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伸手AI養豬,被什麼引誘了?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曾說:“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的生產效率在全球來看一直不高。我們希望能將人工智慧的技術全面推進到農業領域,解放農業生產者,幫助他們提高收入、降低勞動強度,最終實現科技扶貧。”
科技走進農業,阿里確實開始落地了,2018年2月6日,阿里雲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達成合作,對人工智慧系統“ET大腦”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與研發,進一步用AI科技將強對傳統養豬業的賦能。
然而在科技農業這條大道上,除了阿里,入局AI養殖的選手還有網易、京東、騰訊們,這個“網際網路動物園”熱鬧了起來。 不過熱鬧之餘,巨頭們之間的較量亦不可忽視,這場以AI養殖帶起的市場爭奪節奏,預示著網際網路巨頭們新一輪的爭霸賽開始了。
AI對養殖業的賦能:降本增效
不難看出,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較量從電商拉鋸到人工智慧,並且在AI養殖業均有佈局,AI養殖產業成新突破口的可能性顯然加大。況且,從大體上看,農業對AI有著強烈的需求,特別是養豬業。
傳統的養豬過程中,一隻豬從它出生到擺上餐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其中包括了對豬本身的飼養、健康檢查、接生豬崽等等,另外對豬的飼養環境還需要進行定期的清洗和檢查加固,避免因衛生帶來的生病、感染等問題,保障豬能在一個相對乾淨的、安全的環境裡成長。
然而隨著國民對豬肉需求的增大,以及對豬肉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傳統養豬業需要科技的賦能,以此來高效率地生產高質量的豬肉。而人工智慧恰好能解決傳統養殖業不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豬臉識別”,這項技能可以很好地檢測到具體豬隻,被檢測的豬隻它的健康情況通過觀察資料能清楚瞭解,對比起人工的挨個辨認與記錄,AI技術的效率要快得多。而這中間節省下來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可以放到擴大AI養豬場的規模上,創造更高的商業利潤。
也就是說,隨著科技的不斷升級與迭代,對於傳統農業來講,通過AI技術賦能體現的效果會更加明顯,這對以阿里京東網易們為代表的輸出技術的平臺級網際網路企業來講,也是不可錯過的機會。
而且,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AI養殖完全代替人工養殖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網際網路巨頭堆起AI養殖風口
實際上早在2009年,丁磊就宣佈了網易養豬計劃,緊接著旗下的網易味央農業品牌開始落地,“丁家豬”嗷嗷待哺。公開資料顯示,網易味央採用的是全球第四代養殖模式,智慧攝像頭全程監控,豬的身體狀況、進食量、甚至是排洩物等都可以通過感測器遠端監控。
只是,新事物的誕生往往是認可與質疑相摻,不少人認為丁磊的養豬計劃是不務正業,其中不乏有這樣的質疑:“作為一家中國名列前茅的網際網路公司,突然涉足養豬業,會不會只是噱頭?”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2017年前後開始有了解答。因為近幾年,幾大網際網路巨頭對農業領域很感興趣,比如騰訊落地了AI生態鵝;京東繼2017年5月推出了“跑步雞”後,2018年11月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又重磅宣佈正式進軍養豬業;阿里開始實行ET大腦豬計劃;滴滴也宣佈推出滴滴養豬。巨頭們的“奇思妙想”相繼落地,讓人應接不暇。
只不過,這其中的火藥味也是極濃的,因為巨頭的加入意味著網易“丁家豬”一枝獨秀的光芒正在被分解,蛋糕也將越分越小。就阿里而言,基於電商和網際網路金融的成熟,多年的發展讓阿里沉澱了大量的深度資料,這就成了阿里進軍AI養豬的重要資產。而對於京東來說,前有“跑步雞”的成功經驗,給京東接下來的“豬臉識別”提供了有效的總結與借鑑。
各家憑藉各自的兵書實打實戰,也就是說,巨頭們對科技養殖的投入並不是單純的實驗,更多的是有備而來,或者說是各自謀劃的競爭策略。 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在巨頭們競爭的催化下,AI養殖產業將得到進一步的突破。
所以說,網際網路各大巨頭的加入不是貿然也不是偶然,而是在跟著時代走。而帶領傳統生產業走向科技前沿的,必然是網際網路企業,這點毋庸置疑。那麼,網際網路巨頭們摩拳擦掌在AI養殖領域佈局,他們在爭搶的究竟是何物?
巨頭伸手AI養豬,被什麼引誘了?
以養豬業為例,為了減少中間供應商製造的成本,網易、京東、阿里們都是選擇從原材料入手。於是對於豬肉市場而言,欄中豬便成了最搶手的上游資源。
況且目前AI養殖市場空前便利,網際網路巨頭們必然看到了養殖科技化的趨勢和市場空前的機會,於是統統在AI技術上對傳統養豬業做加持。巨頭們的算盤已經非常明顯,就是想掌控上游資源。
當然,最大的誘惑力還是來自於豬肉產業的市場需求,規模之大超乎想象。據悉中國農業市場已經達到了10萬億以上的規模,且中國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
在如此大的市場規模面前,通過技術賦能即可獲得進入科技農業領域的門票,還能通過雲服務高效地對各個細分領域進行佈局。撬動這個領域的商業價值,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無疑是難得的機會。
對比來看,AI養豬除了能拓寬阿里經營範圍,變現方式也更加直接。就是通過掌握上游資源,養殖的豬出欄後,在天貓、淘寶這類成熟的電商基礎上,結合阿里系的大潤發、新華都、三江購物等線下商超集中鋪貨,上游的資源得到充分變現。
而網易旨在打造健康、舒適的豬生活氛圍,據瞭解網易的養豬場能精準控制溫度和溼度,讓豬在舒適的環境裡成長,這樣一來健康的豬生成的豬肉口感也是極佳。當然“丁家豬”的價格對比市面一般的豬肉還是相對高些。不過話說回來,國民對綠色食品的重視還是讓不少消費者決定嚐嚐網易這隻聽音樂長大的豬。
再看京東家的豬,為了把豬養好,京東發明了飼餵機器人對豬進行“豬臉識別”,其作用在於控制豬的體型,如果豬還沒吃夠當天規定的食量,機器人會繼續為其提供食物,若已經到達一天的食量,機器人將拒絕供食。這樣的做法減少了飼料的浪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簡單來說,各位玩家在AI養豬的道路上使勁了渾身解數,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為了達到營銷目的,轉化更高的商業價值。
不過以目前的態勢來看,AI養殖尚處產業的初級階段,技術還未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且投資技術背後的高成本也是不在話下。
AI養殖高成本在前,巨頭們面臨一場持久戰
網際網路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
以“豬臉識別”這一項來說,雖然識別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檢測到豬的進食、體溫溼度等情況,但問題是,豬崽到成熟豬的樣貌變化太快,難免會出現識別失效的例子。這一BUG的存在,要修復就需要提煉更高的技術,那麼相應地就需要引進更高階的技術人才,核算下來成本還會往上提。
另外,在AI養殖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在引進高階技術人才需要承擔高成本,在飼養場地、飼料餵養等方面都會區別於為普通豬提供的條件。況且為了後期能創造更高的利潤,網易、阿里們在養豬的規模上一般採取大規模飼養的方式,這也就意味著,前期將是一筆相當高的投資。
況且,高科技裝置的維修與升級也是一筆大費用。目前,網易、京東、阿里們已經在AI養豬領域投入了數億元,雖然具體環節的投資數目前尚未公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他們在AI養豬領域還將投放更多的資金。因此,這是一場切切實實的高投入持久戰。
最後,據相關新聞報道,目前德國很多屠宰場多是全自動屠宰,回頭看我國的情況,要達到完全自動可能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再者,伴隨產業升級所帶來的成本增加,相對應的如何給農業機構和農民提供融資渠道,也是網際網路企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總的來說,網際網路企業進入農業產業的成果再次證明了產業網際網路的價值,對於網際網路企業和傳統農業企業來講,都是彼此成就的機會,但這一過程中,先邁出那一步的一定是網際網路企業。
不管如何,AI技術在養殖業上還需要加快提煉的速度,但高成本的代價也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如何權衡,還看巨頭們接下來的佈局策略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十年,AI養殖這一場科技的角逐或許會在巨頭們的競爭中得到有益的發展。 最後誰將勝出,決定權或許還在於提煉和落地AI技術的成熟程度,誰優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