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工業機器人的全鏈服務邏輯
2018年10月19日,由億歐公司主辦,思貝克聯合主辦的“BATi智慧製造•智慧產品論壇”在深圳萬科前海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
論壇上午的嘉賓分享環節中,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發表了主題為“工業機器人的全鏈服務邏輯”的演講,與眾嘉賓分享了拓斯達進行工業機器人全鏈服務的經驗。以下為億歐總結的吳豐禮的精彩觀點:
1、未來的世界一定是智慧製造、軟硬結合加服務的模式。
2、當前製造業自動化需求的關鍵詞,分別為:跨界競爭、價格戰、成本提升、招工難、核心技術缺乏以及工業化程度不平均等六大點。
3、現在所有的製造業都面臨著“三轉”,分別是轉型、轉移和不斷地轉。這“三轉”也是當下企業應對之道。
4、整個智慧製造是由淺入深的過程。剛開始是做簡單的人工替代,但事實上越簡單的東西它可複製性越強,所以真正能夠產生作用的反而是看似簡單、技術含量不高,但事實上它的作用也是最明顯。
5、智慧製造中領域中,3C、汽車、光電、新能源和醫療這五個行業需求量是比較大的,同時這幾個行業已經往前走了一步。
以下為億歐整理的吳豐禮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企業家朋友,大家好!我是拓斯達的吳豐禮。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對智慧製造的理解,我演講的題目是《工業機器人的全鏈服務邏輯》。
說到工業機器人,今天我們還會談到工業網際網路。我認為,未來的世界一定是智慧製造、軟硬結合加服務的模式。談到智慧製造,其實所有的機會是來自於一些行業的痛點。大家都講危在行業,但是機在企業,危當中一定誕生著機會。
關於目前智慧製造的問題,有些關鍵詞我們得先來回顧一下。
第一個關鍵詞是跨界競爭。前段時間我跟很多企業家交流過,尤其是在製造業這個領域。現在非常明顯,在製造業這個領域,曾經做汽車的,現在開始進入到家電領域了;做家電的,又進入到其他領域了。這其實意味著,跨界的競爭無處不在,所以緊接著下來就是價格戰。因為每一個行業對於成本的管控是不一樣的,一旦跨界了,對價格上的戰爭就開始了。
跟著就是整個行業的成本,從原材料、到人工、到管理層都在上升。同時,我們也看到當下的招工難,尤其是核心技術取法,包括產業工人的素質,還有工業化程度的不平衡,這些都是製造業的現狀。
當然這些現狀其實也給我們帶來了機會,所以我們所有的探討都是基於現狀,在一些痛點的基礎上尋找這個行業的機會。
如何進行工業機器人的全鏈服務
第一,行業細分,用最成熟的解決方案讓客戶實現最價效比的投資。因為每一個行業,它的工藝、場景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把行業進行了細分。待會我會簡單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們對於行業是怎麼理解。
第二,依託有競爭優勢的核心硬體服務於系統整合商共同完成解決方案。因為每一個行業應用場景不一樣,所以我們是在各個行業、各個工藝領域去集合了各個不同的合作伙伴。這裡面主要是應用層的,就是整合商這一層。
第三,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整合可以整合的所有資源滿足客戶需求。剛才高總已經講到了,現在是互聯互通的世界,所以我們會整合各方面資源圍繞客戶需求展開解決方案的探討。
拓斯達主營業務是智慧服務產品,它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慧製造,它主要基於Eather CAT、匯流排控制器。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系統是開放的。當客戶距離我們1千公里、2千公里時,我們在後臺可以實現無線傳輸。同時,機器視覺系統,機器人和視覺是可以相嵌在一起的,所以不需要在機器人外面再加一個控制器,直接在機器人本體上就實現了。
第二,以系統控制為核心的工業網際網路。因為所有的機器人控制器是基於自己的控制系統,所以在資料採集方面天然就有優勢。因此在客戶那裡,不管是做什麼動作,或者是實現什麼樣的工藝,我們都可以在前臺直接採集資料,為客戶提供無線的傳輸。基於大資料,我們實現了雲端模擬,最終資料會通過製造上雲的方式,為客戶提供MES,包括生產管理系統。我們這個模式就是“硬體+軟體+服務”的模式。
這就是我們現在為客戶做的,通過本體制造,加上系統整合,同時基於軟體開發,最終形成工業網際網路。我們的整體解決方案,從最基本公司的水、電、氣入手,因為這屬於工業1.0,最簡單的能源管理。
事實上這個看似最簡單,但是卻是為客戶價值輸出最大的一塊。大家都在思考智慧製造減少的是人工,事實上對於一個製造業企業來說,它最大的成本是在水、電、氣這些能源的損耗,這些是看不見的。
過去的製造業中,我們習慣於每天算的都是人力成本和固定開支,事實上,每天消耗的電、水、氣,這些看不見的開支才是最大的損耗。如果通過資料化的管理,通過能源的集約型配置,是可以完全實現成本降低的。所以我們從工業1.0開始,從最基礎的開始做。
所有的製造業都面臨著“三轉”
在此基礎上,我們才開始做智慧裝備的升級。當然也有很多製造業,前兩天在一個機器人行業的交流會上,我開玩笑說,現在所有的製造業都面臨著“三轉”。哪“三轉”呢?包括思貝克、拓斯達,我們都到“三轉”上去投資了。所謂“三轉”:
第一,轉移。作為製造業來講,都希望往產業密集、工業鏈非常好的地方去轉,所以第一個是轉移,從深圳慢慢往東莞轉。出於成本的考慮,所以產業轉移是趨勢。
第二,轉型。轉型也是升級的一部分,從過去的人工作業、到半自動化、到全自動化、再到資訊化、最終再到“資訊+自動化”智慧,這就是從轉移到轉型。
第三,不斷的轉。就是我剛才說的跨界競爭,整個產業不斷的往前推進。
這“三轉”是當下企業應對之道。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給客戶提供的是智慧裝備。這個智慧裝備既有解決方案的應用層,又有以機器人為核心的裝置層。
再接下來是資訊化,因為資訊化能為客戶帶來的是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這一塊我就不細展開,因為今天主是談工業網際網路,接下來會有很多嘉賓帶來主題演講。
說到工業網際網路,第一層是核心零部件。
它相當於做麵包的麵粉,因為它是基礎層。中國目前核心零部件基礎領域就是三個方面,分別是結構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驅動。
目前我們實現了控制器和伺服驅動,這兩個都是基於底層的基礎研發。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硬體+軟體+應用”,最終形成了工業大資料。這就是我們為客戶提供的全產業鏈的服務邏輯。
“鐵三角”模式
目前針對製造業,我們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鐵三角”模式。那麼什麼是“鐵三角”?
第一,最上面的是銷售端。我們把全國分成五大區域,總共有32個辦事處,目的是保證全方位、無死角去服務客戶。因為應用整合方案需要有服務半徑,所以滲透到全國的32個辦事處,就能確保我們在任何地區都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服務。
第二個角是解決方案。對於客戶來說,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機器人本體,而是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我們會對客戶的工藝,就是人、機、料、空間、物流,還有工藝優化進行全方位的診斷,然後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這包含了售前,包括了工藝,包括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3D動畫,這個過程就是解決方案的售前。
第三個角就是交付,因為自動化解決方案當中最難的就是在交付這個層面,尤其像3C,像很多新產業,它的產業迭代特別快。所以從解決方案、到最終交付,他給我們的時間不會很長,很多時候都是在趕著時間。
在此基礎上,我們這個交付是包含了製造業、供應鏈、除錯、維護,還有培訓輸出,這一整套我們把它稱之為交付。因為現在工程師是最難培養,也是最難孵化的。我們可以連方案、產品和工程師一起輸出給客戶,也就是客戶買了機器人,買到自動化了,但沒有人除錯怎麼辦?除了為他培訓人員之外,我們還可以為他輸出工程師,這就是我們提供的附加服務。
對於工藝來說,我們又把它細分五大行業和八大工藝。
目前我們認為在智慧製造領域中,已經有幾個行業可以說是往前走了一步。首先是3C,3C是新產業的代表,因為它迭代特別快;其次是汽車,汽車是傳統產業的代表,但是現在包括新能源汽車出來之後,對原有工藝也有很多顛覆;光電,剛才高總已經提到了漢能,像這些新領域也有很多的機會;接下來是新能源和醫療。我們認為在這五個行業在智慧製造中需求量是比較大的,同時在這個領域經過了一定的摸索,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在這些行業中有通用型的工藝,比較多的是焊接、噴塗、組裝、注塑、檢測、打磨、衝壓、上下料。有的工藝看似比較簡單,但是對於人力的消耗是非常密集的。這些領域當中,要麼就是比較危險,對人體有傷害;要麼就是人力成本,在這個地方是非常集中的。
我記得我們有幾個客戶,光在上下料和打磨這個領域,一個10萬人的企業,一年就可以省5、6千萬。這些看似普通,但也是人力消耗最大的領域。所以整個智慧製造是由淺入深的過程。剛開始是做簡單的人工替代,但事實上越簡單的東西它可複製性越強,所以真正能夠產生作用的反而是看似簡單、技術含量不高,但事實上它的作用也是最明顯。
這是我們的“鐵三角”模式,就是銷售、解決方案和交付。
所以自動化改造,或者說智慧製造的改造,看似簡單,事實上在製造業溝通過程中,是需要一個團隊來協作的。所以我們去客戶那裡一去就是二三十個人,一住就是半個月,這要求我們對工藝非常瞭解,這就是服務的過程。
我們公司2007年才成立的,因為機器人在中國是起步比較晚,也是起點比較低的領域。這十年當中,就有很多人在問拓斯達是怎麼樣通過十年的時間一直在高速上漲?這就提到企業的使命。我們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夠服務於工業製造業,一句話來概括“讓工業製造更美好”,我們所有做的工作,不管是在軟體的開發,還是在硬體的製造,還是在服務體系上的打造,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客戶。
不管從人力的減少,還是智慧製造水平的提升,我們所有的拓斯達人只有一個使命,就是“讓工業製造更美好”。同時,我們也希望和所有的製造業一起共同努力,去實現不管是從硬體,還是軟體,還是服務,共同去實現智慧製造的提升。
謝謝大家!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