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IoT新賽道單品爆破只是短跑,全場景長跑才能決勝未來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今年兩會,“智慧+”無疑成為最熱的詞彙之一,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直接提到要深化大技術、人工智慧研發應用,並拓展“智慧+”。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在國家層面“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地位凸顯。
而這其中,與物聯網及AI高度相關的智慧生活領域經過行業長時間的積累,其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一些試圖重新定義智慧生活的玩法確立。
3月12日,TCL在上海召開了春節釋出會,提出AI×IoT的概念,宣佈全面進入AI×IoT的賽道;與此同時,還對外表達了4T(T-LIFE、T-HOME、T-LODGE、T-PARK)業務戰略,要實現入口去中心化的情景下硬體+軟體+連線+融合的智慧解決方案轉型。
上個月,在巴塞羅那MWC大會上,華為的5G摺疊屏手機引爆了輿論。而事實上,華為2018年提出了1+8+X的IOT開放戰略(1個重要入口——手機,8個輔助入口——智慧電視、智慧音箱等,X個智慧硬體與服務),5G摺疊屏手機本質是這個戰略中“1”的升級。就在去年12月底,華為在深圳釋出了AIOT生態戰略,其“1+8+X”拓展到了更大的AI與IoT圈層。
此外,曠視、彩虹巴士、塗鴉智慧、OPPO等一大票廠商也積極擁抱AI+IoT。可以預見在即將舉行的AWE 2019上,AI+IoT必然將成為最大看點。值得一提的是,區別於傳統“AI+IoT”更多體現為AI賦能,TCL此次提出的AI×IoT更強調AI融合,即使用者需求、IoT裝置與AI能力相互組合形成指數化場景拓展。
行業領頭羊們如此積極,莫不真如TCL智慧終端業務群CEO王成對智慧生活產業的判斷:未來3年內,僅生產單一品類的廠家以及不能為使用者提供連線融合服務的這些廠家將出局,只有那些能夠提供全品類智慧終端,能為使用者創造連線融合智慧場景的廠家,才能成為真正的頭部玩家。
短跑結束了,但賽手們卻高興不起來
如果說,TCL的4T戰略釋出是對其自身雙+轉型戰略的深化,那華為、TCL們全品類佈局AI×IoT的打法是否會成為智慧生活的主流?
在響鈴這裡,這個問題並沒有答案。但行業內外已經逐漸認識到,單品為王的短跑基本結束,卻並沒有讓賽手們跑到終點。
我們不妨看看,過去高喊爆品營銷的嬌子,如今“全家桶”成了他們的標配。
最典型的小米“雜貨鋪”,掃地機器人、智慧空氣淨化器、智慧壓力鍋、智慧檯燈……其品類還在往外擴張,業界甚至傳言小米要做智慧存錢罐,看起來遠沒有停下的意思。
小米老對手華為乾脆省略了小米過去的單品道路,“華為智選”一上來就幾乎無所不包,打出“小米能做的我都能做”的旗號。
而向來孤傲、單品取勝的蘋果智慧家居,也終於在今年2月耐不住向全品類進發,聘請前微軟副總裁Sam Jadallah成為智慧家居部門新掌舵人,目前蘋果智慧家居的產品已經包括橋接器、攝像頭、燈泡、插座、感應器、開關燈等,料想下一步還會有更多動作。
三星的智慧家居品類擴張最近也在加速,除了之前已有的智慧冰箱、智慧洗衣機等,按照三星對外發布的規劃,空氣監測器、數碼相機、清潔機器人等智慧產品已經提上議程。
海爾在智慧品類的拓展上也不遺餘力,除了智慧冰箱、智慧空調傳統產品,最近海爾又在大力推廣其智慧門鎖。
在產品佈局上TCL表現得更加凶猛,這次一次性推出了多款智慧產品,包括T-Life的聲波電動牙刷、智慧美妝鏡,T-Home的8K AI電視,智慧指紋鎖、智慧雲鎖、智慧門鈴、智慧空調等(TCL或XESS子品牌),以及T-LODGE、T-PARK的多款ToB解決方案,全場景佈局意圖明顯。
以TCL、華為、海爾全品類打法為標誌,頭部玩家們大都把目光轉向了全品類全場景。這一是因為智慧生活領域遲遲沒有迎來大的突破;二是因為過去擁有爆款的賽手們停下來後才知道,AI和IoT原來是在長跑,依靠單品成爆款完成“短跑”佔領智慧生活要道是不可能的,智慧手機、智慧音箱這類單品爆發、樹立行業地位的做法在AI和IoT新賽道並不具備借鑑意義。
智慧單品為什麼只是短跑?
全場景為何成了AI和IoT賽程的長跑?
當初小米手機、手環、路由等盛極一時要做智慧生活的“入口”,最後發現根本不行,還是回到全品類鐵三角模式。智慧單品永遠只是短跑,它無法符合AI和IoT賽程的長跑需求,全場景才是正確姿勢。
1、沒有一條單品賽道,是無限的增量市場
靠單品可以獲得一時的風光,但無法支撐長久的發展。
智慧手機狂跑了12年,智慧手環跑了3年,智慧路由器跑了3年,這其中有不少輝煌的產品,但每一家企業在度過一定週期後,總不可避免要走下坡路,就連蘋果到了今天也不得不通過價格策略的調整來吸引更多消費者(當然它的策略是成功的)。
增量有限的原因,在於單品市場斷層不可避免,有使用者的斷層,例如小米、華為、蘋果就是無法得到龐大“廠妹”群體的青睞;有市場的斷層,例如手機經歷多年發展出現低中高階,小米被卡在中低端上;還有場景的斷層,“拍照手機”獨自殺出了一個產品系。類似地,在手機之外,智慧生活的所有單品包括紅極一時的智慧音箱,必然會出現上述三類斷層。
2、單品成功後,仍不能實現全場景覆蓋
單個硬體或軟體,單個入口的做法並沒有完成場景的全覆蓋,各種模式都有自己的空擋,如手機很難在廚房施展發揮,電視只是控制客廳,智慧音箱很難影響到睡覺後……
大家的木桶都沒有配齊的後果是,一會“自動擋”一會兒“手動擋”,使用者的智慧生活體驗大打折扣。正如TCL王成所言,當前的AI+IoT的現狀是,一方面智慧裝置間的相容性差,不能互聯或連線接不穩定;另一方面智慧裝置的功能應用場景單一,裝置間沒有形成有效融合,並不能為使用者提供完整的智慧生活場景。
用“父愛邏輯”把單品做得再創新、再想不到都不過分,例如在客廳葛優躺時,一個手勢就能酷炫地調節燈的亮度等級;但做智慧生活全生態必須是“母愛邏輯”,使用者需要啥就得有啥,在客廳使喚燈光再酷炫,到了臥室則管不到,忘關燈還得從被窩出來,這樣的單品很難獲得認可。
3、單品成爆品後,依然沒有解決IoT不互通、不主動、不成套的三難問題
未來是鏈條對鏈條、生態對生態的競爭,單品雖然可以打“爆”,但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產品單一、跟其他產品關聯性較少等後果,這樣就很難給使用者帶來系統級的智慧家居體驗。
如果單品當道,意味著消費者很可能面臨不同的產品多是不同的團隊(甚至不同的公司)來做的,在系統層的互聯互通上出現“各自為政”的情形。
換句話說,要麼智慧生活有一個龐大到無法想象的行業同盟(這被證明難以實現),要麼企業自己能“自成體系”,使用者選擇了某個企業後,至少能實現IoT的互通、主動、成套。
4、單品的優勢很容易被追上
單品更依賴產品層面的創新,而很多時候這種優勢是容易追上的。
例如,在智慧音箱領域,百度在時間上後發處於劣勢,但因為在智慧語音等AI上的優勢,目前在市場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在帶屏智慧音箱上更是位列行業第一。
TCL的XESS聲波電動牙刷也是後來者,但紫外線殺菌技術和超聲波清洗技術解決了電動牙刷本身細菌沉積痛點問題,殺菌率高達99.9%,這種創新讓被動變成了主動。
5、單品並沒有護城河,充其量能很賺錢
vivo、OPPO、三星靠著高溢價的確很賺錢,但也僅限如此,三星在不少市場上被競品打得幾乎要退場;聯想PC賣得好重回世界第一,但市值卻上不去;蘋果單品賣爆了,然而價格一上去就賣不動了……
單品只能做長長板,沒法補齊短板,鏈條加鏈條,生態加生態的融合才能帶給AI+IoT護城河,而單品爆了卻沒法平衡利益鏈的關係,很容易受限於供應鏈,小米、蘋果都吃過虧。
智慧家居生態鏈涉及許多利益相關者,包括上游的晶片和軟體供應商,中下游的聯網裝置製造商、平臺提供商、零售商、服務提供商(諸如有線電視、通訊或保安公司等)和大資料雲提供商,每個相關供應商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若是押注單一產品,很難協調整體系統的利益關係,而只有全面整合,重新分配利益方可能做到均衡。
憑什麼本事,才能跑完智慧生活(AI和IoT)的全程?
既然單品短跑行不通,如何進行“長跑”就成了行業最關切的問題。而這其實可以拆解成以下四個問題,一一回答後,“長跑”的方式也浮出水面。
1、沒有中樞,全品類到底拉不拉得動?
單品思維的一個很大驅動力在於寄希望於單品成為入口,讓同行來“投靠”,最後自己把握住了入口的生態,例如智慧音箱。
現在,雖然單品短跑被證實難以奏效,但是,全品類的玩法事實也需要這樣一個入口,在所有品類中形成“中樞”。缺乏這樣的硬體優勢,所謂全品類擴張也是無法落腳的。
試想一下,TCL的T-LIFE、T-HOME、T-LODGE、T-PARK4T戰略雖然是全品類延伸,但TCL在中樞產品上如果缺乏優勢,這副牌就不好打。
好在,TCL的TV可以做為TCL智慧生活的重要入口之一。2018年前三個季度,TCL電視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三,而全年資料上TCL已經躍居全球出貨量第二位。而作為整個客廳的視線中心,TCL的電視又十分適合作為控制整個家庭智慧裝置的中樞。
同樣,小米、海爾、華為如果要完全拿下這場比賽,也得繼續優化自己的優勢品類,比如手機、比如洗衣機。
2、單品重要,還是場景重要?
單品太強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好事,TCL花了很大功夫才讓“賣電視的”印象淡出大眾視野,轉變到“智慧+網際網路”與“產品+服務”上。而很多企業甚至還無法克服這種“肌肉記憶”式的刻板印象,例如,格力在智慧生活領域動作頻頻,然而很多人還是認為“格力就是賣空調的,其他不行”,這對格力的智慧生活市場突破非常不利。
也由此,TCL“學乖了”,在智慧終端業務上,選擇從場景出發,先做單個場景再全面滲透,實現爆破。
T-LIFE、T-HOME、T-LODGE、T-PARK在私人生活、居家生活、酒店住宿、社群管理等智慧方面,能形成每個場景下的“場景產品組合”,對每個場景的全面突破。一旦四大場景全部完成滲透,所謂智慧生活也就自然而然了,這在過去單品時代是做不到的,肌肉記憶會毀了大眾認知。
而且,只有真正實現連線融合的智慧生活場景,才能給使用者帶來真正的價值。TCL之所以把AI+IoT演進到AI×IoT也應該是希望在智慧生活中,從“賦能”到“融合”完成維度升級,實現全場景覆蓋。
因為過去AI+IoT往往只是強化產品原有的功能屬性,如AI提升TV音質畫質;或增強互動能力,如通過影象識別,語音識別,聲紋識別為使用者提供千人千面的精準推薦(人找資訊+資訊找人);或賦能裝置24小時線上,隨時響應。
現在,AI×IoT就可以做到基於裝置間互聯互通,融合使用者需求、IoT裝置功能和AI能力後,通過場景的指數級增長,進一步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智慧化場景需求。
事實上,華為、小米正在做的也是想要擺脫公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讓自己不再只是一個做手機的,而是什麼都能做,而且什麼都做得好,這樣不同的場景才能拿下。
3、全品類全場景,用什麼串聯起來,到底有沒有中心?
獲得優質的中樞入口、全場景滲透之後,如何將全品類全場景“串”起來就成為下一步動作。
在輕模式下,這種“串”的方式可以通過軟體實現,例如小米的APP嘗試控制自己生態中的幾乎所有智慧產品,百度的DuerOS則成為智慧生活語音串聯的重要第三方平臺(官方稱安裝量2億)。
而類似TCL這種做全品類全場景的“重模式”,其串聯方式更適合整體式的解決方案,也即實現與全場景對應的一整套機制設計。前文將TV作為中樞,其背後構建了全屋智慧成套解決方案,而不是某一個產品或APP作為中心。這也說明,TCL佈局的是全場景AI,嘗試做的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從而能夠成為全球化的、智慧生活場景連線融合服務提供者。
4、全場景,到底有沒有標準?
不是什麼場景裡都丟一點東西就能算作所謂“全場景”了。全場景概念自帶使用者層面的“隨時隨地”、“隨心所欲”智慧化要求。
短跑是拼單點致勝,長跑要求沒有木桶的短板,實際上就是要把體驗迴歸到人身上,“人”會有什麼智慧化互動需求,就是全場景要實現的。而這其實並不複雜,人對外的表達,無非包括說出去、肢體表達出去,以及情感層面的需求互動這三種,同時,這些表達會發生在任何時間,在同一個空間內會有多名參與者。
如何滿足這種需求,我們可以看到TCL推出的“TCL全場景AI”,利用理解引擎、情感計算引擎、個性推薦引擎、智慧場景引擎,嘗試在AI互動能力上實現聽覺互動(聽懂)、視覺互動(看見)、情感互動(瞭解)。
海爾、聯想們採取的方案也類似,據說海爾年內將推出全球首個採用5G技術的智慧成套家電及場景解決方案,他們希望通過用平臺或生態的方式實現全場景覆蓋。
總之,儘管這些模式優劣如何,成功與否還不好定論,但長跑已經開啟,不服來戰吧。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虎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高階評委;
3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5鈦媒體、介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