即商品、包裹跨境效率——京東物流要在全球貨源地建大概30個節點去建樞紐。
這30個節點是跨境物流樞紐裡面的“點”,然後京東再通過多式聯運的方式,包括航空、海運、鐵路來形成“線”!在這個層面上,各大航空公司、海運(例如中遠洋)、中歐班列等等都是戰略合作伙伴。
第二個48小時,則是海外的本地交付,在當地建N個樞紐,例如印尼、泰國消費者已經能在當地電商或實體店購物時享受48小時之內送達的服務——未來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甚至美國,都會分批上線。
據悉,京東物流已在曼谷開通211限時達服務,當地消費者也可享受到京東在中國做到的“上午下單,下午送達”!
是的,王振輝正帶領京東物流全力搭建一個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路(GSSC),並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採購、生產、設計、物流等全鏈條的優化,他們試圖憑藉技術和模式創新來貫通商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提升整個社會的供應鏈效率,節約成本。這個物流網路將把社會物流成本從2017年的14.6%降低到5%。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城市物流是供應鏈基礎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智慧物流的重要實現場景。

京東物流無人倉智慧搬運揀選機器人
“我們的目標是在全球構建雙48小時通路,實現中國48小時通達全球,並提升世界其他國家本地物流時效,實現當地48小時送達,幫助中國製造通向全球,全球商品進入中國。”王振輝說。
當然,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京東物流整合社會資源,在雲倉配、多式聯運等方面尋求全鏈共生,攜手航空、鐵路、海運、倉儲、配送等各界合作伙伴一同推進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路的建設,打造針對不同產品的倉配、快遞、快運、分鐘級的即時物流等服務,實現消費場景的全景覆蓋,縮短全球商品的“距離”。
換句話說,京東物流在全球的部署是,有成熟幹線物流的就與之合作,與社會各界共建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路,讓世界都能享受到“中國速度”。
顯然,近年來中國在供應鏈模式創新、物流基礎網路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球供應鏈一體化背景下,如何在世界範圍內組合和配置資源,暢通中國製造通向全球,全球商品進入中國的雙向網路,將成為企業未來競爭的關鍵。
阿特拉斯航空首席商務官Michael Steen表示,中國跨境進口與電子商務總量持續增長,消費者驅動的供應鏈不僅推動貨機需求上升,對全程資訊的透明、及時也提出了更高需求,全球空運正邁向智慧化,實現全供應鏈的協同與合作。
“以不同要素驅動的供應鏈管理是許多企業的戰略核心,新的市場主體,依託新的基礎設施,通過新的協作分工體系,重新構造的供應鏈是對傳統產業價值鏈的一種重塑和顛覆,將釋放巨大的價值。”雄牛資本創始合夥人李緒富說,通過供應鏈的一體化和開放,京東等企業在全域、全鏈路、全渠道、全品類進行整合和重構,最終沉澱為消費品產業鏈的基礎設施。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則表示,目前不少國家相繼開展空間物流相關科學研究,以解決城市交通、安全、用地、成本效率等問題,基於智慧城市的物聯網、大資料和大資料探勘、未來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同步或分步實施,自動物流系統將給人類帶來一種全新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科幻式”未來物流
未來物流會是什麼樣?京東物流會給你兩個像科幻電影中的答案——地下空間和無人化全智慧!
首先是“地下空間”。
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京東物流向業界宣佈了一個超乎想象的可能:物流已超越傳統貨物運輸的概念——走地下空間!

京東物流率先提出的地下物流廊道系統構想
是的,面對日益凸顯的城市用地、安全隱患、區域經濟協同等問題,京東物流率先提出“地下管廊”等物流建設規劃,在十餘年的基礎設施建設、供應鏈協同等豐富經驗基礎上,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具備一整套物流解決方案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認為,地下空間是城市中具有巨大潛力的寶貴資源,德國、瑞士等不少國家相繼開展空間物流相關科學研究,我國在該領域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和發展潛力。
其次是智慧化“人機CP”。
京東物流包燕透露,京東物流的分揀員現在已經不做分揀員了,他們轉而去管理幾十臺機器,讓機器去做分揀員,京東的倉里正努力做到“無人化”。
這意味著,京東物流的無人倉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倉配一體智慧揀貨的專案——注意,其無人揀貨的技術已經優於亞馬遜。因為亞馬遜的優勢是更多是在倉上,其物流交給了Fedex來運——與京東的倉配一體相比略遜一籌。
是的,與此相關的公開報道顯示,亞馬遜每年為期四天的機器人大賽幾乎都是圍繞“智慧揀貨”:例如,大賽會要求機器人選手必須從一堆物品中挑選出指定的產品並將其放入可能用於配送的盒子裡,機器人必須把目標物從一個容器中拿出來放到倉庫裡……等等。
毫無疑問,技術已對現代物流網路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亦成為關係全球供應鏈創新、重構的重要因素。

京東物流配送機器人已經在全國20餘個城市實現常態化執行
京東物流把輸出全鏈路數字化的智慧系統、應用於無人倉等領域的無人技術,依託大資料數字供應鏈,作為實現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路(GSSC)的重要組成,並基於這些能力為客戶、行業、社會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
而京東構建的這些現代物流體系一旦實施,將成為智慧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資源,通過這些智慧物流建設將大大提升城市流通效率。
楊姐點評:
京東物流正試圖引領電商行業迎來一個“質變時代”!
這個“質變時代”是幫企業迴歸商業本質,即原來可能有貨就能賺錢,但到了今天,電子商務更加趨向回到商業內涵——成本、效率、體驗上的提升!
為此,京東物流自己也正向著兩個方向發展:國內進入精細化運營,國外開始“挖護城河”。
一方面,國內進一步推出個人快遞業務,先錨定北上廣三個城市,然後擴大到中國最核心的30-50個城市,然後再推廣到全國。這無疑是一個拼成本的戰役,京東要對現有的資源更高效地利用。
另一方面,京東物流在全球也開始了擴張。顯然,京東物流在國內的今天,就是其在國外的明天,在全球複製國內令消費者滿意的模式,是京東物流未來最大的機會,也是京東商城未來的機會。
而在楊姐看來,京東這是又一次在全球建立“護城河”的過程——京東物流試圖去搶奪的是全球更大的市場空間。
當然,這並不容易,科技是這一切背後的推動力:一張全球智慧供應鏈的基礎網路,還有智慧平臺和智慧技術。
按照王振輝的計劃,京東的無人倉應用在十年以內能降低30%的成本。雖然京東物流不可能在所有的倉庫都實行全過程無人,但是他們可以推各種層面的無人技術——目前已經有27個不同層面的無人倉在應用。據悉,到今年雙十一的時候,應該可以有50個無人倉的應用,包括重型無人機、無人貨車、配送機器人這些有趣的產品。
而京東物流從國內走向國際的過程,其實也是把中國的很多標準、技術輸出到海外的過程——如果京東物流真的能將中國模式成功複製到海外,那麼意味著,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除了在移動支付上領先於全球,還將在物流行業成為又一個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