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美團上市再出手,阿里在用王興的手段打王興?

王興是一個很厲害的截胡高手,拋開賴以起家的團購業務,從酒店、旅遊、外賣到無疾而終的打車,這些後美團時代開闢的業務,無不是等待該市場已有一兩家成功企業後,王興才會順勢介入,憑藉著團購時代留存下的流量池,和雄厚的資本(不斷融資)進行錯位打擊,並再反過頭利用這些成績拉攏資本的青睞。
依靠這種“半路截殺”的功夫,沒有邊界的美團最終成為一頭龐然巨獸,多線交戰的同時也成為燒錢的無底洞。
萬萬沒想到,就在美團上市不到一個月,阿里有樣學樣從半路殺出。10月12日上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正式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將餓了麼和口碑合併組成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而且據阿里透露,該公司自籌劃(和美團籌備上市幾乎同步)以來已收到眾多投資意向,目前確認的投資承諾已超過30億美元,包括軟銀集團等知名投資機構。
一樣的套路,一樣的配方,和美團有著“私仇(拋棄阿里投向騰訊)公恨(本地生活和新零售天然矛盾)”的阿里,就這樣用著王興擅長的手段亮出獠牙。從美團“跌跌不休”的股價上來看,短期目標上阿里已經完全實現,但是長期戰爭才是讓美團最可怕的事。
美團式“截胡”打法
美團的崛起之路,和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都有著巨大區別。從團購時開始,美團就面臨著眾多對手,經歷過千團大戰,憑藉著強大的融資能力和執行力,美團一步一步擊垮對手,成為團購領域的NO.1,直至2015年10月與大眾點評合併才算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團購業務上的競爭。
在講究先發優勢的網際網路領域,美團是唯一例外,憑藉著多次半路截殺,逐漸從團購業務擴張到酒店、旅遊、外賣、打車等多產品線。
酒店業務
中國線上酒店業務發展其實非常之早,中國老牌OTA攜程、藝龍成立於1999年,同程成立與2004年,後來同攜程合併的去哪兒成立於2005年。2015年開始,攜程逐漸通過控股、吞併等策略,將去哪兒、同程藝龍等收歸麾下。

(資料來源:Trustdata《2018年Q1中國線上酒店預訂行業發展分析報告 》)
正是這個時間節點前後,美團開始切入酒店業務。2014年美團才成立專門的酒店事業部,2015年才開始切入到酒店預訂。經過數年的廝殺,今年1季度美團酒店業務已佔據市場將近一半,線上酒店業務的老牌OTA攜程市場不斷縮小。
外賣業務
餓了麼是2008年創立的本地生活平臺,主營線上外賣、新零售、即時配送和餐飲供應鏈等業務。作為線上外賣的先發公司,2013年至2015年期間都是市場絕對的老大。2013年時美團外賣正式上線,通過內部各業務線的協同和瘋狂的燒錢,至今美團外賣坐穩了老大哥之位,餓了麼加上剛改名為改名餓了麼星選的原百度外賣市場也無法與其匹敵。
打車業務
在打車市場之上,美團險些再重複這一半路截殺的絕技。自2015年滴滴快的合併之後,新滴滴就以八成市場牢牢成為打車領域的老大。2017年2月14日美團在江蘇省南京市試點上線執行打車業務,開啟了美團又一次“截胡”的歷程。只不過隨著滴滴切入“外賣”市場,以及各地叫停“補貼大戰”,曾經多次以流量優勢+強制性團隊及瘋狂的補貼的美團打法,最終在打車這個賽道流產(目前的市場可以忽略不計)。
從以上美團三次較大的“截胡”戰役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王興作為精明的商人,對時機的把握非常精準。每個切入時間都是目標業務市場已經大範圍普及,依靠已成熟的關聯業務帶動,加上強大的執行團隊和雄厚的資本,在一年兩年時間裡,總能夠上演“逆襲”的奇蹟。
美團打法的三大弊端
一是對資本的考驗極其嚴苛,今年美團以不到王興期望一千億美元市值的一半流血上市,背後的原因就在於長期的虧損終於迎來了資本市場能承受的極限。雖然,美團的多賽道戰役距離最終的結束皆遙遙無期,可資本市場已經無法滿足其胃口,流血上市成為無奈之舉。
二是面臨著多線作戰的巨大威脅,雖然美團如今各個業務線都看起來“挺強大”,可皆沒有能佔據八成這樣絕對的優勢,佔據不了絕對優勢的後果,就是隨時可能迎來各個戰線上強敵的反撲。如今阿里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就是最好的佐證。

三是看不到盡頭的燒錢之戰,去年美團開始進入打車領域,作為美團本地生活向下滲透的動作,本來外界非常看好,之所以半途而廢,很大程度在於美團無法在承擔這場戰役巨大的消耗。從2010年開始,美團在上市前已經融資了百億美元。數年間燒掉百億美金,卻一直沒能形成自己絕對(八成)的優勢市場。
就在去年40億美元融資不久,今年美團匆忙不顧千億美元市值斬半,以500億美元上市,可見多線作戰的美團對資本的迫切。
風水輪流轉?阿里反“截胡”
京東上市後為了一個好財報可謂費盡心機,甚至一度“縮衣節食”來優化利潤,以期在股市中獲得好的評價,最終提振股價。上市對於一家公司而言,並不全是好事,創業期可以毫不理會的財報透明化、市場(股民)預期、業務良性發展,都將在上市後爆發,最終成為發展的束縛。
其實,阿里對於美團由愛生恨,作為最早的投資人之一,阿里巴巴引領一眾投資方在2011年和2012年曾分別投入5000萬美元和3億美元,無論是錢還是資源上,都幫助了美團度過“千團大戰”那段混戰時代。2015年美團大眾點評合併後,美團倒向騰訊懷抱,雙方交惡開始。此後甚至發生美團個別員工線上下打砸支付寶物料的惡性事件,雖然美團官方對此撇清關係,但雙方衝突升級卻是不爭的事實。
也就是在美團大眾合併之前幾個月,阿里與螞蟻金服重投60億,復活了口碑網。在美團大眾接受騰訊投資後,不甘被“反水”的阿里甚至不惜打折出售價值10億美元的美團優先股,以此來拉低美團大眾的估值,雙方的矛盾在那一刻徹底的爆發。也正是這一年,阿里以12.5億美元投資餓了麼。
2017年餓了麼合併百度外賣,2018年4月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2018年10月阿里合併餓了麼和口碑兩大業務,正式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這幾天百度外賣也正式更名為餓了麼星選。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得到超30億美元投資承諾,預計此輪融資完成後其估值在250億美元左右。

(截止2018年10月15日美團市值下跌至388.6億美元)
可見2015年是一個節點,阿里“一怒之下”已經開始著手佈局應對美團。如果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最終的30億美元融資到位,其250億美元的估值,距離如今市值下跌至388.6億美元的美團已經相差不遠。擅長截胡的美團,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被阿里截胡。
早在2017年阿里就可以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畢竟餓了麼一年前就合併了百度外賣。之所以要等待一年後成了新公司,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要抑制美團上市後的勢頭。曾幾何時,美團正式靠這種錯位打擊,在許多領域殺出一片天地,可這種做法只適合有足夠能量新公司向採取守勢的老公司衝擊。一旦自己成為老公司,同樣無法抵擋自己屢試不爽的這個“高招”。
風水輪流轉,打敗美團的竟然正式自己擅長的套路。其實,不願意屈居人下的美團,就在倒戈騰訊之後,也曾折騰出過成立獨立支付“反水”騰訊之舉,並且還在去年末向著同是騰訊羽翼下的兄弟公司滴滴“逼宮”。從當年王興火爆一時的“邊界”論時,外界就已開始注意到美團多業務燒錢的弊端,戰術的勝利無法彌補戰略上的失策。
如今的美團風險極大,一方面股價連連下跌,一方面阿里來勢洶洶。有誰還記得當年華為打擊港灣網路公司的套路,美團與之阿里似乎也正處在這樣一個關係之中。從競爭上來說,正在不斷由電商下沉線下的阿里,美團以團購擴張出來的“O2O”是阿里無法能夠坐視的威脅。從新戰略而言,本地生活服務也是阿里這頭猛獸必然會覬覦的疆域,佔據這個龐大的市場是阿里擴張帝國版圖的必然之路。
如果說,上市前阿里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對於美團而言還是好訊息,至少巨頭的重視,多多少少也會“抬”一下自己的身價。然而萬萬沒想到,阿里竟然選擇最不好的時機出手,論執行力,阿里團隊絲毫不怯美團,曾經王興屢試屢爽的手段,此時竟然被對手利用鉗制自己,回首美團一路來的高歌猛進到今日的落寞,讓人無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