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 Choo、範思哲接連賣身,奢侈品行業大變天?!
9月25日,大名鼎鼎的範思哲(Versace)被Michael Kors以21.5億美元收購。
範思哲的妹妹(中)和MK CEO(右)
鼎盛時期的Versace,曾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服裝公司;永遠的英倫玫瑰戴安娜王妃,就是Versace的忠實粉絲。
戴安娜王妃喜歡的另一個高跟鞋品牌Jimmy Choo,去年11月也被MK以12億美元收購。
MK、Versace、Jimmy Choo,這三個品牌均以設計師的名字命名,卻走向兩種截然相反的路線。
奢侈品品牌的困境:喪失靈魂人物
9歲就設計絲絨單肩禮服的範思哲(Giovanni Versace),在闖蕩米蘭輾轉幾個品牌後,於30多歲創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Versace。
九歲的範思哲
範思哲自己設計了品牌標識,蛇髮女妖美杜莎雙眼凝視眾生,豔麗卻又危險。因為服裝的設計大膽、前衛、性感,“妻子穿阿瑪尼,情人穿範思哲”成了不少時尚人士的共識。
“在他之前,義大利沒有時裝,世界上沒有超模。”
範思哲和妹妹
範思哲悉心調教出了美國第一超模辛迪·克勞馥、“病態美學”代表人物凱特·摩絲、第一位登上《時代週刊》封面的黑人模特娜奧米·坎貝爾等一批身材高挑、氣質出眾的女孩。
範思哲說,“我喜歡穿出自我,如果你沒有很強的自我意識,那乾脆算了吧。”
這種標榜個性的特徵,吸引了戴安娜王妃、麥當娜、邁克爾·傑克遜等一大批明星粉絲。
但這一切,在1997年範思哲被槍殺後,突然畫上句號。
沒有了範思哲的Versace品牌,如同沒了靈魂的行屍走肉。他的妹妹唐娜特拉・範思哲幾乎沒有受過正式的時尚設計訓練,但依然接手擔任品牌的創意總監。設計固守傳統,失去了創新能力。
範思哲銷售量大幅下降。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近年卻銷售萎靡,2017年收益停滯在7億歐元,去年獲利勉強維持在1500萬歐元。
Jimmy Choo的發家、賣身的原因其實跟Versace差不多。
9歲的周仰傑(Jimmy Choo)出生鞋匠世家,9歲就做出人生第一雙鞋。從倫敦藝術學院畢業後,他在當地開啟了製鞋工坊。
Jimmy Choo免費借鞋子給各大時尚雜誌,獲得雜誌上那排小字“Jimmy Choo”出現的機會。
1988年,Vogue雜誌在長達8頁的英國設計師專題介紹裡,頁頁都有“Jimmy Choo”伴隨。“Jimmy Choo”在時尚圈打出名氣。
之後,周仰傑獲得戴安娜王妃賞識,為她親自定製鞋。 從日常裝束鞋,到晚禮服鞋,戴妃先後穿過100多雙“Jimmy Choo”,這讓“Jimmy Choo”步入神壇。
而“Jimmy Choo”走入尋常女孩家,則是聽了《慾望都市》那句經典臺詞,女主角Carrie Bradshaw雙手捧著Jimmy Choo,深情地說“愛情也許不在,但是鞋子永恆”。
“每個女孩都應該有一雙Jimmy Choo”,推動著“Jimmy Choo”的銷售額以兩位數的百分比連續上漲。
但與此同時,創始人周仰傑卻很苦惱,他喜歡的是鞋子製作,而非紙上畫圖讓別人製作。這使得周仰傑在公司逐步邊緣化,2001年他將股份出售,黯然神傷的離開了Jimmy Choo。
失去周仰傑的Jimmy Choo,將追逐利潤列為頭等目標,喪失了對鞋履設計創新的追求。2016年,銷售額基本不再增長,謀求上市又失敗後,只得委身MK。
無論是Versace,還是Jimmy Choo,都在失去自己的靈魂人物,產品也不可避免的走下神壇,成為資本的利潤追逐工具。最終又因為產品泯然眾人矣,不得不沮喪地面對銷售額下滑的窘境,最終走向賣身。
MK的成功之道:“多”
跟範思哲、周仰傑一樣,Michael Kors小小年紀就展露天賦。十歲時,他開始在專賣店“Iron Butterfly”出售自己做的印花T恤及皮背心。
從紐約時裝學院肄業後,Michael先後在大名鼎鼎的LVMH、Celine等當設計師。很多人都知道Phoebe Philo的設計讓Celine火到爛大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Phoebe Philo之前,是Michael Kors讓Celine在LV和Dior稱霸奢侈品界的90年代有了姓名。
Michael為Celine設計的作品
1981年Michael自立門戶,在紐約建立了設計師同名品牌,以簡約、高貴、優雅、時尚的美國名媛風格吸引了很多粉絲。比如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就是MK的粉絲,經常一身MK出席活動。
但MK的經營並不像設計一樣,一帆風順。1993年時MK遭遇經營不善、瀕臨破產,之後也是勉強維持、不死不活。
幸好時尚“女魔頭”、《VOGUE》美國版主編安娜·溫圖爾牽線,找來了Sportswear投資。
之後,Michael Kors重塑產品線,開始了第一“多”——“品牌多元化”:
針對高階線的Michael Kors(MK)和針對中端線的MICHAEL Michael Kors(MMK)。
今天,大多數人背的、朋友圈、高圓圓帶火的、經常打折的其實就是MMK。大多數人壓根沒接觸過真正的MK。
Michael Kors的第二“多”是——“地區多元化”。
發家於美國,但重視亞洲市場,大膽啟用楊冪等中國明星做其全球代言人。根據MK釋出的資料,該品牌在社交媒體擁有3800多萬粉絲。
在歐美市場持續低迷的環境下,高增長的亞洲市場使得MK銷售額保持穩定。
收購:就是為了“多”。
女人們對穿著、配飾的追求、側重點時刻變化。根據巴克萊銀行的資料顯示,2012- 2015年,美國高階皮具及配飾市場每年增速從16%降低到3%。
蛋糕不再擴大,這對一直側重於手袋的Michael Kors來說,絕對是個噩耗。
誰會成為“美國的LVMH”?
MK的逆勢生存之道就靠第三“多”——“產品多元化”。
於是我們看到MK收購了以鞋為主業的Jimmy Choo、以服裝為主業的Versace。有豐富的產品線做保障,才可能東方不亮西方亮,讓報表更好看。
MK希望通過收購範思哲進一步站穩奢侈品市場,並在精品銷售市場多分一杯羹。根據貝恩資本的資料, 今年的奢侈品總銷售將上漲8%,這個增長幅度已超過MK過去仰賴的中端市場。
但即使MK與範思哲結合,規模依然難與兩大奢侈品巨頭開雲集團和LVMH比肩。把MK、範思哲和Jimmy Choo去年營收加一塊,還不及Dior一個品牌為開雲帶進的收益。
Michael曾經工作過的LVMH集團,就是這方面的先行者,它擁有LV、Dior、Fendi、Dior、Celine等50多個時尚品牌,覆蓋普通人追逐時尚道路的方方面面。
當然,MK的收購也是為了與競爭對手的美國輕奢品牌Coach對抗。 完成收購範思哲後,Micheal Kors就正式改名為Capri Holdings。
這一手跟去年的Coach如出一轍,去年 Coach把美國第三大輕奢品牌Kate Spade收購 之後,將公司名字改成了Tapestry。
MK與Coach之間不再是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而是集團與集團之間的對抗:看誰會成為“美國的LVMH”。
但是,康師傅的敵人不是做方便麵的統一,外賣的興起讓它銷售量下滑。
網際網路時代,各類奢侈品租用網站、古著商店、不知名個性設計師店主的出現,都在對奢侈品、輕奢品產生衝擊,平民KOL的大量出現,改變了以往設計師成名的傳統道路。
奢侈品集團又會有哪些招數,來應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改變呢?這一切,只能邊走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