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8億廣告費卻也有虛假資訊 58同城盈利模式造假
“這是一個神奇的網站”——這則在公交電視迴圈播放的由楊冪代言的洗腦式廣告語,讓不少人記住了北京五八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58同城”,WUBA.N)。
不過最近,58同城卻因虛假資訊而被人頻繁提起。不僅如此,今年以來58同城已被監管部門點名、約談十多次,也是因為虛假資訊及違背誠信。
造假資訊圖
投資者和使用者極度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儘管監管部門的約談不斷,58同城的虛假資訊問題卻一直不能得到解決?公司在內部管理流程中是否做出相應的改進?
就此類問題,《投資者報》記者聯絡58同城相關人士,該人士表示:“這些問題暫不予迴應。”
監管約談不斷
日前,58同城被爆出存在大量釋出虛假招聘資訊且涉嫌詐騙的公司,受騙者被騙金額從730元~1890元不等,涉嫌詐騙金額或超數百萬。
其實,這已不是58同城第一次被爆發布虛假招聘資訊。據瞭解,今年6月份,58同城、趕集網被爆出存在招聘陷阱,超過5500名被害人受騙,詐騙金額近億元,甚至有人落入賣淫窩點、詐騙集團。詐騙金額最高的一份判例中,受害者2000餘人,被騙中介費共計6270萬元。
針對此事,58同城在其官方 微博 迴應稱,將針對平臺使用者求職過程中的時間與財產損失進行平臺賠付,並聯合公安司法部門,嚴厲打擊“網路黑產”。
看起來公司的態度很堅決,但在此次風波過後,虛假資訊仍在源源不斷地從58同城上釋出出來。
9月初,北京市住建委曾通報稱,58同城等網站房源釋出不規範,對個人釋出房源資訊稽核把關不嚴,存在對釋出主體身份認證、房源真實性核實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要求立即整改,下架不合格房源資訊。北京市住建委抽查發現,不符合要求的房源資訊約2000條,其中58同城和趕集網約為1300條,佔比超過六成。
9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再次表示,58同城等網站仍然存在部分房源資訊未公示營業執照及經紀人員資訊卡的問題。如仍整改不到位,將會同網際網路監管部門聯合懲戒。
為何屢禁不止
此前,58同城曾解釋稱,在其平臺釋出資訊,都需要通過營業執照、組織機構程式碼以及手機號、人臉識別、身份證驗證、芝麻信用認證、銀行卡等綜合資質進行稽核。所有在平臺上釋出的職位資訊,均需要通過“系統+人工”的雙重稽核,方能在頁面上展示。任何觸發誠信管理系統的預警,都將限制發帖許可權,發帖無法通過。
既然58同城自身有這麼嚴格的稽核制度,再加上相關監管部門都如此“三令五申”地要求58同城整改,可為何58同城總是杜絕不了虛假資訊?據不少市場人士分析,出現這種情況並非58同城做不到,更可能是“不願意”。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58同城之所以難以杜絕虛假資訊存在,或許與其盈利模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再加上58同城作為上市公司,其業績備受各界關注。從盈利模式來看,58同城是一個綜合型資訊釋出平臺,但其收入來源主要與付費服務有關。倘若加大稽核力度,將所有不符合資質的公司拒之門外,勢必去掉一部分收入,公司業績也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根據58同城的財報看,主營業務主要包含會籍、線上市場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和其他服務,其中,線上市場服務的收入佔比最高。資料顯示,自58同城2013年在紐交所上市以來,線上市場服務的營業收入逐年激增。2013~2018年上半年期間,該業務的收入分別為3.6億元、7.6億元、25億元、43.6億元、59.8億元和36.8億元。同期,會籍業務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2億元、8.5億元、19.3億元、29.5億元、37.9億元及20.9億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58同城而言,恐怕本身也缺乏嚴格監管資訊釋出主體的內在動力。
有業內人士指出,商業信譽的損傷遲早會轉嫁到公司業務上,尤其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如果被輿論貼上負面標籤,其未來發展將很難擺脫使用者的不信任感。
未來如何轉型?
58同城的盈利模式客觀上存在“容假”空間,於是未來如何改變單一的盈利模式就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那麼這種模式將持續多久?公司將做出怎樣的改變?
在此前的業務釋出會上,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談到了58同城的轉型問題,他表示:“我們將持續加強對新業務和主營業務的投入,以確保長期發展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搶佔市場空間。”
這裡所說的新業務指的是“轉轉”與“58同鎮”,從財務報表中可以看出,58同城為了新業務可謂“費心費力”。2018年上半年,58同城光廣告費就耗資1535億元,同比增長48.4%,這意味著每天花費8億多的廣告費。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58同城上半年的研發費用僅為7億元,儘管同比增長16%,但與廣告費之間有著219倍的差距。
由此市場上有聲音質疑,58同城寧願耗資千億投廣告,也不願意花更多的錢去提升技術去除虛假資訊。長遠來看,58同城還能繼續實現高收入、高增長嗎?或許尚需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