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15週年:“點贊之交”深刻改變著人類的關係
編者按:在Facebook成立15週年之際,讓我們看看這家社交媒體是如何通過永遠保持和他人的微弱聯絡來改變社會生活的。本文作者 JULIE BECK ,原文標題 Facebook: Where Friendships Go to Never Quite Die 。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裡,喝獨角獸的血可以讓任何人活著,“即使你離死亡只有一英寸遠。”但是生存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可怕——“從鮮血接觸到你的嘴脣的那一刻起,你就被詛咒了”,馬人費倫澤(Firenze)向哈利解釋道。
Facebook就像是獨角獸之血,維繫著數十億微弱關係那懸於一線的生命。近來,這家社交網站一直在試圖把觸手擴充套件到以往不受其控制的方方面面,從約會到商業。但是它的核心功能仍然是它的發家老本行——洞悉你認識的每個人的數字通訊錄,以及那些人曾經在他們的頁面上分享過的一切。當然,有些人實際上是你的朋友,另一些要麼是你在大學裡上過一堂課的同學,要麼是你在聽說過、不曾見過但卻能找到的第四代表親。
這些關係是最受Facebook“獨角獸之血詛咒”影響的。它們蹣跚前行,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它們存在的形式是向多級營銷團隊點贊、發出邀請,用新聞推送的方式釋出你從未見過、也不關心的孩子的照片。Facebook本來就建立在這樣的聯絡之上——用演算法幫你選擇或者架構起某些友誼。
維繫哪怕最弱的關係
Facebook如今已經成立了15年。在總結其15年的存在對人們社交生活的影響時,最突出的一點是——Facebook是友誼真正“永存”(起碼有聯絡)的地方。
Facebook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關係型別,一種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關係——殘存的友誼。它是你進化出來的,但通常會從你的生活中消失的東西,但多虧了Facebook,它現在仍然存在。能接觸到這些你曾經認識的人可能是件愉快的事,也可能是件煩人的事——如果那些美好的記憶被老朋友的新帖子破壞了。或者如果你需要對一大群人進行民意調查以獲取資訊,那公允地說,它還是很有幫助的。但最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新的、不尋常的做法。
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那些擁有較久Facebook賬戶的人,可能會有更多這種殘存的友誼,或者研究人員所謂的“弱關係”。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人“交朋友”,然後就失去了聯絡。但即使是最近才加入Facebook的人也可能會經歷這種現象。例如,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老年學專案的社會學家Rebecca Adams去年才第一次有了一個Facebook個人賬戶。她優化了自己的賬戶,以便能夠找到那些疏遠的關係:“我上Facebook時用的是高中時的照片,”她說,“我已經知道現在哪些人會認出我,但我感興趣的是找到那些在我年輕時認識我的人。”大家還有一種共識就是,與失去聯絡的人保持聯絡,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Facebook的目的。
Facebook時代已經過去15年了,人們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可能擁有成百上千的Facebook好友,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朋友。研究發現,人類大腦所能控制的社會聯絡數量似乎是有限的。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Robin Dunbar是這一理論最著名的支持者,他估計的150人這個數目經常被認為是一個人可以聯絡到的普通朋友的(大約)數量。不同的數目代表不同的親密程度。這項研究從150個普通朋友擴充套件開來,表明大腦可以處理500個熟人,而1500個人是絕對的極限——“也就是我們可以叫得出名字的臉的數量,”Dunbar寫道。
蓄水池
皮尤(Pew)研究中心2014年(可獲得的最新)的資料顯示,每一位Facebook使用者平均有338個好友,其中一半的使用者有超過200個好友。(年輕人往往比老年人擁有更多的好友。)在瀏覽網站時,碰到一個有著著2000個好友的人也很常見。至少,很多人的Facebook網路延伸到了Dunbar的熟人圈。
多年來,一些觀察人士一直擔心,Facebook上的大型社交網路會導致人們把有限的認知資源分散得過於分散,把自己的喜好和精力撒在太多膚淺的人身上。不過,目前還不清楚人們是否真的以這種方式使用Facebook,部分原因是因為Facebook的性質——一個很少共享此類資料的黑匣子(該公司拒絕為本文撰寫提供任何資料)。但很有可能,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來自最弱關係的更新呼喚,而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數人身上。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人機互動學教授Robert Kraut表示,儘管“你發現了一些本來不可能與之保持聯絡的人,但我認為,人們仍在不成比例地與關係密切的人交流。”
但是使用者仍然對他們沒有交流的Facebook好友有“環境知覺”。正如一項研究所定義的那樣,這是“在瀏覽社交媒體時,由於頻繁接收到狀態更新和各種數字足跡等零碎的個人資訊,而產生的社交他人意識”。基本上,只要你們倆都在Facebook上,你可能就知道你高中時的老朋友現在是否懷孕了,不管你是否和某個特定的人說過話,甚至積極地檢視過她的情況。雖然你們不再通過這些脆弱的紐帶分享生活經驗或創造回憶,但當你們過著各自的生活時,你們永遠在彼此的周圍。
Kraut與Facebook的一名研究人員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他發現,僅僅被動地閱讀別人的帖子,就會讓人感覺和那個人更親近。但是他們發現,當Facebook是唯一的交流方式時,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更大。很明顯,比起完全聽不到他們的訊息來,哪怕閱讀熟人的Facebook帖子也會讓你感覺更親近他們。
“我認為這就像是一個蓄水池,” Kraut在談到Facebook維繫的薄弱關係網路時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即使你們曾經親密過,也無法重新獲得親密感。但它們在需要的時候是用得著的。”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從事社會媒體和線上交流的人士Nicole Ellison在研究中發現,當人們在自己的Facebook上尋求幫助時,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會獲得幫助——不管他們是否正在尋找哪些資訊,或者在感情受挫時尋求慰藉,甚至可以貸到款,或者借本書或者順路開車捎去機場。
她說,“很有可能,我的親密朋友並不能給我提供我需要的資訊,因此我確實需要這些更弱的聯絡。”研究還表明,人們之間的弱關係往往不如親密朋友之間的相似,這意味著這些關係往往是人們接觸新觀點的方式。這可能表現在一個高中同學不停地發表你不同意的政治言論的現象中,也可能導致一個偶然的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恰好有你需要的資訊。
因此,擁有許多Facebook好友就像是擁有一部古老的百科全書(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大多數時候,它只是在架子上積滿灰塵,佔據空間,但不管怎樣,你還是要保留它,因為有一天你可能會需要它。當然,如果有些人覺得他們的關係很煩人,他們確實會解除好友關係。但是Facebook降低了把這些人留在你生活邊緣的成本,所以你可能會覺得你最好把他們留在身邊。
溝通方式的背後
研究人員傾向於認為友誼是一種靈活的關係——朋友可以在你的生活中來來去去,而不像戀愛和家庭關係那樣固定或者起伏,你六個月前的五個最親密的朋友可能和今天就有所不同。因此,一些Facebook上的“弱關係”可能只是處於休眠狀態,如果你去拜訪某個人的城市並且見上一面,它們很容易被重新啟用。
儘管如此,許多這樣的友誼已經枯萎到只存在於Facebook上的地步,如果沒有了Facebook,它們將無法生存。“友誼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的,Facebook是它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The End of Absence: Reclaiming What We’ve Lost in a World of Constant Connection》一書的作者Michael Harris說,“它就像是一個培養皿,在這個培養皿中,任何有可能生長的東西都會生長,就社會聯絡而言。如果你讓這些友誼離線,它們就會枯萎死亡。”如果Facebook的獨角獸血液是一段關係的唯一養料,那麼它的生命確實有夠脆弱的。
人們的親密友誼往往存在於平臺之間。正如我之前所報道的,“對媒體多重複雜性理論的研究表明,朋友們交流的平臺越多——發簡訊和電子郵件,在Facebook上互相傳送有趣的快照和連結,以及見面——他們的友誼就越牢固。”2012年,一項有趣的研究調查了大學生們對Facebook上的交友“規則”的看法,他們提出的一些規則與不把交友侷限於Facebook有關。例如,不要在Facebook上加某人為好友,除非你先線下見過他;我應該在Facebook之外和他交流;我應該用Facebook以外的方式祝他生日快樂,之類的。
不過,如果一個人想要把一段只在Facebook上存在了幾年的友誼從Facebook轉移到(比如說)發簡訊上去,怎麼說呢,給人的感覺會……很奇怪,甚至可能令人毛骨悚然。
“這種溝通方式的切換總是帶有某種象徵意義,” Ellison表示,“尤其是當你從一個不那麼親密的溝通方式切換到一個更親密的溝通方式時。”當然,對於我們當中最好的人來說,數字交流中那些複雜而又不言自明的禮儀規則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考慮到它們往往存在著巨大的代際差異的情況下。如果過濾掉“錯誤”的媒介,單純而認真的交流很容易變得不舒服。然而,如果是來自親密的朋友,這樣的轉換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
為什麼我最好的朋友Susan在推特上把她的生日派對發給我,而不只是發一封邀請函呢?哦,你知道的,Susan本來就是個很隨意的人,哈哈哈,我太愛她了!
但是如果幼兒園時期的朋友Kenny——現在躺在你Facebook的列表中,突然跟你用推特交流,這可能會讓你感到震驚。
Adams表示:“當你和某人的關係很親密時,沒有什麼比一段隨意的關係更重要了。”畢竟在朋友之間,哪存在什麼違反社交媒體規範。但是如果你們只是Facebook上的朋友,那可能就另當別論了。Adams認為,Facebook對人們與最親密朋友的關係可能沒有太大影響,因為他們傾向於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交流。她表示:“我認為,這對外圍朋友的影響更大。”
這是喝Facebook的獨角獸血要付出的代價。它將賦予你迄今為止由人類難以行使的權力——一個你所見過的所有人組成的圈子,你只需輕輕一按按鈕,他們就能被召集起來,就大大小小的重要問題提出建議。但作為回報,你必須在每次登入時,看著這些關係的空洞外殼躺在列表裡。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