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是“一個可以滿足你所有需求的龐然大物”

安裝觸發
習慣養成類產品能對特定情緒產生安撫作用。要做到這一點,產品設計者必須要洞悉使用者的內部觸發,也就是說,瞭解使用者的煩惱所在。然而,僅憑調查訪問去發掘使用者的內部觸發是遠遠不夠的。你還有必要深入挖掘使用者內在的情感體驗。
習慣養成類產品的終極目的就是獲得使用者的關注,消除使用者的煩惱,使他們將某種產品或服務預設為溫暖心靈的良方。
所以,企業要做的頭一件事不是苦思冥想打造產品的特色,而是要弄清楚使用者在情感層面存在哪些軟肋或困擾。如何著手這項工作呢? 最好的切入點就是研究現有的成功的習慣養成類產品,不是為了原樣照搬,而是要看看它們是如何解決使用者的問題的。 這樣的學習有助於你更深入地理解消費者心理,提醒你關注那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
Blogger 和 Twitter 的聯合創始人伊萬·威廉姆斯曾經說過,網際網路是“一個可以滿足你所有需求的龐然大物”。他還說,“ 我們通常會以為網際網路的優勢在於花樣翻新,但其實人們只想在網路上繼續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
這種平實的需求實際上普遍存在。但是,通過言語交流來讓使用者透露他們的所思所想似乎並不現實,因為他們自己也不一定明確知道是何種情感在背後發揮作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口是心非的人,說一套,做一套。所以說,言語不一定能反映出最真實的想法。
艾麗卡·霍爾在《適可而止的研究》(Just Enough Research)一書中寫道: “只有當你的研究重心放在人們的實際行為(看關於貓的視訊)而非內心願景(拍攝具有影院效果的家庭錄影)上時,你才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矛盾或衝突亦代表著機會。人們為什麼會發送簡訊?為什麼要拍照?觀看電視節目或是體育比賽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反思一下,這些行為能夠消除什麼樣的煩惱?會讓使用者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使用者期望藉助你的產品實現怎樣的目的?他們會在何時何地使用這個產品?什麼樣的情緒會促使他們使用產品,觸發行動?
Twitter和 Square 的聯合創始人傑克·多爾西就這些問題與我們分享了他的經驗。“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產品和人們的生活掛上鉤,那就得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所以,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編寫使用者情境體驗。”
多爾西接下來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嘗試著去理解使用者的。“他住在芝加哥中部地區,後來他遇到了她,然後二人走進了一家咖啡廳……這聽起來像一幕劇,非常美妙的一幕劇。如果你能把這幕劇編排得引人入勝,那麼產品的設計、優化以及開發產品所需要的人員協調等所有問題都會順理成章地得到解決。”
多爾西認為,清晰地捕捉使用者的想法和情感,瞭解他們使用某個產品的情境,這是開發新產品時最重要的任務。除了他提出的編寫使用者情境體驗,諸如客戶發展計劃 、可行性研究以及移情圖等工具,都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瞭解潛在的使用者。
要進入某種情緒狀態,你可以儘可能多地問問自己“為什麼”。通常當你問到第五個“為什麼” 時,你所期冀的情緒狀態就會出現。這就是在豐田生產系統中被大野耐一稱為“5問法”的著名方法。他認為這個方法是豐田式科學管理方式的基礎。通過問 5 個“為什麼”,人們能夠很輕鬆地發現問題的實質並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至於人們為什麼會依賴某個產品,我們認為內部觸發是核心原因。而問“為什麼”則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核心。
假設我們即將推出一款閃亮的新技術——電子郵件,目標使用者是一位名叫朱麗的中層經理。我們已經對朱麗進行了詳細的使用者資料分析,以供解答下列“為什麼”:
1、朱麗為什麼需要使用電子郵件? 答案:為了接收和傳送資訊。
2、她為什麼要接收和傳送資訊? 答案:為了分享並即時獲取資訊。
3、她為什麼想要分享和獲取資訊?答案:為了瞭解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的生活。
4、她為什麼想要了解他人的生活?答案:為了知道自己是否被別人所需要。
5、她為什麼會在意這一點?答案:因為她害怕被圈子所拋棄。
現在我們有答案了!恐懼感是她身上最強大的內部觸發,因此,我們在設計產品時,應該考慮使它能減輕使用者的恐懼心理。當然,如果一開始我們選擇的物件不是朱麗,提問的設計和推測的答案也不會是以上這樣,那麼得出的結論就可能完全不同。唯有當我們能準確把握使用者的潛在需求時,才能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啟發。
我們已經瞭解了使用者的煩惱,接下來就該進入下一個環節:驗證產品的功效,看看它是否能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Instagram 中的觸發
Instagram 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每天吸引上萬使用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設計者洞悉到了使用者的內心。對於英這樣的人而言,就像是一個寄託情思與靈感的港灣,他們得以用影像記錄生活。英的使用習慣始於外部觸發——朋友的推薦,在經過幾周的體驗之後,她成了固定使用者。
每抓拍下一個畫面,英都會把它分享到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朋友圈裡。想一想你初次看到一張用 Instagram 處理過的圖片。它吸引到你了嗎?引起你的好奇了嗎?它是否促使你也想親身一試?
這些圖片就屬於人際型外部觸發,它們會喚起你的注意,誘使你安裝並使用這個應用。當然了,這些出現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的圖片並不是 Instagram 招攬新使用者所使用的唯一的外部觸發。媒體、部落格或者蘋果應用商店中的特色推薦欄也是人們瞭解這款應用的重要渠道,而這些都屬於回饋型觸發。
一旦你下載安裝了 Instagram,自主型外部觸發就將發揮作用。使用者手機螢幕上的應用圖示, 以及朋友圈裡的圖片更新,都將召喚你重新開啟這款應用。
隨著你使用次數的增多,Instagram 會與你的內部觸發建立起緊密的聯絡,也就是說,大部分使用者對應用的使用將從偶爾為之演變為必不可少。
正是因為人們擔心某個寶貴時刻會一去不復返,所以才會感覺到壓力如山。這種負面情緒構成的內部觸發會促使人們藉助這個應用來捕捉光影,以緩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在使用者持續體驗這項服務的過程中,新的內部觸發會逐漸形成。
Instagram 不僅具備相機的功能,還為使用者搭建了一個社交網路平臺。藉助它,使用者可以通過和其他人建立聯絡來排遣無聊,分享圖片,互開善意的輕鬆玩笑。
與很多社交網路一樣,Instagram 還可以有效地緩解“社交控”這一症狀(一種不重新整理、不獲知最新訊息就感到不適的社交焦躁症)。它與使用者的內部觸發之間聯絡密切,而使用者新的使用習慣正是在此基礎上得以逐步形成。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是如何利用你的產品來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在下一章,我們將揭示觸發驅動下的行為在培養人們的新習慣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牢記並分享
1、觸發是上癮模型的第一個階段,它可促使使用者採取行動。
2、觸發分為兩類——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
3、外部觸發通過將資訊滲透在使用者生活的各個方面來引導他們採取下一步行動。
4、內部觸發通過使用者記憶儲存中的各種關聯來提醒他們採取下一步行動。
5、負面情緒往往可以充當內部觸發。
6、要開發習慣養成類產品,設計者需要揣摩使用者的心理,瞭解那些有可能成為內部觸發的各種情緒,並且要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觸發來促使使用者付諸行動。
現在開始做
1、參照你在上一章“現在開始做”這個環節中提供的答案,完成以下練習:哪些人會使用你的產品?
2、你期望使用者形成什麼樣的習慣?
3、想出三個能夠促使使用者使用該產品的內部觸發,可參照本章中介紹的“5 問法”。
4、哪一個內部觸發在使用者身上出現的頻率最高?
5、利用出現頻率最高的內部觸發和你期望塑造的習慣,完成以下這個簡短的使用者情境設計: 每當使用者感到……(內部觸發),他就會……(預期習慣的第一步)。
6、回到前一個問題,在邁出通往習慣的第一步時,使用者會做什麼?何時何地可以啟動外部觸發?
7、如何才能在使用者的內部觸發被觸動時及時地引入外部觸發?
8、想出至少三種能觸發你的使用者關注現有技術(電子郵件、推送通知、簡訊等)的常規方法。接著,請發揮你的想象力,構思至少三種超出常理且目前難以實現的方法,來觸發使用者關注你的產品(可穿戴式電腦、生物感測器、信鴿等)。你會發現這些瘋狂的念頭會激發新的洞見,而它們未必真的不可理喻。若干年後,新的科技手段將會把目前難以想象的構思都變為現實。
希望讀者能認真的思考以上作者提的幾個問題。
接下來要進入的是上癮模型的第二個階段——行動。
更多資料可掃碼關注“產品經理讀書營”,百人產品經理手把手帶你實現進階。進群即可領取產品大禮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