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食第一股”如今淨利潤跌9成,來伊份為何風光不在?
天下網商記者 張文政
近日,來伊份釋出了2018年業績快報。來伊份在2018年取得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38.91億元、1027萬元,跟2017年相比,營收漲了7.01%、淨利潤大跌89.87%。
關於業績大幅下降的原因,來伊份解釋稱:行業競爭環境趨緊,加大投入導致相關費用增加。
從整體市場看,行業仍處在增長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中國休閒食品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3205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849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6%。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此前曾預測,到2020年,中國休閒零食市場規模將接近3萬億元。和來伊份遇到的麻煩相比,良品鋪子、三隻松鼠卻後來居上,過去幾年的營收先後蓋過了它,呈現另一個走勢。
創立於1999年,2016年A股上市的“零食第一股”來伊份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全國線下佈局遇瓶頸
1993年,開手錶維修店的施永雷認識了開餐館的鬱瑞芬,兩人走到一起,在上海做起賣蛋筒冰淇淋的生意,後來增添了炒貨,有不錯的反響。1999年,施永雷決心打造一個零食品牌,最初起名叫“雷芬”,想到“你來一份,我來一份”更朗朗上口,於是更名“來伊份”。
2003年初,來伊份僅有4家門店,零售業因SARS受創,鬱瑞芬卻以低價逆勢抄底旺鋪,加速擴張。兩年時間,來伊份門店迅速擴增到200多家,2008年達到1000家。
同時,來伊份在包裝上標註產地、配料、生產日期等資訊,樹立起衛生、高階、時尚的形象,並通過OEM代工模式快速擴大品類。
施永雷鬱瑞芬夫婦篤信“吃無止境”,門店擴張成為來伊份立足和發展的不二法門。
2006年,鬱瑞芬在街巷發現一批仿製店,她的應對方法,是上調新一季門店新增計劃,她要比對手更快、更多地佔領市場。
2009-2011年間,來伊份營收分別為10.74億元、17.80億元、25.01億元,年增長率分別為65.76%、40.53%;淨利潤為0.75億、1.04億、1.24億,年增長率分別為37.64%、19.47%,一時風光無限,2010年,來伊份融資時,還辦了一場N進6、6進4的海選。
一位投資人事後回憶稱,自己從沒見過這樣的專案:你去拜訪,它不理你;你找關係,他還是不理你;你組團,他理你了,但是它要在組團而來的PE裡面像選超女一樣海選。
2011年,來伊份宣佈“立足於上海,著手於全國,放眼於世界”戰略,進軍全國。
當即有批評聲出現。“上海人吃零食比較多,我不覺得北京吃零食的人多,”凱雷投資前副總裁謝穎海說,“來伊份在上海有很好的渠道,不如提高現有渠道的盈利能力,這或許比去北京或東北開個不盈利的店好。”
從來伊份2012年的招股書看,它的跨區域發展的確不樂觀。
2011年底,來伊份在全國10個省市的門店有2556家,其中江浙滬1947家,其他7個省市609家。同年,江浙滬門店營收佔來伊份總營收93.08%。除江蘇和上海外,其他地區均虧損,北京虧損達到1515.26萬元。
2013-2015年,來伊份營收驅動由“門店擴張”轉變為“單店收入提升”。一方面,對門店進行裝修、升級貨櫃量,同時順應正餐零食化、飲食健康化等趨勢,調整產品結構,如提高糕點類佔比、新增果蔬凍幹類產品;另一方面,推行店長制,運營上放權,店長對單店盈利負責。來伊份還對線下佈局設立了優先順序:深耕江浙滬,重點發展北京、安徽。2013-2015年,來伊份門店數分別減少9.3%、8%、1.3%,單店收入分別增長8.5%、9.9%、6.2%。
2012年,來伊份陷食品安全門,IPO被否,幾經波折,2016年下半年登陸上交所。從2017年至今,來伊份在推進一項“萬家燈火”計劃,要在5年內通過加盟的形式將門店增加至1萬家,相比過去直營為主的擴張,毛利率和費用支出將同時下降,速度會加快。
另外,來伊份還與商超、便利店、機場、高鐵站等合作設立專架。
上市以後,來伊份營收平穩增長,2017年營收增速明顯提升至12.35%,不過2018年回落;淨利潤則持續下滑,2016-2018年,來伊份的淨利潤分別是1.34億元、1.01億元、1027萬元。
此外,來伊份今年2月透露目前擁有2700家門店,這並未達到2018年初提出的全年3300家的目標。
施永雷和鬱瑞芬
線上還是線下?來伊份新零售
來伊份上市前主攻線下,後大力發展線上,但由於發力晚,追趕對手的壓力不小。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2018年線上銷售額的市場佔比分別為11%、7%、5%,分列前三,來伊份卻不足1%。
早年線下佈局不均,來伊份沒能在全國形成規模優勢,零食電商迅速增長,遲到的來伊份一時乏術。致命的是,來伊份的大本營江浙滬是包郵區,使用者逐漸養成網購的習慣,它面對的是競爭對手的釜底抽薪。
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來伊份戰略思路不清,線上線下左右搖擺,“(它的)電商業務起步較晚難以追趕網際網路零食品牌,又反過來做線下,而線下又難以與洽洽等傳統渠道老大相比。”
根據來伊份2018年上半年報中的表述,其線上佈局首先是自家的App,其次才是第三方電商平臺。這一思路備受質疑,《財看見》稱,“來伊份聲稱公司App裝機量近600萬,線上線下全渠道的格局已經形成, 但細細想來,App的裝機量等同於使用App的購買人數嗎?”
《財看見》認為,來伊份跳過天貓等主流電商平臺,著力開發App的投入產出比存疑。
去年,來伊份邀請流量明星胡一天為品牌代言,還把品牌形象“伊仔”拍成了動畫片,一些門店增加了“伊仔”主題的周邊產品,以及咖啡機、自動販賣機和迎賓機器人。
記者在杭州的一家來伊份分店看到,20平米的店鋪,暖色為主,緊湊的貨架色彩繽紛,落地窗邊設定了桌椅,添加了飲品櫃,還售賣玩偶、杯子等周邊產品,這些都讓來伊份感覺上很年輕。
但這些只是淺嘗輒止。商業的本質是瞭解使用者所需,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在資料時代,消費者及消費行為的資料化是前提,然後才是資料分析、產品創新。
記者調查發現,來伊份App賬戶的註冊僅需驗證手機號,作為互動入口,與天貓相比,它可獲取的使用者資料單一且不夠龐大。良品鋪子則在2015年就和IBM開展大資料合作,2017年在阿里的幫助下,完成門店數字化及線上線下一體化改造。可見,雙方的競爭早已不在同一維度。
直到去年的雙11,來伊份才提出,要藉助天貓的資料銀行,以獲取更加精準的使用者畫像,以及對消費者行為作出預測的能力。
對它來說,擁抱新零售是必由之徑,而這遠比門店擴張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