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如果再不完,是整個手機界的悲哀
一年一度的蘋果新品釋出會終於又結束了,一時間蘋果又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各類產品解析和評價的文章層出不窮,各類體驗上手的“首發”視訊也應接不暇。但我只想談談我看完這場釋出會後的一個感受: 蘋果如果再不完,是整個手機界的悲哀。

史上最Low的“+S”釋出會!
熟悉蘋果的朋友都知道,蘋果產品(iPhone)更新節奏比較類似Intel的Tick-Tock模式(雖然Intel近幾年已經好久沒Tick了……)。數字更新的年份主要是有大的設計語言的變化;而“+S”的年份主要是有重大的技術更新。 這兩個不同型別的更新缺一不可,一同構成了iPhone系列的不斷進步發展的軌跡。
而事實上,帶“S”系列的更新也一直都不是簡簡單單的配置升級,而是通過釋出某項創新的技術讓iPhone在探索手機功能和角色的道路上保持全球領先的地位。就來看看近幾年的“+S”年份iPhone更新的功能吧:
iPhone4S:Siri
iPhone5S:Touch ID
iPhone6S:3D Touch(華為的Mate S純屬蹭熱點,技術水平完全沒法比,而且不了了之)
但是我們再來看看今年的iPhone XS系列帶來了什麼真正的新技術?? 是雙卡雙待?120Hz的螢幕?還是攝像頭更新?處理器更新?抑或是一款廉價版的iPhone XR?? 沒有一項是前所未有的(應用於手機上的)新技術。
更嚴重的是, 上述的很多功能反而是其他手機廠商早就已經擁有的功能,直到現在才在iPhone上姍姍來遲! 的確,加上這些功能固然會使得iPhone變得更加完美,但這真的是蘋果應有的表現嗎?! 這是一個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然而我們卻要為它終於給自己的最新旗艦機配備雙卡雙待和一些常規的配置升級而高興嗎??
從蘋果的無力到我們的無所謂……
我不是說蘋果近幾年來一點創新和引領都沒有,但這些“創新”在我看來大多都不是很成功的例子。就拿曾經被媒體吹爆的3D Touch來說,曾經被譽為“下一個互動革命”,可到最後僅僅成為了iOS系統提升一點操作效率的快捷工具。這個功能用順手了在關鍵時候是很方便,但是它較高的學習成本和至多“癢點”程度的創新讓它至今仍只是服務於少數“核心”iPhone使用者的功能。我們都不需要統計3D Touch在普通使用者中的普及率,就從最近有關“iPhone可能會在之後的機型中統一取消這個功能”的傳聞;以及剛釋出的iPhone XR壓根兒沒配備這功能的事實,可以看出蘋果自己是怎麼看待這一項所謂的“引領時代”的功能了。
再來看看最著名的Face ID,雖然是一項非常“嶄新”的技術,但其實效果並不比指紋識別強多少。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到現在都無法解決雙胞胎區分識別的問題,以及有多少人的Face ID使用一段時間後出現了無法工作的情況?但要說最大的問題,還是要數帶來了簡直是設計恥辱的“螢幕劉海”設計,這個設計如果是由別的手機廠商設計的都會被吐槽,可偏偏是被以設計聞名的蘋果拿了出來,醜陋程度已經直逼當年iPhone6推出時後背的大白條天線帶設計……
有些人可能會說了:醜怎麼了,創新不夠怎麼了?蘋果照樣還是最有吸引力的品牌,照樣還有人買單呀!
這恰恰是我想要強調的—— 最大的悲哀不在於蘋果開始設計不出具備美感的產品,而在於當它把這個你過去“敢都不敢想”的產品模樣呈現給你時,你只是發發牢騷但還是剁了手;最大的悲哀不在於蘋果已經創造不出別的公司從沒有做過的產品或功能,而在於當它終於在自己的手機或系統中加入一些其他公司早已擁有的功能後,媒體和果粉們竟然是一副感激涕零的樣子!
蘋果真的怕被曝光嗎??
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看似不科學的心理現象?這裡我想陰謀論一下: 你真的以為蘋果是完全無法控制供應鏈的曝光訊息的嗎? 我不是說蘋果這樣的大體量,還又是外包製造商的公司能夠做到完全封鎖訊息,但是難道蘋果真的無力到近幾年來每逢蘋果釋出會前幾個月,產品資訊基本就都被曝光乾淨嗎?!就拿這次釋出會來說,凡是關注IT的朋友,iPhone和Apple Watch的主要資訊早就知道了,看個釋出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也就個別功能和售價了。
為什麼蘋果“允許”每次釋出會有這麼大規模的產品資訊洩漏? 說白了就是降低預期! 不知道有多少“老果粉”還記得當年iPhone4S的釋出會,之前保密的非常好,以至於大家都以為是要釋出iPhone5,結果即使是釋出會前夕日本官網“不小心”洩露了新iPhone的名字是4S,釋出會正式公佈產品後也讓全世界的媒體和粉絲“大失所望”。現在來看iPhone4S其實還是一款很優秀的產品的:首次配備雙核心的A5晶片,徹底解決天線設計問題,並且還首次加入Siri智慧語音助手。 但是因為跟當時大家的期待不符,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可現在呢,在產品釋出前幾個月就把外觀和主要配置透露給你,要誇要罵隨你,等輿論趨於穩定了,大家也都習慣了新產品了,再開一個釋出會。 iPhone X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當初剛曝光外觀設計的時候多少粉絲媒體“義憤填膺”,甚至有人堅稱這不可能是蘋果的設計,如果是堅決不買!可事實呢,持續了幾個月的吐槽後,媒體的態度漸漸緩和,等到開發佈會的時候, 大家都一齊表示“真香”。
我希望這只是我個人的YY陰謀論,但是蘋果“降頻門”的曝光很難不讓我忘這方面想。
蘋果在刻意“不創新”??
如果說蘋果提前“曝光”自己的產品是一種輿論控制的手段,那麼蘋果不斷減少創新,甚至以“增添來自對手產品的功能”作為賣點的方式就是一種刻意的產品戰略了。注意,我不是說彌補短板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說 “以此為賣點”,對於蘋果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就來看看這次釋出會吧,雙卡雙待這個多麼不值得一提的功能,竟然成為了新iPhone最大的賣點之一!(看看IT媒體們在新聞標題里加的關鍵字吧)僅僅就因為這個功能在iPhone上缺失了太久……而這相比蘋果的對於其他新功能新增的吝嗇程度還只是小巫見大巫! 都2018年了,蘋果在自家旗艦機上竟然還不!標!配!快!充!頭!
如果說其他功能都能以“不算‘痛點’功能”,或是“蘋果一定是非常慎重考慮加新功能的極簡主義!!”來洗地的話,對不起,這點真的沒法洗! 這就是一種純粹的,帶有惡意的傲慢! 先不論有其他哪家手機公司如今還敢不給自己的旗艦機配快充, iPhone本身是支援快充的!本身是支援快充的!是支援快充的!然後那你告訴我不標配快充頭?!!我都不知道除了“傲慢”還能用什麼來形容蘋果,這就是以“使用者體驗至上”著稱的蘋果的所作所為?!!
事實上,如果你有好好關注蘋果近幾年的發展軌跡就可以看出它推出新產品/新功能的套路: 先是觀察行業有哪些“有潛力”的創新點 :這些創新點之所以在被蘋果挖掘之前沒有成功基本都是因為兩點(或兩點其一):
1. 公司沒有雄厚的資金維持大規模的研發改良或投入市場
2. 公司沒有蘋果那麼大的行業影響力來引領潮流
而蘋果這兩者都有,所以它只要看準獵物,然後下手(收購或投資)、砸錢研發、推出產品。一氣呵成,然後大家就會云云“蘋果厲害NB,買買買!”。
這麼做對於蘋果來說確實無可厚非,同時也符合客觀規律:如果你想要以最低風險去利用自己的資源,來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產品的競爭力,作為一個優秀的商人你怎麼不會這麼做??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Tim Cook領導下的蘋果這幾年都推出了什麼樣的產品:
2014年推出iPhone Plus系列(三星 Galaxy Note 2011年推出)
2015年推出iPad+Pro/">iPad Pro系列(微軟 Surface Pro 2013年推出)
2017年推出HomePod (亞馬遜 Echo 2014年推出)
再來看看iPhone近幾年新加的功能:
2016年iPhone7 Plus首次配備雙攝(HTC One M8 2014年推出)
2016年iPhone7首次配備防水功能(索尼 Xperia Z 2013年推出)
2017年iPhoneX首次配備無線充電(三星 Galaxxy S6 2015年推出)
2018年iPhoneXS Max 首次配備雙卡雙待(這個已經無法考證多早就有了…)
更不用說這幾年一直在傳聞的Apple Car了,想跟進誰都不用我多說了……
從上面的事實可以看出, 基本上都是在競爭對手推出該功能2-3年後,蘋果推出了同樣的功能,而這個週期對於蘋果用於收購和研發來說剛剛好夠用。 這樣的事實還不夠驗證蘋果跟進其他公司已有功能的產品戰略嗎?
嗯,至少這個戰略還是比較成功的,iPhone仍是全球銷量第一的智慧手機機型。 但這還是那個每次開發佈會能讓人驚歎的蘋果嗎? 雖然當初蘋果釋出初代iPhone時震驚世界的多點觸控技術也是通過收購公司獲取的,但是卻是蘋果(喬布斯)首次想到將這種技術運用於手機上的!並且是首次在手機上基於這種技術打造一款智慧作業系統!
有些人說了:“我就是有錢,我就願意花錢買最好的手機,我才不管蘋果有沒有創新,它的手機我用著舒服我就買!”
是的,對此我無法反駁,其實我也壓根兒不想反駁。 蘋果之所以能在喬布斯去世後這幾年依舊屹立不倒,甚至市值屢創新高,就是Tim Cook這套異常“成熟”和“穩重”的商業戰略。 但這對於整個行業來說實在是一個莫大的悲哀——一個世界上市值最高、富可敵國的科技公司,不去為這個行業創造新的活力,卻在利用自己資源,去獲取或模仿那些“星星之火”,從而繼續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以後你還指望能看到什麼既新奇又優秀的產品呢?
我不是說蘋果真的就 一 點 創新 都沒有了(如Face ID和3D Touch還有AirPod等),但這幾年蘋果的發展趨勢真的讓我覺得它在這條道路上自大而又執拗地越走越遠。 很多我認為的問題都是在一兩年前就開始出現了,但我一直期望看到蘋果的改變。只是當看到這次的釋出的iPhone竟然淪為依靠尺寸型號和雙卡雙待的功能作為賣點時,我真的忍不住了!
如果你能耐心地看到這裡,我真的非常感謝你!也許我的觀點還不夠全面,或是不夠理性,但是我相信你能夠理解我。 一個為了黑蘋果的人,才不會TMD寫一篇這麼長這麼臭的文章來“罵”蘋果。

蘋果很可能不會完,但這卻成了手機界的一個悲哀。
圖片來源:
http://www.charlesmilander.com/news/2018/09/novedades-de-los-nuevos-iphone-respecto-a-los-anteriores/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teve_Jobs_at_Apple_iPad_Event.jpg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