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江湖這十年
從2009年1月4日比特幣第一個區塊被挖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挖礦行業已經迎來了它第一個十年的尾聲。
這個十年,在比特幣跌宕起伏的背後,礦業同樣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遷,無論是挖礦工具、主導人物還是產業格局,都經歷過多輪更迭,烤貓、CPU挖礦等名詞漸為歷史,吳忌寒、位元大陸、ASIC晶片等名詞成為礦業主流。
但這期間,礦業還有太多不為人所知的過往與故事,有失意與坎坷,也有得志與瘋狂。鏈捕手(ID:iqklbs)希望通過本文,向讀者展示礦業浩浩湯湯的十年發展史。
文/王阿刺
01
創世
2015年初,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中國晶片設計專家詹克團愁眉緊鎖,面對新的處理器不知從何入手設計,某天夜裡,閱讀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翻看到第33章節「智子」時讓其靈光一現——將普通質子低維度展開,蝕刻大規模電路,使其成為「強人工智慧體」,再高維收縮成質子大小。三體人將這一用來鎖死地球基礎科技以及監視太陽系的工具,稱為「智子」(Sophon)。
隨後,詹克團便與吳忌寒商議計劃,以「Sophon」命名,將礦機使用的ASIC技術應用於人工智慧領域,開發基於ASIC技術的深度學習晶片。
華盛頓大學教授Michael Bedford Taylor經過對此類晶片研究後預測,這些被稱為專用積體電路(ASIC)的晶片型別,能夠非常有效地執行單個功能,它們將有可能引領下一代分散式計算的發展。
位元大陸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的發展速度證實了教授的預測,應用ASIC技術生產礦機僅兩年後的2017年8月,便獲得紅杉資本、IDG資本等5000萬美元A輪融資;一年後的2018年7月,完成紅杉資本領投、交易額2.9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120億美元;同年8月,又完成B+輪融資,交易額4.4億美元,估值140億美元……
大概連詹克團和吳忌寒都未曾料到,5歲的位元大陸便能與24歲的英偉達匹敵,更能在2018年胡潤獨角獸指數排行榜中突出重圍,排在螞蟻金服、滴滴、美團等12家行業巨頭之後,列於第13位。
位元大陸的橫空出世與高速發展,折射出比特幣衍生而出的礦業產業近10年跌宕起伏的發展史。而溯其源頭,2009年1月4日凌晨2點15分,隱沒於世界某個角落的中本聰,一擊確定,建立了比特幣網路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擁有ID標識號的區塊,即「創世塊」。
中本聰挖出的創世區塊
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籠罩下,中本聰在創世區塊寫下了對舊世界金融危機的嘲諷:「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不過這番嘲諷並未引起主流媒體的重視,比特幣執行的最初幾年,只屬於論壇上小眾人的狂歡。
得益於此,開始階段普通電腦的CPU即可扮演「挖礦」的角色,過程很簡單,下載挖礦軟體;新建文字,在裡面寫入礦池、礦工號、礦工密碼、執行緒數等引數,儲存並改副檔名為bat格式;開啟挖礦軟體即可開始挖礦。
參透雜湊率對比特幣挖礦至關重要後,各地礦工的入場,讓這一局面的平衡狀態被徹底打破,控制區塊中的雜湊值成為眾多比特幣公司的必爭之地,而此項技術的關鍵取決於,在任何給定的時間段內,如何增加處理比特幣網路的交易數量。
因此,在不斷迭代的專業礦機的算力加持下,一場礦業持久戰在世界各地相繼上演。隨著時間的推進,在波雲詭譎的區塊鏈市場,礦業已經發展為該領域最古老的行業之一。
02
個人挖礦
早在1982年,剛剛修完博士學位的大衛·喬姆,釋出了一篇關於簽名技術的論文,首次提出在網路上匿名傳遞價值,即通過銀行的加密簽名,以數字形式儲存傳統貨幣,讓其可以在網路上自由、匿名地傳遞。
十年後,一群信奉大衛·喬姆思想的密碼學專家、程式員、極客以及愛好者,發起了一項名為「密碼朋克」的社會運動,其中密碼與朋克的結合,意在用密碼學建立一個自由、不受監控的世界。
2008年比特幣白皮書在密碼朋克列表中公佈,雖然未引起世界範圍內關注,但其去中心化、主張自由的精神核心與「密碼朋克」高度契合,順理成章地將這場運動掀至最高潮。
作為其中一員的密碼學家哈爾·芬尼,在看到比特幣白皮書後興奮不已,立即與中本聰取得聯絡。在比特幣創世區塊問世不久,哈爾·芬尼便下載了比特幣客戶端,他多次通過郵件,指出比特幣執行時的漏洞,中本聰則回覆修補方式並致謝。
2009年1月11日,為測試比特幣交易功能,中本聰將10個比特幣轉給了哈爾·芬尼。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第一次轉賬。
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次轉賬
與此同時,哈爾·芬尼開始用自己的IBM電腦挖礦,由於沒有競爭者,他一天最多挖出100個比特幣,這一嘗試讓其成為比特幣史上第一位礦工。
哈爾·芬尼自認為比中本聰本人更相信比特幣的未來,但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同年8月,他被確診患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此後數年,他都在與病魔進行抗爭的環境下艱難度過。
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僅有眼球能夠轉動的哈爾·芬尼,在眼球追蹤器的幫助下,仍在一行又一行地打出可加密比特幣官方錢包的程式碼。2014年8月,哈爾·芬尼告別人世。
在哈爾·芬尼逐漸隱退的過程中,比特幣的理念在西方世界迅速傳播,以其強烈的價值觀色彩,很快吸引到第一批自由主義者的追隨者,後來他們常常被冠以「真正的比特幣信仰者」名號。
由於初期挖礦難度小,個人利用電腦CPU直接挖礦的收益便能大於電費、機器損耗等功耗,相對於需要制定昂貴的裝置,這樣吸引礦工加入會容易許多。因此,個人挖礦的熱潮逐步蔓延,甚至將觸角延伸至大洋彼岸的中國網際網路圈。
2009年6月,在一家P2P儲存網站任CTO的吳剛意外收到一封郵件,裡面介紹了比特幣系統,作為一名技術極客,他立即將挖礦軟體下載下來,在公司的電腦上執行起來。
「自由、民主的貨幣;一個公開、不可被攻破的資料庫。」關於初遇比特幣時的理解,吳剛接受GQ採訪時這樣闡述,但是當時的他卻否定了比特幣普及的可能性,在挖出8000多個比特幣後,關掉電腦,退步抽身。
彼時,37歲的李笑來正在忙著和朋友創辦留學諮詢公司;23歲的吳忌寒則以經濟學、心理學雙學位從北京大學畢業,進入風險投資行業工作……中國人暫時缺席這場社會性質的比特幣實驗。
03
規模初現
2010年2月,比特幣一個區塊的平均算力,較第一個數字加密區塊被挖出時的4MH/S,增長了5倍,CPU運算速度已經無法滿足較高難度的挖礦演算法,硬體技術亟待提高。
然而,礙於CPU開採的有利可圖,即使GPU(影象處理器)採礦的效用很早被認可,但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播而被一再拖延使用,甚至中本聰本人於2009年12月12日,在比特幣社群發文建議:
「我們應該有一個君子協定推遲使用GPU的軍備競賽,這樣會對我們的網路更有好處。因為這樣我們更容易獲得新使用者,讓他們不必擔心GPU的驅動程式和相容性。現在任何人只要有一個CPU就可以參與公平的競爭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最終由於比特幣價格的第一次重大上漲,5天之內,從0.008美元漲到0.08美元。加之比特幣挖礦人群迅速擴張,礦工們蠢蠢欲動,開始尋找提高算力的方法,硬體提升急不可待。
2010年5月,由一塊或者多塊較高階的GPU顯示卡組裝的挖礦裝置,登上礦業歷史舞臺。
GPU顯示卡組裝的挖礦裝置
忽略具體的硬體規格,GPU可以提供比CPU快100倍的速度進行雜湊輸出,不過,為了提高挖礦效率,利用顯示卡可以交火的便利,許多人將多個GPU結合在同一臺機器上挖礦,在充分利用現有硬體的情況下,將開採量提升到了最大值。
那個花1萬比特幣買了2份披薩的程式設計師拉斯勒·豪涅茨,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GPU挖礦的人,時間就在他買完披薩的一個月後。
由於其他不可避免的經濟激勵措施,例如,比特幣在黃、賭、毒等方面的使用價值被逐步挖掘,甚至成為成人網站的支付標配。中本聰曾在一封郵件中成功預測到了這一點:「 比特幣剛開始可以在一些小範圍的地方使用 ,例如……成人網站的小微支付。」
比特幣經濟全面開花,高階顯示卡的需求急劇增加,優化GPU的挖礦軟體也變得越來越有價值。為推動行業程序,比特幣的傳道者們推出開源軟體,其中比特幣的核心開發者之一Jeff Garzik便支付10000 BTC(在當時約600美元)予以支援。
新的利潤機會赤裸裸呈現在開發商面前。
一方面,作為比特幣初期的既得利益者,在全網運算水準上漲、挖礦人數急劇上升的紅利期,算力單薄的礦工險些成為被時代拋棄的一批人——單個裝置或少量的算力無法在比特幣網路上獲取區塊獎勵。
這主要是因為比特幣基於POW共識機制的緣故,隨著全網算力指數級提升,個體算力所佔的比例降低,獲得記賬權的概率和挖礦成功率日漸趨低。
在全網算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後,為了追求更持續穩定的收益,「Bitcointalk」(比特幣官方論壇)上的極客們,開發出一種將少量算力聯合運作的方法,並將使用這種方法建立的網站稱為「礦池」,參與者按貢獻比例獲取算力獎勵,礦池則收取手續費。
2010年後期,Marek Palatinus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礦池「Slushpool」。同年12月16日,該礦池產出第一個區塊,永遠地改變了比特幣的網路結構,算力開始聚集。
幾乎同時,比特幣價格達到0.23美元,成功吸引了外界人士的注意,Agora便是較早期對比特幣價值提出質疑的經濟學家,並發表題為《為什麼比特幣不能成為貨幣?》的文章,引發了公眾首次對比特幣價值本質問題的公開討論。
另一方面,零散的顯示卡組裝列陣不能滿足礦工們的挖礦需求,計算機裝置達到應用的極限,市場上尤其是國外,對專門用來挖礦的「定製裝置」的需求增加。
這時一名中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後來江湖人稱南瓜張的礦機教父——張楠賡。
2011年中旬,由南瓜張創立的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設計門陣列)比特幣挖礦硬體開始出現,這是第一次針對挖礦的專業晶片設計,時至今日市面上還流傳著許多FPGA礦機。
此後,隨著越來越多礦機的加入,2012年5月全網算力由2011年年初的120MH/S飆升至5GH/S,這意味著, 比特幣世界的挖礦歷史,從個人PC端走向了大礦主挖礦的時代,在礦機和利益推動下的新礦業時代悄然到來 。
同時,隨著算力飆升而持續增長的,還有質疑比特幣價值的文章數量,據區塊律動統計,2011年全年,僅宣判比特幣死亡的文章便有6篇,其中還包括一篇來自主流媒體福布斯雜誌的短評。
04
礦機挖礦
2011年比特幣仍然被視為西方世界冉冉興起的新興技術,少數中國人開始跳出認知的侷限,逐漸認識到比特幣的價值,並且在討論比特幣技術和價值觀的國際論壇上逐漸活躍起來。
當年28歲的張楠賡正是其中的一份子,由於論壇註冊名為「ngzhang」,所以被人稱做南瓜張。當時他正在北航讀研究生,學習積體電路設計。意識到西方世界對專業礦機的渴望,張楠賡利用課餘時間研製出挖比特幣的機器FPGA,隨後銷往國外,一年便賺了十幾萬人民幣。「南瓜張」這個名字也開始在礦機市場漸為人知。
張楠賡
2012年6月,美國一個開發比特幣挖礦機的機構「蝴蝶實驗室」宣稱,他們準備研發一種功能遠勝過現在的挖礦機器ASIC,但是會以期貨的形式存在,並承諾將在2013年3月份陸續發貨,同時開始接受預定。僅僅幾個月,官方資料顯示預定總量達到6萬臺。關於ASIC挖礦的討論從此發酵。
然而幾個月後,蝴蝶實驗室並沒有兌現約定,直到2013年7月才開始小規模出貨,持續至2014年1月才完成所有訂單,因此前期出現了大規模的退貨潮。由此引起的期貨礦機的不良效應,影響至今。
張楠賡在該訊息散佈之初便嗅到一絲危險:若研製成功,蝴蝶實驗室將掌控比特幣世界超51%的算力,這代表它可以對比特幣的區塊進行篡改,幾近擁有完全掌控權。於是,張楠賡決定自己開發ASIC挖礦機,並將它們賣給其他使用者,對抗可能出現的壟斷。
事後張楠賡接受GQ採訪時,解釋自己當初這樣做的原因,純粹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
2013年1月31日,張楠賡將研發成功的挖礦機寄給了美國比特幣核心開發人員Jeff Gazik,並用網路直播對方整個拆箱過程,這就是第一臺ASIC機器,張楠賡將其命名為「阿瓦隆」,取自亞瑟王傳說中「天佑之島」的名字。
同年5月下旬,央視首次播放比特幣相關新聞,引來無數投資者,隨著國內對比特幣認識越來越深入,同年10月百度加速樂宣佈接受比特幣支付;上海一樓盤開始接受用比特幣交易買房;象徵經濟熱潮的「中國大媽」也開始參與進來。
與此同時,張楠賡成立嘉楠耘智公司,致力於生產比特幣礦機制造晶片,成功研發並量產了110nm、55nm、28nm等系列晶片,此舉也催生了一批以阿瓦隆晶片代工的礦機廠商,比較出名的有:ASICME、雨版、MQH、42BTC等。隨後,嘉楠耘智開始往智慧家居、輔助駕駛、影象識別領域人工智慧晶片供應商方向轉型。
有資料顯示,截止2017年4月,嘉楠耘智累計售出阿瓦隆系列礦機約16萬臺,佔據全球比特幣算力市場22%,經營收入約13億,同比增長超4倍。2018年5月嘉楠耘智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
此時距離張楠賡象牙塔內不諳世事,一年能看500多部動漫的日子僅過去7年。
張楠賡的成功示範讓國內很多人開始躍躍欲試,從2013年7月份開始,礦機進入百家爭鳴的階段,它們或宣佈研發、或宣佈預售、或採取現貨形式。
據鏈捕手不完全統計,這個時期出現的礦機廠商有:鴿子礦機、TMR礦機、位元兒礦機、蘭德礦機、小蜜蜂礦機、龍礦礦機、花園礦機、氪能礦機、宙斯礦機、西部礦機等。
接下來的5個月,每期算力增長平均達到30%以上,以技術為核心的算力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比特幣礦業開啟稱霸全球的時代。
但就市場接納度而言,相較張楠賡,大多數晶片礦機廠商均處於難以望其項背的窘境。能與之匹敵的,只有另一位天才少年——烤貓。
烤貓
同南瓜張一樣,「烤貓」二字也是源於其在「Bitcointalk」上的暱稱「Friedcat」的直譯,烤貓原名蔣信予,曾在15歲時以全國第11名的成績,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在很多人懷疑其高分低能的時候,烤貓又憑藉自己過人的天賦一路騰飛進入耶魯訪學,攻讀計算機系統方向的博士學位。
雖然從傳統意義來說,烤貓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但據身邊的朋友介紹,他始終嚮往自由,這便可以解釋,為何2011年在耶魯訪學的烤貓,偶然邂逅比特幣,便被其承載的自由理念徹底吸引,隨即投入對比特幣礦機的研究。
同樣受蝴蝶實驗室散發的蝴蝶效應影響,2012年7月,烤貓在Bitcointalk上宣佈自己製造出ASIC礦機,但礙於資金困難,無法達到量產,所以希望通過眾籌的方式籌集100萬資金。帖子一經發布,即刻便吸引了許多礦工的圍觀,很快他就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開啟礦機量產。
同時,烤貓在深圳註冊成立公司Bitfountain(位元泉),並將公司股份分為40萬股,自己持其中的59%,股東持其餘。2013年4月,烤貓礦機的最大競爭者阿瓦隆官方宣佈未來將專注研製晶片、只出售少量礦機整機後,整個礦機市場成為烤貓一個人的天下。
同年7月,烤貓礦機公司的一股虛擬股權從最初的0.1個比特幣漲到5個,結合比特幣自身的漲幅,烤貓初始股東的收益一度達到數千倍。
一時間幣圈將烤貓捧上了神壇,就連李笑來都稱:「其他一切晶片生產商和管理者,都沒有烤貓的腦瓜兒。」
然而,深諳幣圈潮漲潮落的當局者烤貓,對於聚焦在自己身上的鎂光燈,始終沒有很激動過,即使在公司的股價漲至每股5個比特幣時,他也只是將其看做泡沫價格。
更重要的是,烤貓預感到,雖然不知形式如何,但未來公司將陷入一場危機,為這場危機埋下隱患的就是外部環境的變化。
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工業和資訊化部等四部委,印發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直接指明比特幣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
僅此一年,批判比特幣死亡的文章較之前上漲了2倍,紐約時報、彭博社、CNN在內的一線媒體開始參與發聲。而在此前達到1147美元歷史高位的比特幣,隨後便出現暴跌,2015年1月初跌至一百多美元。
除此之外,俄羅斯一家ASIC比特幣礦機晶片研發團隊Bitfury,成功研發出全定製的挖礦晶片,其極低的功耗,對中國礦機廠商造成前所未有的打擊。
勢頭最盛的烤貓公司首當其衝,形勢開始下滑。
2013年10月,烤貓礦機研發出現瓶頸,未能及時生產出二代晶片;2014年1月,烤貓礦機研發成功的第三代晶片,又存在難以修復的爆炸問題,1萬4千張礦機晶片滯銷。
之後銷售的Tube礦機定價低,利潤率不高,難以彌補之前虧損,烤貓公司陷入惡性迴圈。
在瞬息萬變的礦業江湖,烤貓親身示範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成名之路有多坦途,衰落之勢就有多陡然。
大概是意識到心中自由理想的國度,無法在礦機世界實現,烤貓選擇消失,並且沒有向任何人告別。
然而,歷史的前進從來不乏推動者,同為烤貓公司原始股東的吳忌寒,選擇繼續向前。
2009年北大畢業後,吳忌寒進入了一家風險投資機構工作,偶然機會接觸比特幣後,全新的技術結構顛覆了他對傳統貨幣的認知,從此深陷其中。
吳忌寒
看到烤貓在Bitcointalk上的眾籌帖子後,便立刻拉上朋友瘋狂小強(網路作家、第一代比特幣炒家),各買了烤貓公司虛擬股票15000股和12500股,後來兩人身價也因此大漲。
2013年4月,吳忌寒辭掉風投的工作,打算到美國繼續唸書深造,但對烤貓公司危機同樣有所感知的他意識到,自己做晶片已刻不容緩,決定做的那一刻,他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文章開篇提到的詹克團。
後來詹克團回憶道,當時花了兩個小時閱讀維基百科上有關比特幣的內容後,他便意識到比特幣具備的發展潛能,所以毫不猶豫地決定加入。
當時已經38歲的詹克團可能連自己都沒想到,能非常快速完成這項工作,從草擬想法到實現第一臺採礦礦機Antminer SI上線,僅用了半年時間。日後創造無數礦業傳奇的位元大陸開始正式營業。
雖然,2014年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中心Mt.Gox遭遇黑客襲擊,丟失85萬比特幣,引發市場危機。同時,隨著比特幣數量的減少,礦機市場的需求大幅度下降,礦機銷量直線下滑,各礦機廠商開始在隴上一層烏雲的礦業市場折戟沉沙。
然而,當洪水遇上猛獸,還是有玩家敢於跳進這個市場分一杯羹。億邦國際便選擇在這個時期生產礦機晶片,並實現彎道超車。
關於其發展史可追溯至2010年的浙江億邦,當時它主要從事通訊網路接入及相關裝置工作。2014年開始涉獵研發、生產、銷售礦機,但一直未有動靜,直到2016年12月20日,才上線比特幣礦機新品:翼位元E9++和E10。
由於兩者均採用三星10nm工藝,E10效能高達18TH/S,而當時市場上由位元大陸生產的主流礦機螞蟻礦機S9,額定算力僅13.5 TH/S,單從效能來看,翼位元礦機處於絕對領先,因此銷量水漲船高,億邦國際更是縱身一躍,發展成為僅次於位元大陸和嘉楠耘智的第三大礦機廠商。
經歷市場近10年的洗牌,魚龍混雜的礦機市場逐漸呈現三足鼎立的局勢。從2017年全球比特幣BPU銷售收益來看,位元大陸以人民幣51億元登頂,佔據市場份額60.7%,嘉楠耘智與億邦國際則以合計收益人民幣22億元,算力市場份額27.6%,分列二、三位。
今年,三大礦機廠商先後赴港提交招股書,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挖礦難度不斷加大,礦工、礦場對於礦機算力的要求不斷提升。這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資金用於晶片研發,而晶片方面的投入動輒上百億,因此礦機廠商均面臨龐大的資金缺口。另外熊市環境下,整個礦機行業的毛利率估計很快降到30%以下,快速登陸資本市場或許成為生存關鍵。
05
礦池
上述提及的礦池的作用,即用來聚集分散在全球的礦工及礦場的算力,因此較礦機市場而言,礦池的淘汰更為殘酷——沒有算力即意味著死亡。當然在如今全球八大礦池佔據90%算力份額的情況下,這個門檻主要為中小型礦池而設。
回顧礦池歷史,雖然在2010年便已出現第一座礦池Slushpool,但2012年之前整個市場都處於萌芽期,全部礦池的總算力之和最高時還不足整個礦業的20%。一直到2012年ASIC礦機的出現,推動算力佔比提升至50%,礦池才真正進入礦工視野。
同樣被ASIC礦機推動的,還有礦業洗牌期的到來,縱覽產業上下游,中國國內礦池方面存在很大缺口,在礦圈活躍已久的神魚便看中這一機會。
其實早在2010年末,還在上大二的神魚就已感受到比特幣世界精彩之處,在參透炒幣不適合自己之後,他全身心投入到挖礦行業,還恰巧趕上國內最早用筆記本挖礦的潮流。
當時圈子只有幾百人,礦友之間的交流依託於QQ群,彼此只喚暱稱,神魚延續至今的名號便源於當時的暱稱「七彩神仙魚」。
2011年,比特幣價格從1美元漲至30美元,礦友交流群參與人數漸多,礙於當時國內沒有BTC網站,所有文章又都是英文,神魚便找到專做外文文獻翻譯的夜貓,共同參與建立LTCBBC論壇,專注於挖礦技術。這為之後神魚開展礦池業務積累了人脈資源。
2012年,為了追趕礦池的風口,剛上研一的神魚花了3個月時間說服父母,「他們還是很擔心,於是我賣掉了一筆比特幣,放了幾十萬在家裡,就是跟家裡人說假設我創業失敗了,也還算是有點保障。」
當年4月,拿到一些天使投資和個人投資後,神魚建立國內第一座礦池魚池F2pool。
不過神魚的初創之路並不順利,13年初瘋狂的DDOS攻擊,導致魚池挖礦效果不佳,在投資人集體撤資的情況下,魚池官方無奈釋出暫時關閉礦池的公告。
雖然13年底,魚池才進入穩定期。但它的出現卻有力衝擊了世界第一座比特幣礦池Slushpool的地位,同時也激勵國內許多人意識到可以擁有自己的礦池。
2014年還在傳統金融領域工作的陳韋智便是受鼓舞的人之一,加之早期的礦池搭建簡單,只要幾百、幾千臺礦機即可建成,這讓無數像其一樣的中小型礦池主開始湧入。
然而,天不遂人願,2014年下半年比特幣爆發史上第一次「礦難」,所謂「礦難」,就是礦工的挖礦收入還抵不上消耗的電費。顯性表現就是,全網礦工的收益直線下降,幣價不斷走低,下跌最多時超過90%。
陳韋智在接受深鏈財經採訪時形容:「開一天機,賠一天電費,跟「凌遲」割肉差不多。」因此,他的第一次礦池經歷,便以連隊伍都還沒組建起來的尷尬局面收場。
位元大陸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佈局自己的礦池產業,10月,成功上線由比特幣交易平臺運營、比特幣技術團隊打造的BTCC礦池;11月,推出直屬品牌螞蟻礦池。
前者具備運營穩定、資料公開透明、費用低等優勢,後者則依靠位元大陸坐鎮,礦工可享受更完善的功能和更豐厚透明的收益。因此,二者一經上線,便迅速進入前五。
而這段時間的神魚正在全國各地尋找便宜電價挖礦,以期用最低的利潤艱難維持礦池運轉, 當把大部分礦池都熬死後,魚池以其早期積累的使用者優勢,在這一年順利佔據算力第一的位置 。
大型礦池的優勢便在這段時間顯現,展示了與陳韋智及其背後無數中小型礦池,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2015年,礦池格局基本確定,前十礦池之外的算力佔比,從年初30%降到了不足5%,魚池和螞蟻礦池最高時的算力之和達到整個礦業算力的一半,基本形成兩強爭霸的局面。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位元大陸在礦池方面的領軍地位逐步穩定,中國礦池亦是從這一年開始在世界礦池舞臺佔據絕對霸主地位。雖然陳韋智的第一次嘗試成了礦池發展史上的炮灰,但他對礦池圈裡「秩序單純」的印象卻是在這段時間留下的。
而製造這一印象的便是GHash.IO礦池算力佔比近51%,所引發的恐慌事件。
2014年6月初的一天,礦工們發現,當時算力最大的比特幣礦池GHash.IO的算力即將超過51%。很可能具備篡改區塊鏈資料,製造雙花的可能性。恐慌情緒迅速蔓延,甚至巴位元論壇出現了一篇《GHash.IO:你想幹什麼?!》的帖子。
GHash.IO一度成為輿論漩渦,6月14日,管理層開始響應,暫停新使用者註冊,並勸說池內使用者分散到其他礦池。一直到GHash.IO在算力佔比較低時,才重新開放註冊,並且做出「若再次接近50%時,礦池會再關閉。」的承諾。這便是早期的極客圈,大家都非常尊崇去中心化。
在2017年年中,幣價再度飛速上漲的時候,陳韋智決定再次組隊建礦池,這次他還專門花1萬多聘請了網路工程師,但礦池架起來了,江湖卻已經換了局面。
幾個月前還連線過的小礦池,如今擺在眼前的數字貨幣算力均為「0」。這讓陳韋智意識到個人挖礦的時代已經結束,殘酷的是這也讓他明白曾經留存的「秩序單純」印象,很難在如今的礦池江湖裡實現。
「現在如果超過51%,估計還會繼續忙著增長,不一樣了。」談及同樣問題時,神魚如是說,言語之間,他也很懷念當年的氛圍。
06
礦場
礦場其實是將礦池物化之後的存在,礦池也是依靠礦場的算力傳輸才得以執行。目前,大型礦池均有自己的礦場作支撐,因此,二者的發展時間節點基本重合。
2011年末,FPGA礦機的盛行,讓挖礦效率大幅提升,也是在那時,出現了全球第一個礦場Eligius。不過,這時的礦場尚處於萌芽期,挖礦也主要依賴個人礦工進行。
直至2012年ASIC礦機的問世,礦場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過這時的礦場門檻寬鬆,大多是幾百、幾千臺礦機的中小型規模,礦場主也都是由世界各地的比特幣愛好者演變而來。
Dave Carlson便是其中一位,在前公司財務遇到困難後,憑著10年軟體專家的經驗,他開始嘗試用普通的顯示卡挖礦。2012年,Dave在自家房子的地下室成立MegaBigPower,後更名為GigaWatt,並且僅用了一年便將公司經營為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企業。
在成功吸引更多投資後,Dave開始生產基於Bitfury晶片的挖礦裝置,並受到比特幣愛好者廣泛歡迎,隨著業務的擴張,GigaWatt已經發展成為北美最大的礦場之一。
「 不僅要有不顧一切擺脫貧窮的渴望,還要有能擁有廉價電力的運氣。 」談及成功因素,Dave這樣說道,目前該礦場所在的華盛頓州擁有全美最廉價的電力。
北美最大礦場之一
憑藉電費低廉的優勢,中國偏遠地區也受到世界各地礦場主的青睞,加之從2014年開始,以位元大陸為首的中國礦機廠商,逐漸壟斷比特幣產業鏈最上游的礦機生產,中國順勢發展成為全球挖礦產業聚集地。
根據劍橋大學Garrick Hileman和Michel Rauchs公佈的一份行業報告顯示,全球58%的比特幣礦廠位於中國,而排名第二的美國僅佔16%。
另外,位元大陸在生產礦機、上線礦池的同時,也開始同步建立礦場,在其他業務的相互配合下,位元大陸礦場得到快速發展, 為了擴大算力,其他礦場紛紛出現與舊工廠合併的現象,這標誌著以中小型規模為主的礦場時代落幕,大型礦場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
截至2018年6月30日,位元大陸已在中國開設11個礦場,其中兩個在國內分列第一、二位,主要位於四川、新疆及內蒙古,共容納約20萬臺礦機。
至於廉價電力為何如此重要,這主要是由礦場的盈利模式決定,除去難以控制的礦機和人力成本外,唯一能做文章的就是節省電力,況且數萬臺礦機24小時不停歇工作,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電費往往佔據大頭,數額更令人瞠目。
據今年年初比特幣能源消耗指數顯示,挖礦的年耗電量估計約為48.37太瓦時,僅次於世界排名第52位、全國耗電量約為49.5太瓦時的新加坡,且還在持續增長。
因此, 礦場落地的選擇慢慢發展得有規律可循,即逐電而居 ,這點礦場從業者體會更為深刻。今年初,一名礦場工作者通過雲鋒金融分享了自己作為新人蔘與礦場搬遷的經歷。
「鄂爾多斯的礦場工作半年後,就在慶幸冬去春來,再也不用在北方寒夜裡瑟瑟發抖時,組長卻通知我們,礦場要搬家了。身邊的老礦工非常淡定,我們新人一頭霧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隨後,他才知道,像候鳥般遷徙是礦場的慣例,冬天在新疆、內蒙古一帶,夏天就去四川。
這主要是因為新疆、內蒙古煤電資源豐富,且地處風口可以享用廉價火力、風力發電的同時,還能達到自然降溫的效果,維持礦機正常運作。而四川尤其是阿壩地區,配合天然的地勢,洶湧的江水能為水電站帶來源源不斷的電力,豐水季節,水電站附近的電費邊際成本近乎為零,因此即使要承擔幾萬臺機器的搬家成本,礦工們要忍受南方夏季塑料大棚內的滾滾熱浪,一切也還是值得的。
但是到了秋冬枯水期,電價會較之前上浮好幾倍,對比下來兩個季節水電站的產電量可以差5到10倍,這也是為何一到夏末初秋,礦場們又會不顧嚴寒奔赴新疆或內蒙。
坐落於四川某電站旁邊的礦場
長此以往,自然環境的加持搭配挖礦本身的掘金主義,倒為礦場添加了一份魔幻色彩。不過這份魔幻也未能抵住政策的影響。
2017年11月,央行聯合多部委決定引導中國境記憶體在的虛擬貨幣礦場「有序退出」的通知傳遍幣圈,雖然事後又傳政府目前並沒有禁止挖礦的計劃,但礦場退出中國的浪潮開始了,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礦場紛紛行動。
今年初,經營中國前兩大比特幣礦場的位元大陸吳忌寒接受採訪時稱,公司正在新加坡建立地區總部,並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展挖礦業務。
另據各自創始人介紹,第三大礦場萊位元(BTC.Top)正在加拿大開設分部,排名第四的微位元(ViaBTC)在冰島和美國設立了業務。
可以想象,經過國內政策動盪後, 未來礦場的選擇,在平衡廉價電力和氣候環境的前提下,政策的保障性也會被重點考慮 。
悉數十年風雨路,在包括電力、氣候、政策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礦業每一環節的開啟和抵達都顯得格外艱辛,好比哥倫布時期的大航海時代,參與者野心勃勃地啟程,置身茫然大海時,卻會停滯徘徊:是應該繼續找尋彼岸理想中的大陸,還是該安全返回初始港口?
對於這個問題,吳忌寒曾做此回答:「面對新大陸,像社群裡面敢於嘗試用比特幣環遊世界的先行者,他們是要在新大陸定居的人;絕大多數高拋低吸、希望藉此改善生活的投資者,應該是會返回出發港口的人;而我自己,則是對航行本身有興趣,在哪裡定居,將來再說。」
文章宣告:本文為火星財經專欄作者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