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計算"軍備競賽"開啟,運營商、裝置商、雲巨頭誰會獨佔鰲頭?
科技雲報道原創。
“如果將2017年視作邊緣計算在產業界的繁榮元年,那2018年儼然已成為邊緣計算的“軍備競賽”年,包括運營商、裝置商、雲巨頭在內的眾多廠商紛紛拉開架勢,欲搶奪邊緣計算領域的話語權。”

IDC預測,到2018年,50%的物聯網網路將面臨網路頻寬的限制,40%的資料需要在網路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和裝置聯網,其中超過50%的資料需要在網路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
在海外,亞馬遜推出AWS Greengrass邊緣計算平臺,微軟釋出Azure IoT Edge服務,思科、英特爾、高通等也紛紛開始探索邊緣計算技術及應用。在國內,運營商、裝置商、CDN服務商和雲服務商也都在大舉佈局邊緣計算,以爭取在邊緣領域的話語權。
海外巨頭從雲端走向邊緣 欲成為邊緣計算主導者
今天,邊緣計算市場仍然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裝置連網,它似乎備受關注。主宰雲端計算市場的那些公司(亞馬遜、谷歌和微軟)正在成為邊緣計算領域的領先者。
去年,亞馬遜攜AWS Greengrass進軍邊緣計算領域,走在了行業的前面。該服務將AWS擴充套件到裝置上,這樣它們就可以“在本地處理它們所生成的資料,同時仍然可以使用雲來進行管理、資料分析和持久的儲存”。

微軟在這一領域也有一些大動作。該公司計劃在未來4年在物聯網領域投入50億美元,其中包括邊緣計算專案。微軟釋出了它的Azure IoT Edge解決方案,該方案“將雲分析擴充套件到邊緣裝置”,支援離線使用。該公司還希望聚焦於邊緣的人工智慧應用。

谷歌也不甘示弱。它在本月早些時候宣佈了兩款新產品,意在幫助改善邊緣聯網裝置的開發。它們分別是硬體晶片Edge TPU和軟體堆疊Cloud IoT Edge。谷歌表示,“Cloud IoT Edge將谷歌雲強大的資料處理和機器學習功能擴充套件到數十億臺邊緣裝置,比如機器人手臂、風力渦輪機和石油鑽塔,這樣它們就能夠對來自其感測器的資料進行實時操作,並在本地進行結果預測。”
然而,有意涉足該領域的並不只是這三大科技巨頭。隨著聯網裝置越來越多地湧現,新興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玩家都正在開發軟體和技術來幫助邊緣計算實現騰飛。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惠普將在邊緣計算領域投資40億美元。
該公司的Edgeline Converged Edge Systems系統的目標客戶是那些希望獲得資料中心級計算能力,且通常在邊遠地區運營的工業合作伙伴。它的系統承諾在不依賴於將資料傳送到雲或資料中心的情況下,為工業運營(比如石油鑽井平臺、工廠或銅礦)提供來自聯網裝置的支援。
裝置商與運營商不甘示弱 全面搶佔邊緣計算市場
為了保持在5G領域的競爭力,運營商紛紛開始搶佔部署移動邊緣計算市場。包括將流行內容作為CDN傳送到移動裝置、為增強和虛擬現實移動應用程式提供雲處理、為交付無人機提供低延遲雲控制等業務,已經成為運營商MEC增值服務的固有組成部分。
今年1月,中國移動浙江分公司宣佈與華為公司合作,率先佈局MEC技術,進一步推動超低時延網路的實現,而這只是中國移動在全國10省20多地市現網開展MEC應用的試點之一。而中國電信也在加緊“跑馬圈地”。
在今年4月2018MEC技術與產業峰會上,整體的IDC/CDN資源佈局與業務規劃、運營商閘道器/裝置、推出基於MEC的業務平臺及解決方案成為中國電信在邊緣計算領域的三大重點規劃。此外,與CDN企業合作,通過MEC邊緣CDN部署,作為現有集中CDN的延展,同時為多網路使用者服務,也已成為中國電信公開進軍邊緣領域的重要內容。

而在國外,AT&T已在多個場合強調邊緣計算對於支援5G應用的重要性。今年2月,AT&T在矽谷的一個邊緣計算實驗平臺上進行了首次測試了AR與VR業務,旨在驗證兩大場景下低延遲資料處理的效果。
德國電信則表示將用邊緣計算來提高自動駕駛汽車的連線性、數字化轉型以及5G的網路效能。今年1月,德國電信建立了一個新的邊緣計算業務MobiledgeX,隨後在美國設立了邊緣計算實驗室。
裝置商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塊大蛋糕,不管是國內的華為還是國外的思科、戴爾以及晶片廠商,都開始了在邊緣領域的積極部署。去年,華為和GE聯合釋出了工業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對此,華為推出了邊緣計算EC-IoT(Edge Computing IoT)方案,GE則推出了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oT)雲平臺Predix,二者欲為實現工業裝置執行狀態的實時監測提供預測性維護的智慧決策。

戴爾和英特爾則均投資了為工商業物聯網應用提供邊緣智慧的Foghorn公司。戴爾還參與了物聯網邊緣平臺IOTech的種子輪融資。上面提到的許多公司,包括思科、戴爾和微軟,也已經聯合起來組成了OpenFog聯盟。該組織的目標是標準化這項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慧晶片製造商英偉達於2017年推出了Jetson TX2,這是一個面向邊緣裝置的人工智慧計算平臺。它的前身是Jetson TX1,它號稱要“重新定義將高階AI從雲端擴充套件到邊緣的可能性”。

在海外,以知名雲業務解決方案商VMware在邊緣領域的探索最具代表性。2018MWC上,VMware宣佈引入了新的分散式計算棧,旨在偏遠工業環境、製造和監控等領域特定邊緣進行應用。
此外,VMware還與製造IP視訊監控產品的Axis合作,開發了一種智慧監視邊緣解決方案,將在戴爾的PowerEdge伺服器和戴爾Dell Edge Gateway上執行,且將包括VMware軟體。
如今,邊緣計算產業已經進入重要機遇期。但由於還缺乏行業應用和重點場景實踐,邊緣產業生態還未成熟,對於產業各方,這無疑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更大的耐心。但是,市場不會過多等待,應用場景的豐富與細分趨勢都註定了邊緣計算將佔據未來網路技術領域一角。如果市場參與者不能在下一輪技術升級路徑中佔據有利位置,無疑會在雲端計算領域丟掉極其重要的份額。
【科技雲報道原創】
微信公眾賬號:科技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