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命案,計程車就不必輿論審判?
英國哲學家米蘭達·弗裡克在《知識的不正義》裡提到了偏見和缺乏理解是如何造就不公平的這種現象。
她提到說,“身份的偏見會導致不正義的誕生。”
我想,計程車和網約車之間的身份偏見,同樣導致了雙重標準和不正義的誕生。
計程車出事了。3月21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稱,廣州市荔灣區法院一名女書記員在珠江新城某酒吧乘坐滴滴車離開後被姦殺,屍體被丟進了臭湧裡。空姐時間案發不到一年,公眾記憶浮現,不少網友已經開始在爆料微博下開罵。
不過翻轉來的很快,廣州警方釋出了官方資訊,凶手不是滴滴司機,而是一名計程車司機,目前嫌犯已歸案。這個事件似乎就此風平浪靜。輿論走向和滴滴去年面臨的千夫所指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同樣都是命案,受害人同樣都是年輕姑娘,為何滴滴去年遭遇了巨大的輿論風波,而計程車出事卻無人理睬?
一
八十一難與立地成佛
有句諺語是,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思是雖然你殺了很多人,做了很多的壞事,無惡不赦。但如果能夠浪子回頭,放下手中的屠刀,就可以馬上原地飛昇,成仙成佛。
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是西遊記,唐僧雖然是個大善人,但想要修成正果,卻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一路坎坷。
對壞人我們的要求往往很低,對好人我們卻倍加嚴苛。然而當好人叫屈的時候,卻有人大聲斥責:難道你要去更他比爛嗎?
這種邏輯顯然是一種不合理的雙重標準。網約車和計程車恰好是這樣一對矛盾體。
計程車做的好嗎?顯然沒有,但卻有大批的人認為計程車比網約車更安全。
網約車出現之前,不少人在打出租車時都經歷過甩客、拒載、繞路、一口價的情況,尤其是當你身處外地,司機把你耍得團團轉,你卻毫無辦法。
如今的計程車業態並沒有變得比以前更好,但我們在新聞上卻鮮見計程車的負面資訊,相反,類似《醉酒乘客掌摑的哥落下萬餘元財物,好心的哥不計前嫌歸還失物》這樣的正能量卻頻繁見諸報端。
所謂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情況,在出租車身上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壞事已經成了常態,好事反而是新聞。在出租車面前,我們似乎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你虐我很深,但只要做了一丁點的好事,我仍然認為你能立地成佛。
網約車這類新鮮業態就像是飽受坎坷的唐三藏。儘管它確實比出租車的體驗更好。但一旦出現瑕疵,你對這個業態的評分會大幅下降。
媒體也更熱衷於報道網約車的負面新聞,一方面網約車這樣的企業毫無背景,批評起來毫無壓力,另一方面,這些全國性的網約車平臺在民眾之間有更高的知名度,可以為媒體帶來更多的流量。
在過去一年,網約車行業飽經磨難,先是兩起順風車事件,引發了巨大的輿情聲浪,其後十部委進駐,開展安全檢查。滴滴順風車下線200多天,至今仍未重新上線。
不過同樣惡性事件,計程車公司似乎輕飄飄的,沒有任何整改舉動。
AI藍媒匯用了這樣一段話來形容這個怪現象:
身處同一個世界中的兩種不同的命運,對傳統計程車行業的無限制忍受,對新興出行方式的過於苛刻。
我想,情況確實如此。
二
真實的出行生態
如果你仔細去看最高法在2018年9月釋出的《網路約車與傳統計程車服務過程中犯罪情況》就會發現,真實的出行生態,遠不是媒體讓你看到的那樣。
先從犯案率這個角度來看,傳統計程車司機萬人犯案率為0.627,網約車司機萬人犯案率卻只有0.048,不足傳統計程車司機的十分之一。
從犯罪對比來看,無論是故意傷害罪還是交通肇事罪,傳統計程車司機的犯案比率都高於網約車司機。
從資料來看,網約車其實遠比出租車更安全。除此之外,計程車行業多年來發展緩慢、管理粗放,問題纏身。在網約車上,使用者好歹可以給評分,使用者對網約車有約束力,算是強勢一方,但面對計程車,使用者其實往往會成弱勢群體。
我們可以去看一看出租車公司的基本商業模式,就能知道為何會出現這種問題。
我國大部分城市對計程車管理都實行特許經營制度。所謂地方將城市的計程車業務通過許可證的模式授予少數公司經營,這些公司再向司機出售營運資格,後者則向公司繳納一定金額的管理費用,即“份兒錢”。
計程車身後是地方保護主義,缺乏進入和退出機制。網約車之後出現,倒逼出租車行業進行改革,改革關鍵就是在於牌照出售機制以及計程車份子錢。
可以說,網約車動了地方的蛋糕。地方有著強烈的利益衝動,因此總是以網約車低價惡意競爭,擾亂正常競爭機制為由對網約車進行打擊處罰。
本質上來說,地方之所以卡網約車、保計程車,本質上還是利益作祟。
然而公眾之所以面對計程車之所以如此緘默,原因也很簡單。
1、逆來順受慣了,心裡已經默認出租車服務差,地方天天喊著要計程車整改,卻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不打表、拒載現象投訴無用,對整改已經毫無期待。
2、傳統計程車背後的利益盤根錯節,已經不是使用者一兩句投訴就能撬動的。
3、誰讓滴滴代表“資本家“給司機補貼,而不是用納稅人的錢發放”燃油補貼“呢?
三
做事不能太雙標
不過,我們還是要強調一個問題:做事還是不能太雙標。
面對在出租車和網約車的安全問題,公眾、媒體、地方監管都普遍存在雙重標準。
沒有平等的雙標,只會造成為一己私利而叫囂的狂歡。這種狂歡正在公眾、媒體和地方監管的手中生效。情緒的釋放,私利的攫取藉著“雙重標準”不斷惡化出行市場環境。
在網約車不斷加強安全監管的同時,計程車其實也應該加強管理。滴滴在過去這一年的經驗,或許可以運用到計程車市場。
然而,我們不清楚,地方計程車公司是否有這個意願做整改,更不知道地方監管是否有這個決心對計程車下重手。
甚至還常常看到這樣的事件。計程車司機惡意圍堵資質齊全的滴滴車輛的,擾亂出行秩序,與交通監管部門對抗。
今年3月,河南平頂山就出現這樣的案例。滴滴司機被網約車圍堵的現象,原因是,網約車給傳統計程車造成衝擊,導致其效益變差。
計程車市場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導致其效益變差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自己的服務太差。公眾其實是在用腳投票,選擇自己所認可的服務。
計程車市場的長期亂象已經積累了民憤民怨。南方都市報曾經做過一個民意調查——計程車是否有必要像網約車那樣整改。
在這份調查中,有四項資料網約車普遍優於計程車,而且有98.1%的被調查者認為,計程車應該借鑑網約車的整改,警方應該接入監管平臺。
對計程車的監管,其實已經是社會共識,只不過公眾敢怒不敢言。“廣州法院女書記員打車被害”這個事件這很悲痛,嚴懲凶手的同時,也是加強計程車監管的一次契機。
苛責網約車只會導致世道變壞。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是誰的鍋,讓誰自己去背罷。
----------------------------------------------
作者 | 吳俊宇 公眾號 | 深幾度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訊號852405518
關注科技公司、網際網路現象的解讀
曾獲鈦媒體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創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