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潮中的零售玩家 誰能搶到今年雙11門票?
又是一年雙11。
過去的一年裡,實體零售在電商平臺的步步緊逼之下,始終面臨著巨大壓力,有的無奈閉店止損,有的逆勢生長迎難而上,通過數字化升級改頭換面。
根據尼爾森的調查顯示,在打算參加雙11活動的消費者中,有44%希望同時參加線下活動,有69%表示線下購物有助於“更好地判斷產品的質量”。這樣的結論說明,實體消費仍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以ofollow,noindex">阿里巴巴 為代表的電商大佬們紛紛與實體零售“聯姻”,改造線下購物環境。虛擬試衣、面部識別等技術,以及自助買單、優惠打通、線上下單到店取貨等模式,讓線下購物變得多元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共有約100萬實體商家,近10萬智慧門店、60萬家零售小店,參與到雙11大促中來。
那麼,今年又有哪些實體零售企業能搶到參與雙11的門票呢?億邦動力蒐集了去年雙11至今各大實體零售企業的生存狀況,為您呈現如下:
商超
我們選取了15家上市商超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包括同阿里巴巴 戰略合作的高鑫零售,站隊騰訊系的步步高 以及和京東達成戰略合作的永輝超市 等。
去年雙11至今,上述企業共新開555家門店,較去年同期的449家同比增加23.61%;同時,關閉門店至少228家,較去年同期的208家同比增加9.62%;截止上半年末,15家超市上市企業門店總數為11433家。
其中,永輝超市和聯華超市 新開店均超100家,永輝超市開店最多,多達160家。中百集團 、紅旗連鎖 、家家悅、利群股份、三江購物 、步步高和高鑫零售新開門店數量也達到兩位數;北京京客隆 、人人樂 、新華都 、華聯綜超、利亞零售和卜蜂蓮花 則分別只有個位數;其中卜蜂蓮花最少,僅有4家新店開業。從開店比率上來講,利群股份以新開門店佔總店數17.3%佔比最高,其次為永輝超市16.8%,而5%~10%區間共有5家,5%以下為8家。
同時,在關閉的228家門店中,聯華超市關店超100家,中百集團、紅旗連鎖、北京京客隆、永輝超市、家家悅關店數也均超過兩位數,關閉的大多為虧損較大或者扭虧無望門店。其中,北京京客隆關店達8.01%,佔比最高;中百集團與聯華超市分別以3.23%和3.03%次之;其餘除未公開資料企業,皆在1%左右。
總體來看,開店數量及開店比率遠高於閉店數量和閉店比率。商超行業也並非停滯不前,反而逆勢增長。
僅新開11家門店的高鑫零售,在上半年實現營業額540.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540.8億元基本持平。在去年雙11之後,高鑫零售便同阿里一起發力線下。而淘鮮達作為高鑫零售與阿里巴巴合作的重點專案,已於今年三月在高鑫零售旗下兩家門店展開試營,並逐步推廣至其他實體店。
資料顯示,截至上半年,已有403家實體店推出淘鮮達專案。其在供應鏈方面也與阿里巴巴有了更深入的合作。此外,淘寶心選於6月在上海大潤發 門店開設了首家銷售區域,大潤發還和蘇寧達成戰略協議,將在大潤發門店的家電部門展開深入合作等等。
相對應的,站隊“騰訊系”的步步高上半年在戰略合作方面,與騰訊、京東達成資本及戰略層面的深度合作,具體表現為:到家業務保持快速增長,超市、百貨等傳統零售業態與小程式深度融合,同時重點圍繞購物體驗提升、精準市場營銷、全面支付服務、會員增值等多個領域開展深入的數字化和智慧化零售合作,數字化會員、數字化門店、數字化營銷均實現突破。
在去年雙11,步步高憑藉聯動超市、購物中心、家電、雲猴網、匯米巴便利店、B2B訂銷平臺等業態啟動的“靠譜雙11購物節”,實現了全業態銷售同比增長40%。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在去年11.11日當天客流18.1萬人次,創湖南購物中心客流紀錄。
而在開店之路上狂飆的永輝超市,上半年實現營收343.97億元,新增雲超門店45家。據其半年報顯示,永輝創新業態超級物種和永輝生活所在的雲創公司虧損達到3.88億元,對公司淨利潤的影響是下降1.9148億元。對於淨利潤的下滑,永輝表示,主要是報告期內公司費用增長,一方面是持續引入高階管理、技術、經營型人才而增加的薪酬成本以及本期計提了3.58億元的股權激勵費用,另一方面是由於門店增加,費用支出同比增加。
連虧5年的卜蜂蓮花也在2017年終於實現扭虧為盈。據其官方公告稱,收入增幅主要由於2017年下半年開設6家新店鋪及2018年上半年開設3家新店鋪,同比店鋪銷售亦實現1.2%增長。生鮮食品及幹雜貨銷售也有較大增長,並在商店配送、營運以及行政方面減少了費用。
百貨
目前,消費者到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已經不再以購買服飾為主要訴求,“變形”“轉型”成為百貨行業的關鍵詞。為梳理出百貨行業在當下環境中的生存狀況及突破口,我們選取了20家頭部百貨公司資料進行分析。
綜合整體來看,以下20家百貨上市公司中,營收上漲的有16家,淨利潤上漲的有13家,營收淨利潤全部上漲的有9家,營收淨利雙線下降的沒有。在零售業深受成本上升、電商衝擊等因素影響的當下,除部分傳統實體零售步履維艱、萎靡不振外,商超百貨們總體仍在逆勢上升實現增長。
其中,前10名除了大商股份和供銷大集營收有所下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從淨利潤來看,前10名中,百聯股份 、鄂武商 A、金鷹商貿 以及南京新百 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榜單前10名中,南京新百 上半年營收增長最快 ,增幅為9.21%;淨利增長最快則是王府井,取得了145.42%的增長;重慶百貨上半年淨利也增長了49.05%。
重慶百貨、武漢中商 等紛紛向購物中心化轉型,在去年雙11利用促銷打折,多買多送等方式,緊跟大促潮流。王府井不斷的拓展奧特萊斯業態,另一方面在小業態,紅旗連鎖與政府聯合打造了市民驛站的服務,實現了五分鐘 便民生活圈的願景,也是為便利店領域的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京新百涉足大健康產業,今年收購了細胞免疫治療藥物普列威的生產商Dendreon。8月2日已完成Dendreon100%股權的過戶,成為南京新百的全資子公司。南京新百的利潤結構也早已發生了變化,從百貨主導轉變為醫藥健康產業主導。2017年該公司年報顯示,大健康業務實現歸屬於南京新百的淨利潤為4.83億元,佔公司扣非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78億元的比例為71.24%。另一方面,南京新百在去年雙11前夕升級成阿里A級戰略客戶,並在大促期間聯手阿里、百度與騰訊,形成線上線下聯動。
百聯股份旗下的淮海755,引進了無印良品旗艦店和安德瑪旗艦店,結合了近十家左右的餐飲租戶,還有一些零售店、買手店和健身房等功能租戶。淮海755打破了原有的百貨店框架,精準聚焦時尚消費群體去百貨化,聚焦目標消費者生活方式,打造品質生活主題。轉型後,該商場一共有25家商戶,經營面積只有1萬平,每年的客流約為500萬,目前顧客的替代率接近50%。
結語
無論業績是漲是跌,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轉型似乎成為商超百貨們的共同課題。可喜的是,這些勇於改變的企業確實讓行業出現了回暖的跡象。目前,大多數企業均在堅持採取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嘗試新業態等措施努力“逆生長”著。而即將來臨的雙11註定又是一場“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