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老大”動真格了,民營快遞企業慌了嗎?
近日,有訊息稱,中國郵政內部的郵政與EMS兩張大網和兩支隊伍合二為一,對內整合,對外統一品牌,此次合併以中國郵政成立“寄遞事業部”為標誌。可見,這次“郵老大”動真格了,順豐、“三通一達”等民營快遞企業慌了嗎?
對內整合 對外統一
近日,中國郵政嘉興市分公司已成立寄遞事業部,將嘉興郵政、郵政速遞(EMS)兩張大網和兩支隊伍合二為一,實施“一個主體、整合資源、集中運營、清晰損益”的改革思路,承擔郵政快遞物流業務經營管理的主體責任。
據瞭解,這一訊息已得到知情人士證實,並稱“不僅嘉興,從上到下都合併了,對內整合,對外統一牌子,而且合併已有一段時間”。該人士表示,此次合併以中國郵政低調成立“寄遞事業部”為標誌。而一名郵政員工則表示,“目前,各省已合併,各市縣正在推進,包裹類全部歸EMS經營”。在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 合併並不是改革,而是為了降低整體運營成本,在雙方合併後,雙方可以共享很多資源與特權 。
求變 不停歇
近年來,中國郵政在快遞物流層面一直在求變。
1980年7月15日,帶有“國家隊”標籤的中國郵政開辦了國際郵政特快專遞業務,開創了我國快遞業。
2008年12月19日,中國郵政將全國速遞、物流完成整合,成立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
2010年6月10日,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7月2日,在全國郵政網路運營工作會議上,中國郵政就曾提出要加大郵政網和速遞物流網的整合力度,讓有限的資源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2015年,中國郵政推行以整合產品體系、統一營銷政策、整合網路資源、統一資訊系統、統籌投遞協作、強化專業化經營等為主要內容的包裹快遞業務改革,推動郵、速兩個主體放開經營。
2016年初,中國郵政對郵政企業經營組織架構作出重大調整,按照“一體兩翼”經營發展戰略,提出“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專業服務”的經營組織架構調整策略。
“一體”就是以郵政視窗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打造適應現代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線上線下為一體的綜合便民服務平臺。“兩翼”就是“金融翼”和“寄遞翼”。“金融翼”是指以銀行服務為基礎,包括保險、證券、投行、資產管理等在內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及服務;“寄遞翼”是指中國郵政所經營的各類寄遞業務,要以電子商務寄遞發展為契機,重新確立郵政在寄遞市場的主導者地位。
2018年7月2日,中國郵政積極推進郵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應快遞物流行業專業化、資本化、高階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借鑑優秀國企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改革經驗,落實“一體兩翼”經營發展戰略,確立了“整合資源、加快發展、引戰上市”三步走的戰略發展目標。
2018年7月9日,根據寄遞翼改革總體方案,為有效整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總部與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部資源,加快快遞物流業務發展,中國郵政決定組建寄遞事業部。
2018年8月20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愛力透露,郵政EMS將在明年引入戰略投資者,啟動IPO,確保三年之內成功上市。
優勢多多 得天獨厚
相較於民營快遞企業而言,國企出身的中國郵政享有頗多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而且很多都是民營企業難以獲得的。這些優勢資源助力中國郵政在全國範圍內鋪設更加廣泛的運營網路,也使得其品牌家喻戶曉。有網友稱, 其他快遞企業能送到的地方,中國郵政也可以送到;其他快遞企業不能送到的地方,中國郵政還能夠送到 。
網路優勢:中國郵政具備覆蓋全國各鄉鎮的快遞網路體系,能夠深入諸多偏遠地區,在農村物流市場具有領先優勢。截至2017年9月,僅EMS就在全國120個城市佈局470個倉庫,運作面積達300萬平方米,進駐客戶800餘家。
品牌優勢:憑藉中國郵政下沉的網路資源優勢,並依託其普遍服務能力,使得中國郵政品牌深入人心,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在很多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城鄉鎮都有其身影。因為 中國郵政要為最偏遠、最艱苦、最貧困地區的政府和人民提供服務 。截至2016年底,中國郵政設有郵政支局所5.4萬處,其中73.4%分佈在農村,57.6萬個行政村通郵。每個郵政支局所平均服務面積178平方公里,平均服務人口2.5萬人,人均函件量3件。
航空優勢:中國郵政旗下的中國郵政航空有限責任公司早在1996年11月25日就成立了,並於1997年2月27日正式投入運營。目前,郵航以B757 、B737機型為主的全貨機機隊規模達到33架。這使得中國郵政成為僅次於順豐的國內第二大擁有航空貨運機隊的快遞物流企業,在時效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政策優勢:中國郵政作為萬國郵聯成員,在跨境電商清關服務等方面享有政策優勢;此外,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很多民營企業的卡車貨車都不能進入市內,而中國郵政就可以,這也是享有一定的城市方面的政策優勢。
土地資源優勢:作為國企單位,中國郵政享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優勢,在鋪設網點時相較於民營企業而言,拿地比較容易,成本相對較低。
資本優勢:國企出身的背景使得中國郵政享受了國家的資金支援補貼政策,使其在發展過程中減少了資金顧慮。況且,中國郵政旗下的郵儲銀行早於2016年在香港交易所主機板成功上市,並於2017年成功發行境外優先股,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與市場脫節 競爭力下降
伴隨著各大民營快遞企業的迅猛發展,中國郵政的市場份額被一搶再搶。雖然其擁有“國家隊”標籤,並享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在幾大民營快遞企業紛紛登陸資本市場之後,業內又頻頻傳出“中國郵政怎麼辦?”的聲音。
事實上,無論從服務效率還是服務質量方面,中國郵政也確實與民營快遞企業拉開了一定差距。在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看來,在競爭性快遞業務市場中,順豐與“三通一達”等民營快遞企業更具“狼性”,考核管理機制為逐利而設。相對而言,國有企業利益驅動機制不及民營企業,往往顯得“羊性”。
人才結構單一:中國郵政的人才主要為體制內人才,缺少國際化人才與民營企業人才,人才結構比較單一,所以導致其產品也比較單一。
產品價效比較低:據徐勇分析,中國郵政對於市場反應速度比較慢,這就導致了消費者不認同其產品。雖然EMS的配送時效比較高,但因其客單價與順豐不相上下,而中國郵政的運轉環節與審批流程也很多,所以相對而言其價效比並不高。
服務質量比較低:相較於民營快遞企業而言,中國郵政的服務質量與使用者體驗比較低。以2018年8月主要快遞企業申訴情況為例,8月,民航快遞、蘇寧易購、京東、宅急送等消費者對快遞企業有效申訴處理滿意率為100%,百世、“三通一達”、順豐等均在98.2%以上,均要高於郵政快遞(EMS)的97.1%。據國家郵政局統計資料顯示,8月,消費者對快遞企業有效申訴處理滿意率全國平均為98.1%,也高於郵政快遞(EMS)的97.1%。
運營成本較高:據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劉江分析,中國郵政運營成本過高,因為其要保證全國各地人民的運輸需求,所以在一些偏遠地區依舊會鋪設網點,但是這些網點也往往處於虧損狀態。而中國郵政的從業人員也要比民營快遞企業的從業人員多很多,並且涵蓋一些退休人員,所以其人力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比民營快遞企業要高很多。
中國郵政怎麼辦?
當下,幾大民營快遞企業在資本助力下高速發展,並逐漸由拼包裹量向拼時效拼服務方面轉變。在這種態勢下,中國郵政怎麼辦?
市場化運作:“既然要在競爭性業務市場開疆拓土,還是要按市場規律辦事,郵政EMS需要走下郵政集團的生態靠山,走出政策惠顧帶來的發展溫床。”楊達卿認為,快遞市場大格局日漸清晰,郵政EMS若靠自身力量,實現規模化擴張需要更多時間成本,但通過收購用資本買時間是一個捷徑。如果自身機制不變,要強起來仍很難。
他進一步指出,郵政企業如果能在機制上換血,有可能做強。日本郵政通過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市場化快遞服務,在2010年躍入世界500強第6位,是全球快遞企業中在世界500強排名最高的。日本國有企業改革探索資產“國有民營”激活了龐大的優勢資源,至今日本郵政仍是全球郵政企業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一。 市場的要歸市場,尤其在競爭性業務市場 ,作為國有企業的中國郵政可以借鑑成功經驗。
效仿中國電信:長期以來,中國郵政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消費者心中還具有一定地位。也許很多人並不常用中國郵政,但基本上無人不知。趙小敏認為, 中國郵政需要把高度的知名度轉化為美意度與認可度 。
從領導層方面來看,劉愛力在擔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之前,曾擔任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在趙小敏看來,劉愛力上任以來的幾個月內中國郵政也有一些突破,但由於體量過大,瞬間改變是不現實的,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改變比較困難。
據中國電信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移動使用者淨增近3500萬戶,達到2.5億戶,其中4G使用者超過1.8億戶;寬頻使用者超過1.53億戶,其中上市公司寬頻使用者達到1.34億戶。他分析稱,劉愛力本身具有國企成本的樣板,中國郵政今後的發展如果能夠效仿中國電信,借鑑中國電信之前的成功發展經驗,將會逐步提高中國郵政的競爭力。在產品方面,更加貼近使用者,貼近市場,利用其資源優勢與合作伙伴優勢,提供更多行業解決方案,逐漸豐富農資化肥、電子產品、醫藥冷鏈、商務件等方面產品線,以提高競爭壁壘。
共同配送或可行:在一些偏遠地區,由於鋪設網點的成本較大,而中國郵政早已設有網點。劉江指出,中國郵政可以與民營快遞企業一起嘗試進行共同配送,減少網點運營成本。比如雙方可以藉助網點或者郵樂購小店收發快遞,在推銷具有地域特色農產品的同時,帶動快遞物流的發展。據中國郵政統計資料顯示,截至9月底,江蘇郵政已線下賦能升級覆蓋城鄉的3.4萬多個郵樂購小店,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近2100個、縣級電商運營中心57個。
此外,在跨境電商方面,民營快遞企業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才能順利通關,而中國郵政卻享有不可比擬的通關便利化方面的政策優勢。劉江認為,中國郵政可以通過與民營企業相互合作共同配送,將其通關便利化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總之,就快遞市場發展現狀而言,競爭格局尚未固定,仍然處於多型演變中。商場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況且,中國郵政與民營快遞企業並不是你進我退的敵對關係,雙方之間也存在諸多合作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郵老大”動真格了,民營快遞企業慌了嗎?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