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互保”來看真想改變世界的區塊鏈技術是怎樣的!
相互保模式
這幾天被支付寶推出的相互保模式刷屏了,聽說有點顛覆性於是去了解了下。
首先看看加入條件,還是有點門檻,芝麻分650及以上的螞蟻會員(60歲以內)可0元加入,享受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100種大病保障。在他人生病時參與費用均攤,在自己生病時一次性領取30萬(40~59歲可領取10萬)的保障金。這個也可以為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入保,家庭每多一個人自己也多一個分攤名額。
這個相互保模式大家最關心的可能就是到底每個人每年要投多少錢出去?因為這種模式本身就是動態的,這個資料跟地域和人群等還有關係,所以沒法告知你準確數字。但是可以給大家兩點作參考。
1.協議承諾單一案例每個人封頂1毛錢
2.根據精算師預估每人單年投入在100-200元。
如果這個預估數字屬實,那麼無疑這個模式是極為划算的。
瞭解之後,我也果斷加入了這個計劃,在我加入時這個使用者群體資料已經突破了440萬。
而這個模式有個問題就是要保證整個體系的正常運作,面對分散式的客戶資料,要解決資料真實透明可信和避免使用者賴賬騙保的情況。在這個過程就採用了區塊鏈技術,來實現記錄不可篡改。
傳統保險的痛點
很多人看到相互保模式可能會覺得很新穎,朦朦朧朧的覺得有創新性,但是又說不上來到底顛覆的地方在哪裡,這就要從傳統的保險痛點說起了。
關於對保險的理解,劉潤博士作出了很接地氣的一個說明,其實我們傳統風俗裡也有類似於保險分攤的機制,那就是隨份子錢。在古代普遍生活質量不高,財富不寬裕的時候,很多人解決婚姻大事並不寬裕。出現這種急需大筆錢時有親友分擔可以度過難關。但是這種模式問題很多,並不一定對等,且跟個人親友圈有關。
保險公司的出現,使得這種分攤機制中心化和商業化,每個人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的代理來參與更大群體的分攤,但是中心化的機制有極大的弊端痛點。
1.是中心化的效率問題,賠付過程困難,
2.是我們都知道保險人員的返傭很高,因為保險公司賠付率奇低,2012的一個數據表明,財產保險的賠付率為48.85%,健康保險的賠付率為32.66%,意外傷害險的賠付率為22.86%。也就是說你交的大部分錢其實是被中間機構賺走了,讓我突然想起一句廣告語“買賣二手車上瓜子,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結論就是:去中心化的熟人關係,賠付率高,但規模太小。中心化的信任機構規模大,但是賠付率低,也就是效率低。
而支付寶相互保的模式出現,根據官方定義,管理費用為10%,其餘的都是正常賠付支出再分攤給參與群體,所以雖然10%的這個比例也能讓支付寶賺到合不攏嘴,但是比傳統保險還是好太多了。這就是區塊鏈技術加持下的商業營模式的成功之處。
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標杆
作為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下的成功案例標杆,對於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啟示,在這個應用領域中我們看到。至少有兩點是明確的。
1.商業場景本身實實在在存在,且確實存在傳統方式無法解決的痛點。
2.商業群體極大,有大規模商業落地的基礎。
這兩點也是我們做專案評測是第一關要考慮的,也是區塊鏈技術真正做事的基石,有太多的坑爹專案利用小白的無知心理,把區塊鏈技術吹成了萬能神藥,好像一結合區塊鏈立馬成了仙桃。其實區塊鏈技術不能治你們的無良病。
文章宣告:本文為火星財經專欄作者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