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路邊攤主阿三,看清一個前廣告人的「一O八匠」
作者:羅易成+二蛋,來源:廣告百貨(storead)
本文為「廣告百貨」所有,如需轉載,請到後臺留下所需授權的公眾號
前言:
江湖已經遠去,卻依舊流傳著他的傳說,今天介紹的人叫羅易成,人稱阿三。阿三,何許人也,如今很多年輕一輩的廣告人對他或許有點陌生,我也不知道該怎麼介紹,因為他buff太多了。看他的履歷,就知道他有多牛了。
2000年入行做廣告,先後服務於FCB、陽獅、奧美、達彼思等4A公司,2010年加入北京靈智精實(HAVAS),任創意總臨、創意群總監,2014年升任創意合夥人;
20l5年1月加盟全景視覺,出任營運長,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廣告門”特聘講師,“第九課堂”培訓機構特聘講師,地下刊物《廣告圈》發起人,《金牌文案》聯席作者,2014年、2015學院獎專家講師、終審評委。2015“甲方閉嘴”史案天使團成員,9月創立共同成長文化傳播。
期間他還和老金開了個飯館,叫開小灶,後來大概也不怎麼賺錢,花得功夫卻不小,就沒幹了。2016年,閒不住的他又開了檔網際網路視訊節目, 叫《路邊攤》,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內容涉獵當地的風土人情、匠人故事、野史八卦等等,成了走到哪說到哪的“路邊攤主”。
而這件事一做就是兩年多,但其實阿三他心裡清楚, 人可以逆流而上,但不能在歷史的長河裡逆轉潮水的方向,那些傳統的手藝人和手藝作為舊物終將為時代的寵兒讓路。
不過在他走遍了20多個省,訪問了100多位匠人,當他看到那些傳統手藝人的堅持和故事之後,他慢慢體會到了超於物和事本身的傳統裡,蘊藏著一個國家的詩意和鄉愁。
這也更堅定了他要繼續守住這些藝人的“藝”,他說,天下不能只有“大同”,沒有“小異”,“參差多型乃是幸福本源”。
在這前前後後的時間裡,阿三和他的團隊拍攝了220多分鐘的記錄長片,也寫成了400多頁的厚厚書稿—— 《中國守藝人一O八匠》 ,這本書將在10月19號由三聯書店出版,21號正式發售。
有意思的是,在期間他還收了個女徒弟,一個名叫趙航的信佛之人。在他手把手的教她寫文案下,最後竟也成了。之所以用“竟”,是因為用的阿三話說,她是一個沒有“天分”的文案。
下面的海報便是趙航的第一個作品,讀起來意境悠遠,回味綿長。(據說為了宣傳這本書,讓她寫了108張)
點選 ofollow,noindex"> 《前HAVAS創意合夥人:兩年採訪160位手藝人,還順便帶出個女文案》 檢視海報完整版。
造物藉手造萬物
唯有念想,最懂你的想念
最深沉的表達,從放棄語言開始
為了探得阿三他做“守藝人”專案的心境和他對於廣告文案的理解和心得,我問了他幾個問題。阿三最近忙著整理和宣傳,竟也認真的回答了它們。
問題一:當初為什麼要辭職做這件費力而且可能沒有回報的事?
阿三:幾方面原因吧:一、是因為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加上結婚以後受我岳父的影響,他是個書法家,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造詣,所以我對農村和傳統的東西有一種特別的情結,有了孩子之後,我也希望這種東西給灌輸在孩子的教育中,雖然這事比較費力,但這個過程中真的能增長很多見識;
二、是關於回報的問題,回報有幾種,一種是經濟回報,就是現在很多人創業,希望做出聲量後被收購,希望能上市,套現後實現財務自由, 實際上大多數創業的人最終並不能如願,其實都是概率問題,最終都是看人,看你做的事情通過你的積累有沒有形成門檻。你把門檻建立起來,就會有你的價值,有價值自然會有回報,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而且我有一種直覺,現在人的生活節奏以及求新求快的心態會在某一天迴歸的,我想我要為那一天做些準備,另一種回報是精神方面的回報,我以往任何時候都沒有像這兩年這麼充實,加上我和我妻子對錢的慾望都不是那麼大,所以我相對會從容一點。
問題二:您是怎麼衡量“中國守藝人一O八匠”這個專案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的?
阿三:首先我沒有把我做的事情定義為在做公益(很多朋友認為我是),從最開始我就設想它是個商業行為,對未來商業價值的設想,是慢一點, 再積累足夠的手藝人資源和內容,同時對民間手藝有更多更客觀的認知,再看如何把這些內容進行再創造,使之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或者未來的生活產生更密切的聯絡, 其實現在很多平臺已經在這麼做,但我覺得都太冒進,太表面了,說一年採訪50000個手藝人,我不信。
問題三:具體您是怎樣教趙大航寫文案的?您的文案創作觀是什麼?
阿三: “只寫你相信的東西。” 這是我反覆和她強調的,她的基礎太差了,開始對文案只是盲目地感興趣而已。
最初我給她看許瞬英的書,Neil French的書,她都無感,對寫作還停留在被老師逼著寫作文的層次,但我最後發現她讀得最多的東西是佛經,對佛教的內容如數家珍,而且她媽媽,她姥姥都信佛,她自己就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心也很善,所以我就嘗試讓她把她擅長的這個和手藝人的內容結合起來,按照佛經裡的語感,寫出一種禪意和善意,結果,她做到了。
從她身上,更堅定了我的文案創作觀: 只寫你相信的東西。要不然,太擰巴了,尤其對於文案新人。
(下面是在我在網上看到阿三的一次文案分享課 《文案寫作有方法》 ,更具體的闡述了阿三是如何寫文案和創意的,年輕的文案朋友們真應該好好看看)
問題四:您認為傳統文案和網際網路環境下誕生的文案,兩者有什麼區別?
阿三: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拯救”了文案。我們做傳統廣告做到後期時,2008年前後吧,很難受,因為大家都在強調讀圖時代,文字要儘量少,甚至不要文字,一切依靠圖片來呈現。現在,真的像風水輪流轉,文案開始吃香了。
當然,任何事情一旦有市場,就有人一擁而上,就好比我在章丘採訪打鐵的手藝人,總共也沒有幾個,《舌尖》3播出之後,章丘鐵鍋火了,過去跑運輸的,掃地的,都回來打鐵了。 文案也是如此,傳統廣告時代文案的基本功相對紮實一下,理想主義色彩重一點,網際網路時代的文案,更實用主義一些。
你稍微留意一下,現在的文案有幾個會在辦公桌上準備一本《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呢?
問題五:從廣告文案的角度向廣告人推薦,為什麼《中國守藝人》這本書值得讀?
阿三:《中國守藝人一O八匠》傾注了我這兩年多的心血,每一個手藝人老師的內容都來自我上門拜訪的一手資料。
有些老師,像家在鳳凰的做苗族花帶的龍玉門老師,太原的段改芳老師,曲沃的鄭月巴爺爺,都是去了六七次甚至更多,採訪的過程經常讓我眼界大開,我不知道中國原來還有一些這樣的手藝,像冷兵器研磨;
以及一些手藝居然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像緙絲、金鑲玉、核雕……當然這些只是滿足好奇心,更大的意義在於我採訪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停止思考,思考“守義的意義”,我沒有辦法一一列舉,放一段我在書稿裡最後的一段結束語吧:
“物質化的年代,我們聽慣了凱歌與輓歌在唱和,所以, 傳統手藝的保護與傳承,不是將它帶入物質化的軌道速生速死,而是創造一個空間仍由他們有機生長。 在這個空間裡,承載著一個國家的詩意與鄉愁,在這個空間裡,以匠心比心,作為啟發普羅大眾面對自己所愛之人,所做之事的火種。 藉由這個空間,讓我們相信,手藝可以迴歸手藝人,手藝人可以迴歸故鄉,物我之間可以迴歸應有的溫度,信仰,可以迴歸它的信徒。 ”
另外,我也想說說書稿寫作過程,我最大的幸運是遇到三聯書店,說出來不怕丟人,這次書稿的修改過程中,我作為一個老文案,被三聯的責任編輯張惟老師虐得體無完膚。
這次經歷讓我發現,我之前的寫作太不嚴謹不精準了,很多我自認為對的地方,在他們的法眼下,都經不起推敲。我們前後經歷了半年多的修改,有十多次吧,最後一次是針對“兒化音”改了好幾百處。上個月在寶格麗酒店的“一O八匠”主題展覽上,我特意把編輯在上面做出修改記號的書稿拿出來陳列給大家看。
如今這個年代,出書的人遍地都是,三聯作為一個“老字號”,他們有自己的堅持,在他們身上,也是一種匠心的呈現。如果不是做這個專案,如果書不是在三聯出版,我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去經受這樣的歷練。通過這本書,我想和大家分享這種歷練,當然,畢竟這本書不是“乾貨”型的書,誰會買,誰買來會看,還得看緣分。
本還想談談我的文案創作觀,想想還是算了,有阿三大師的就夠了。最後,再分享一組阿三老師宣傳某一期《路邊攤》寫的一組文案,喜歡極了,把中國的文字玩得風生水起。(文案:阿三;插畫,王三)
皮影
歷史的長河裡
很多很多東西到後來都變成了沒影的事兒
而皮影除外
疆繡
在這個無線的世界裡
情感還是需要一針一線來維繫
蒲劇
一個民族的戲沒了
這個民族也就沒什麼戲了
泥塑
人類都應該感謝女媧
當初她那麼喜歡玩泥巴
古琴
喜歡投機的人
坐在一起反而很難投機
油紙傘
自從沒了油紙傘
雨天只剩下了溼意
而沒有了詩意
-END-
作者公眾號:廣告百貨(ID:p2gi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