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刪庫的騰訊 嚴重缺乏競爭力 拿什麼進軍2B業務
騰訊集團在9月30日宣佈進行第三次戰略轉型,擁抱產業網際網路進軍“2B”領域,以挽回自己下跌超過一萬億的股票市值。
在《騰訊7大事業群再見》和《高舉技術驅動大旗 騰訊真的是一家技術公司嗎?》我們探討過騰訊為什麼要進行戰略升級,以及戰略升級之後騰訊還需要面臨的問題。但這些都是戰略升級前後的故事,關於此次戰略升級本身,以騰訊現有的業務體系來看,進軍產業網際網路2B業務,卻並沒那麼簡單。
多年來紮根消費網際網路領域的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並沒有阿里、百度一樣的亮眼表現。今年8月份,“前沿數控”公開diss騰訊雲,表示其放在騰訊雲伺服器上的資料全部丟失,質疑騰訊雲的安全性,並提出1100萬元的索賠要求。
下面我們將從騰訊現有的雲端計算、移動支付、技術研發和大企業服務業務展開分析,提出進軍2B業務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騰訊,能否成功。
騰訊雲 既沒技術有沒保障
多年來一直深耕消費網際網路的騰訊,此前業務重心一直集中在個人消費者領域。對於產業網際網路則是沒有過多的技術沉澱,目前騰訊雲可能是騰訊最為成熟的2B業務。
但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騰訊雲則是一直處於第二梯隊。國內雲端計算領域騰訊敵不過阿里雲,國外雲端計算領域亞馬遜、谷歌的優勢更為明顯,而在刪庫事件遭曝光之後,騰訊雲想要大規模進軍產業網際網路搶佔阿里、亞馬遜和谷歌的市場份額則是更為艱難。
自2012年騰訊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之後,騰訊內部競爭加劇,同一專案常常分為兩三個部門競爭。過度的內部競爭使得研發部門過度追求短期盈利,一旦盈利不如預期就遭遇和騰訊微博一樣被淘汰的局面。
過度追求盈利使得騰訊雲一直以來都無法正面抗衡阿里雲等對手。相比於阿里雲絡繹不絕的營銷電話,騰訊雲電銷部門的電話頻率則是要低太多,基本上客戶沒有明顯的消費意向,騰訊雲就不會再次致電使用者。
電銷部門缺乏營銷熱情知識騰訊雲的一個縮影,不管在技術層面還是在營銷體系上,騰訊雲早已全方位落後於阿里雲。
我們先來看看阿里雲的技術技術儲備與營銷體系。
早在阿里巴巴剛剛推出雲服務時,阿里雲就已建立起以基礎軟體、網站建設、服務培訓與企業應用等一系列技術服務生態體系。彈性計算、儲存和CDN服務、雲資料庫服務……種類繁多的技術服務支援,以阿里雲目前的技術儲備來說,只要使用者提出需求,阿里就能提供讓使用者滿意的服務。
在具體營銷方案上,除了有省市一級總代理商,還在各大城市發展了眾多分析服務商,不管是北上廣深,還是杭州、武漢等二線城市,阿里雲早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營銷體系。毫不誇張的說,只要使用者有需求阿里雲營銷人員,就能第一時間給使用者最理想的服務方案。
相比阿里雲,騰訊雲的營銷體系則是差了許多。僅從騰訊雲官網就可以看出,不僅是技術方面的落後,僅在戰略合作伙伴體系上,騰訊雲的合作數量還不及阿里雲的合作領域目錄……
營銷體系和合作夥伴的數量,一定程度上也是產品競爭力的體現。隨著騰訊雲刪庫事件的廣泛傳播,騰訊雲資料安全方面技術的缺失被公之於眾,使得原本就不算成功的騰訊雲更加不被外界看好。
移動支付 遲遲未能開啟局面
除了騰訊雲之外,移動支付也是近年來騰訊大舉拓張的新興業務。憑藉著超過10億活躍使用者的流量資本,微信紅包和朋友轉賬一度讓微信佔據了國內移動支付領域超過30%市場份額,成為僅次於支付寶的第二大移動支付工具。
但在商戶服務領域,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相比則是全面處於下風。近年來商戶服務蓬勃發展,大到沃爾瑪小到樓下包子鋪都能看到支付寶商戶服務的影子。
反觀微信支付,雖然在使用人數方面並不遜色於支付寶,但使用者更多的是以個人身份使用微信支付,人情往來是微信支付的主要應用場景。
並且在電商支付當中,淘寶、京東和蘇寧易購均沒有把微信支付當做首選支付方式,這使得微信支付在2B領域應用場景顯得極為狹窄。
除了應用場景過於單一之外,微信支付相比支付寶在金融服務方面也是嚴重缺乏。微信錢包將餘額稱之為零錢,這也表示微信僅僅是一個移動支付錢包,生活繳費、手機充值、Q幣充值也就是微信支付所有的附加功能。
支付寶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可以投資理財的餘額寶,近年來更是接入了各種各樣的城市服務、貨幣基金以及境外支付專案。同樣是移動支付,微信支付如今依舊侷限於紅包和朋友轉賬,而支付寶早已成為可以買車買房投資理財的綜合服務平臺。
商戶服務和拓展服務的缺失,使得微信支付只能成為個人消費者的零錢包,很少有使用者將大額資金放在微信支付當中,企業之間金融結算也基本上不會用到微信支付。
移動支付作為產業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騰訊的戰略規劃中微信支付直到現在仍舊沒有形成和支付寶一樣的商戶服務生態,商業化的缺失使得微信支付想要進軍2B領域,無疑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技術研發 缺乏行業領先技術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網際網路領域愈發的追求技術積累。百度的AI技術、阿里巴巴的雲端計算技術與金融服務技術、位元組跳動的資訊分發技術都是其立身之本。
反觀騰訊近些年來卻並沒有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行業領先技術。
拋開飽受詬病的騰訊雲不談,騰訊目前兩大核心業務社交和遊戲,仍舊沒有真正的推動起行業變革。
遊戲領域,騰訊兩大王牌遊戲《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均不是完全自主研發而來,《英雄聯盟》由Riot games開發,騰訊只是對其進行了收購與代理。《王者榮耀》雖由騰訊旗下天美工作室開發,但這款手遊自誕生起就飽受抄襲、篡改歷史和防沉迷等方面的質疑,雖然《王者榮耀》為騰訊帶來了鉅額收益,可在遊戲產業當中《王者榮耀》仍舊處於鄙視鏈的底端。
而在社交領域除了QQ和微信兩款王牌產品之外,騰訊20年間再也沒有推出過堪稱國民級的社交軟體。
今年的“頭騰大戰”讓外界看到了騰訊誓死保衛社交領域的決心,30億扶持資金投入微視,將這個曾今因為騰訊內部競爭而被判定為失敗的產品,一瞬間成為繼快手、抖音之後的第三大短視訊APP。
但資本的進駐並沒有讓微視成為行業領導者,騰訊雖然為微視帶來了流量和資金,但頭條系憑藉著領先的資料分發技術,仍舊在一步一步的蠶食原本屬於騰訊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休閒娛樂時間。根據最新資料報告顯示,截止今年六月抖音國內活躍使用者已經超過3億,使用者平均使用時長達到76分鐘,在細分行業總使用時長表中,即時通訊領域已經受到了短視訊強烈的衝擊。
騰訊微博、騰訊微視、騰訊搜搜、QQ旋風一系列的產品,都因為缺乏領先技術而被關停。反觀騰訊2B領域最大的對手阿里巴巴,近些年除了推出增長迅猛的螞蟻金服之外,雲端計算、AI技術、晶片技術、新零售、線下生活服務……一系列走在時代頂尖的產業解決方案的推出,奠定了阿里巴巴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的領導地位。騰訊想要挑戰阿里巴巴的護城河,並不是簡單地資本投入這麼簡單,想要轉型產業網際網路,從技術層面而言騰訊的儲備是遠遠不夠的。
大企業服務 既無技術又沒經驗
深耕消費網際網路的騰訊,在此次提出戰略升級之前,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可以說是毫無根基。
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深耕已久,騰訊想要展開2B業務,如何突破阿里百度的護城河,也是騰訊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廣告服務領域,自從2010年穀歌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之後,百度就已經確立網際網路廣告霸主的地位。僅在2016年百度聯盟分成就達到142億,廣告數量更是超過45萬家,而騰訊在2018年網路廣告業務整體營收也只有141.1億元。騰訊和百度在廣告業務方面的差異,註定了騰訊想要通過廣告業務進軍2B業務在短時間之內是無法實現的。
企業服務方面,由2B業務起家的阿里巴巴,隨著近些年企業賦能戰略提出,更是吸引了無數中小企業加入到阿里生態圈當中。
阿里雲、鄉鎮企業扶持計劃、政務服務、螞蟻金服金融服務……阿里巴巴憑藉著自身的技術儲備,成為各大企業產業網際網路服務的首選品牌。
相比阿里巴巴和百度,騰訊在企業服務方面拿的出手的專案屈指可數,特別是在騰訊雲刪庫事件發生之後,騰訊也只剩企業微信、企業QQ和遊戲推廣業務屬於比較成熟的產業網際網路業務。
除了產業網際網路服務缺失之外,騰訊現有的技術儲備也無法打破阿里百度建立的企業服務護城河。
以阿里云為例,想要企業使用者從阿里雲轉投騰訊雲,必須能夠擁有比阿里更好的電商解決方案、APP解決方案、遊戲解決方案、網站解決方案和音視訊解決方案,並且騰訊自身還需要能夠完美轉移使用者資料的資料遷移服務。
在騰訊創業服務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騰訊目前提供的企業服務主要集中在工商註冊、產品定製和推廣服務上。這些服務既沒有體現出騰訊的價值,也沒有突出服務優勢與經驗,在網站首頁上個位數的銷量成績還會讓人誤以為這是家沒有核心技術的皮包公司。
大企業服務方面反觀阿里巴巴,僅僅是阿里雲的人工智慧ET、大資料分析、應用服務,就足以拉開與騰訊的差距。大企業服務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部分企業看中的都是技術實力。並且企業使用者不是個人使用者,更換服務商是一個工程浩大且手續繁雜的過程,如果沒有十分明顯且具有吸引力的優勢專案,大部分企業從遷徙成本考慮都不會輕易的更換服務商。
技術儲備的缺乏和企業服務經驗不足,讓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的根基遠不如阿里、百度這麼牢固。以騰訊目前的技術解決方案,想要突破阿里、百度護城河獲取到“2B領域”新的市場份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提出的擁抱產業網際網路進軍2B業務領域,對於目前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陷入增長瓶頸的騰訊來說,無疑是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踏入一個以前未曾深入的業務領域,騰訊將獲得一大批新的業務增長點。
但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既沒有技術儲備又缺乏服務經驗的騰訊,如何打破阿里巴巴、百度和一眾競爭對手。
想要進軍“2B領域”,騰訊必須要認清自己的短板與不足。隨著市值不斷下跌,騰訊要做的是加強技術研發積累行業服務經驗,而不是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喊出擁抱產業網際網路升級戰略轉型的口號。在沒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貿然轉型無異於是一場毫無勝算的賭博,一旦轉型受阻,騰訊就將落後於時代發展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