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設計真的只是一個尋求最優解的過程,那麼MUJI的小鳥鍾算怎麼回事呢?
1.設計如同議論文,每一步都在推導最優解。

前幾天陪母親逛街,在MUJI店內,被一隻純白色的小鳥鍾擊中了,整個外觀沒有什麼特別,乳白色的塑膠,顯示著MUJI一如既往簡樸的風格,功能上也沒有什麼特殊,最常規的電子機芯,一節七號電池便可以驅動。
可就是這樣的組合,售價比一般的鬧鐘貴了至少十倍,並且一上市就成為脫銷品。

母親確實被打動了,按照她的描述,在清晨聽著鳥叫聲起床,遠比聽著“滴滴滴”的電子鬧鐘要有詩意的多,一個美好的清晨就此開始,而這種體驗,只需要幾百塊錢就能買到,實在是很划算的一件事情。
這樣的描述,細想下去,讓我不禁對現有的設計觀產生了一些疑惑。
不可迴避的是,這一代的設計師受到德國嚴謹的設計哲學影響頗深.
"形式追隨功能"絕對是大多數設計師的信條之一。

如果你在一家設計公司,或者一家公司的設計部工作過的話,那麼你對根據這個理念推匯出來的工作流程一定不會陌生。
每一款產品在上市前都會根據調研來尋找使用者疼點。一旦找到一個能擊中使用者疼點的功能,設計也就隨之展開。
隨後無論是概念發散,2D,3D設計,手辦,生產,都會圍繞著這個功能出發,嘗試著用最簡潔有力的形式將功能表達出來。
同時,因為設計需要其它部門配合行動,所以每一步都希望做到邏輯嚴謹,尋找到最優解。

整個過程就像在寫一篇議論文,論點找到後,通過各種材料,從各個角度舉證,最終寫出一篇讓所有人信服的文章來。
但是就如同議論文並不是唯一一種文學形式,這種邏輯嚴謹的設計推導難道就是設計唯一的途徑嗎?
2.審美體驗來自於對功能的主動捨棄
這個觀點並不是新創,在早一輩的美學研究者,朱光潛,王國維的時代就已經形成。有一種主流觀念認為,一件事物只有捨棄掉一部分功能以及熟悉感後,審美體驗才能呈現。

舉一個例子,比如旅遊。
大城市的人喜歡去看自然風光,小城市的人希望參觀人文景觀。
一個常年居住在山裡的村民,很難對大山產生審美上的體驗,山裡的每一件事物都伴隨著功用,路邊的樹木是冬日的柴火,山裡的小動物意味著不錯的加餐,就連門前的那條小溪也是日常洗漱的必需。
而來自城市的旅遊者們,不會有這些功能的聯想,反而可以更好的從審美上去感嘆山峰的險峻,深林的肅穆與池魚的靈動。
反過來也一樣,每一天都要去二環上班的人,看到長安街絕不會感慨它的寬廣與氣勢,只會想到這是一條去往公司的必經之道,每日都得忍受它的擁堵。
功能的判斷阻礙了審美體驗的產生。
這一觀點從心理學上也能得到很好的解釋。

我們的意識分為兩個部分,表意識與潛意識.
表意識負責邏輯與縝密的思考,過程較慢,而潛意識負責情感與形象識別,過程很快。 這就像電腦的前臺與後臺,前臺在處理大型任務的時候,後臺的資源就會釋放,優先前臺工作。
大腦在對熟悉事物進行功能以及使用體驗判斷的時候,呼叫的就是表意識,這個時候潛意識會自動進入沉寂狀態,而只有關閉表意識的判斷,才能運用潛意識去充分體會情感方面的衝擊,由此引發審美體驗。

這之間的差別巨大,面對一條飛流直下的瀑布,如果你在思考的是瀑布的高度,是否可以用於水力發電等問題,就是表層思考,是邏輯的範疇,如果你只是閉上眼睛,感受水聲,四濺的水花,以及瀰漫在空氣中的水汽,你就進入到了審美體驗中。
3.形式追隨功能,也可以追隨情感

所以,當我們把設計當做議論文來寫的時候,主線是在圍繞論點,做到每一步邏輯嚴謹,過程中追求的是論證精彩,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這樣的設計,是建立在邏輯上的,需要消費者仔細體會,反覆思量。
你會發現任何一個元素增一分太多,減一分太少,所有的處理都處在最精簡,最合適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優解。
這種設計激發的是消費者的表意識,希望通過邏輯讓人信服。

但還存在另外一種設計,它如同詩歌,如同散文,邏輯並不是主線,所有的設計元素並不在追求合理,或者最簡。
它的核心是情感傳遞。所有的形式圍繞著情感傳遞組織成章。
就如同MUJI的小鳥鍾,在這個設計中,所有的元素都圍繞著將“清晨的美好”這樣一種情感通過實物傳遞給消費者。
它激發的是消費者的潛意識,通過消費者的審美體驗,達到直指人心的目的。
一句話總結:
設計如同文學,也存在豐富的形式與形形色色的表達套路,“形式追隨功能”只是眾多之一,而不是唯一。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設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