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個姓羅的胖子,2019年終於匯合了
在中國,有兩個比較有名的羅姓胖子,一個是新東方老師出身,怒砸冰箱還砸出了個錘子品牌手機。另一個是正統央視大樓出來的,自媒體拓荒,趕上了個知識付費的大潮,弄出了個得到。
這兩個除了能叫羅胖子這個相似點之外再無共同之處的人,竟然在2019年匯合了,並不是指他們有了合作,而是在境遇上以及他們的行為和產品上。
聊天寶釋出會 羅永浩演講 圖:VCG
不知道羅振宇的20年開年演講能否堅持,但是觀眾對他的態度還是始終堅持如一,每次出來都是兩面倒,粉絲強烈支援,外界瘋狂diss,而2019年的開年,似乎為羅振宇說話的人越來越少了,甚至有人將他的這一套比作中年人消費的知識傳銷,在營造焦慮的同時,為他自己贏得市場。
而就在不久前,中國的社交市場發生了一件大事,面對微信和張小龍長期對即時通訊領域的壟斷,一直跟騰訊有怨念的幾家幾乎在同一天釋出了三款類微信的產品,那個曾經叱詫風雲被舉報入獄的王欣推出了個馬桶MT,一直跟騰訊摩擦不斷的頭條搞出來個多閃,還有那個自視清高的羅永浩將原有的子彈簡訊改為了聊天寶。
就聊天工具或社交產品這件事多說兩句,這幾家也都是先避開微信的鋒芒,從陌生人社交開始,但微信就好比一直說的最後一公里,有網友調侃說用這幾個APP聊了會兒,找到了幾個朋友,紛紛加了微信。所謂陌生人社交,最終都會轉為熟人,而熟人社交誰又能撼動微信,姑且不說當前主要的社交關係都在微信上,這個遷移成本有多大。就目前微信構造的生態,支付這一項就不是一般的聊天產品能能夠替代的。另外陌生人社交這個事情,在國外相對較多,國外人口基數少,密度小,需要通過這個來解決一下無聊的業餘時間。但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每個人的社交壓力都很大,工作上的家庭裡的,陌生人社交偶爾玩一下,誰會把這當作一個長期的工具?
回到正題,羅永浩發個聊天寶,怎麼就跟羅振宇匯合了?一直以來,羅永浩都在標榜自己的工匠精神,並且也一直落實在他的產品中,雖然不喜歡他,但我也買過錘子手機,從品相來看,的確有那麼點味道。但這次他投資的企業將子彈簡訊改為聊天寶之後,羅永浩就跟他所謂的工匠精神差了十萬個拼多多的距離了。
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羅振宇演講 圖:VCG
很多人在說,在破產等傳言漩渦中的錘子,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羅永浩也沒有什麼餘地繼續堅持他的工匠,只能向市場和現實低頭。這個道理沒錯,但低頭並不代表要有病亂投醫。從名字和logo(一個咧嘴笑的金元寶)來看,聊天寶這款產品一定是聊天和金融類屬性的一種集合。
果然老羅講到這款產品邀請好友可以賺錢、聊天可以賺錢、看新聞可以賺錢、買東西也可以賺到好處,在釋出會的後半段竟然還赤裸裸的招商,說搞了個活動,希望金主爸爸們來投些廣告等等。一個插曲是,明明說送出10000張機票,可是在demo中卻只寫了1000張,老羅只能在臺上自嘲一下解決了。
這聊天寶這麼好,幹什麼都能賺錢?其實這個模式一點都不新鮮,之前上市的趣頭條就是看新聞給錢,還是騰訊投資的,依然沒幹過今日頭條。再往前有種模式叫做“積分牆”,就是搞很多廣告、活動,讓消費者來看來參加,然後消費者可以通過這個賺錢。這種網際網路上古時代的營銷模式一直沒火起來,其實是有原因的。
廣告主釋出廣告,是希望自己的真實潛在使用者看到的,作為一個廣告有兩個相互依存的維度,就是曝光量和有效率,曝光量好說,多少人看到了就有多少曝光。那麼有效率來說就是這些看到的人中,有多少是這個廣告的真實潛在客戶。曝光量是分母,潛在客戶是分子。
隨著廣告成本的激增,廣告主越來越追求有效率,再多的曝光如果無效的話依然沒有意義。所以現在廣告講究精準投放,將使用者打上標籤,用大資料分析看看使用者可能會對什麼感興趣,然後去推給他可能會有效的廣告。
而羅永浩搞得這一套,就是等於受了廣告主的錢,然後拿錢僱一批人看廣告一樣。雖然搞得模式很花哨,但本質上就是一個自high的遊戲,跟公眾號刷閱讀、微博刷熱度是一個效果,花錢買曝光。老羅還美其名曰,從廠家要到的錢,給了消費者。這麼直白個遊戲,廠家不會做嗎?直接降價就好了,幹嘛要花這個預算。
廣告行業攤開了是個複雜的工程,除了促銷還有品牌提升,增加品牌溢價等多個方面。有點像魔術戲法,在消費者不注意的時候,扔出個廣告,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羅永浩的產品裡,雖然是希望通過看新聞區分出使用者的興趣之後,能夠做到精準廣告的推送。但實際上在金錢的誘惑下,對這件事感興趣的使用者往往是無差別的在看東西,他們不是為了看,而是為了賺取一些小錢。
而在提到接入拼多多之後,聊天寶就徹底變成了一個特定人群的資訊獵殺工具。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利用人們貪便宜的心理,去獵殺這些人。用一些小便宜,將他們拉入這個獵場,然後一步步的獵殺他們的時間、獵殺他們的餘錢,供給他們低劣的資訊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