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你在說話,手機在聽
隨著記憶體越來越大,我們的手機程式也越來越多。不可置否他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也打發了無聊的時間。與此同時,我們的祕密也可能正在被洩露。
一個例子
有一天,在和朋友的聚會上,木呆呆無意聊起了某個中意的挎包。事後,當木呆呆開啟手機上的一個程式,裡面的竟然出現了挎包的相關廣告。注意!木呆呆非常地確定自己從來沒有在這個程式裡面搜尋甚至提起過這個包包,驀然他感到背後一陣陰涼:程式也能成精了???

但是作為資訊保安行者的一名忠實粉絲,木呆呆選擇相信科學,尋求我們的幫助。其實,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叫Alphonso (暫譯阿風頌,不是阿凡達,也不是阿凡提)的公司說起。
Alphonso和它的軟體
這是美國的一個初創公司,他們開發了一款語音識別軟體用於監聽使用者家中電視內容。這款軟體可以通過從電視傳出的音訊分析出使用者的電視習慣,看過的電影甚至去過的地方。根據官網的描述,此軟體的目的在於將收集到的使用者資訊提供給廣告商,使其有的放矢,提高廣告投放的精準度。
早在2017年底,美國紐約時報曾披露過在谷歌商城(Google Play)上大約有250個手機程式搭載這款軟體(如果對原文有興趣,請在文末檢視傳送連結),實際上阿風頌承認大約有1000款手機程式使用了他們的語音識軟體(包括遊戲,通訊軟體和交友軟體)。
儘管阿風頌表示,他們只對電視發出的聲音進行監控,但是監聽本身還是讓大家惶恐不安。一旦手機的麥克風被開啟,使用者的對話,個人資訊甚至商業機密都有被竊聽的可能性。
麥克風許可權
防止此類監聽最好的辦法就是關閉程式對手機麥克風的訪問許可權。無論是蘋果還是安卓手機,使用者都能關閉單個程式的麥克風許可權。仔細回想以下,是不是大部分程式都要求過開啟麥克風,但是本身使用麥克風的機會特別少?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於定位許可權,使用者無法選擇僅在程式使用期間開啟麥克風許可權。這意味著即使關閉程式,他們也有可能繼續收集使用者資訊。
此外,在程式向用戶尋求麥克風許可權時,其用途和範圍非常模糊。毫無疑問,一個通訊軟體只有訪問麥克風才能實現語音傳輸,視訊傳輸的功能。但是,如果這個軟體在使用者打字的情況下依舊保持麥克風開啟的狀態,算不算侵犯使用者隱私?這個問題我們留給大家思考。

結語
我們的回答解除了木呆呆心中的疑惑,他也表示將檢視每個手機應用並關閉不必要的許可權。如果親愛的小夥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方面的問題,歡迎在微信公眾號留言,我們會及時替你解答。當然啦,要是詢問怎麼做飯,怎麼找男/女朋友,怎麼減肥,我們也會回答,不信你可以試一試。
紐約時報關於阿風頌的原文連結
https://www.nytimes.com/2017/12/28/business/media/alphonso-app-tracking.html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除!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