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品牌捲土重來 手機廠商中場戰事殘酷開局

新年新氣象。
剛開工一週,手機圈多位玩家就都按捺不住自己躁動的小心臟,試圖搞出個大新聞。
文:木木(業界風雲匯)

vivo推出子品牌iQOO,其官博於2月12日首度發聲,向世界say hello,vivo官博還在下方發出抽獎評論。造勢腳步並沒就此停住,@iQOO手機 先是通過幾句饒舌簡單做了自我介紹,隨後宣稱產品“生而強悍”,再後又發起新一輪抽獎活動。
目前,僅發出6條微博的 @iQOO手機 粉絲數已突破4.8萬,可見網友對其關注之高。

同樣因子品牌為人熱議的手機廠商還有聯想。@iQOO手機 發出首條微博之後,一名為“Lemeng手機”的微博賬號便發文,“今晚會議關乎重啟樂檬品牌,待我滿血復活時,我們戰場上見”,來勢洶洶地給榮耀、紅米和iQOO下了戰書。
此Lemeng是否為聯想旗下吃灰已久的樂檬?@Lemeng手機 通過各種手段瘋狂暗示“正是在下”。然而,觀察家網從聯想方面人士獲悉,該微博賬號並非官方所有。但又給出轉折,2019年“聯想不排除根據市場變化和使用者需求啟用新產品系列的可能性”。
好一場開年大戲。在圍觀拍手的同時我們更應意識到: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手機江湖子品牌之間的鬥爭正翻開新的篇章。
實際上,早在2013年前後,主流手機廠商就扎堆推出了一批網際網路手機品牌,可以將之稱為子品牌的萌芽階段。為人熟知的榮耀、一加、努比亞等,都誕生於那個年代。轉眼多年過去,為何子品牌會再次掀起一次高潮,甚至有望迎來爆發?
一切皆因時機已到。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問題是,子品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能夠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是什麼?兩個字—— 補足 。
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品,面向的是普羅大眾。這要求手機廠商要全面照顧到每一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尤其是手機市場發展到今天,簡單的高中低三條產品線,早已不夠用。多重維度的參考標準劃分出的多重細分市場,手機廠商需要與時俱進地做出改變。
比如,以渠道為劃分標準,前面說到的網際網路品牌,就是手機廠商意識到線上市場的重要性之後,通過子品牌對線上佈局進行補足。再如,以消費者年齡為劃分標準,榮耀一直在貫徹年輕化戰略,魅藍明確了“青年良品”的定位。另外,消費者的特定興趣愛好也能支撐起一個獨立的品牌,依附於小米的黑鯊遊戲手機,被小米收入麾下的美圖手機都是典例。

放眼國際市場,手機廠商在排兵佈陣時,子品牌同樣是一枚十分重要的棋子。2018年,國內多家手機廠商不約而同將出海的目的地定在印度。5月1日,OPPO專門面向印度市場推出realme品牌。市場資料顯示,2018年6月印度智慧手機品牌線上銷量,小米蟬聯第一,realme強勢衝至第二。兩個月後,小米在印度市場正式啟用子品牌POCO,開啟一段新徵程。
由此可以看出, 經過近些年多家廠商的探索,雙品牌、多品牌戰略在手機市場已經相當成熟。 並且,各項資料反饋也已經證明, 子品牌成功通過實戰檢驗。
以紅米和榮耀為例。小米培育紅米已經五年,一個月前紅米召開了品牌獨立釋出會,正式宣佈脫離小米獨立運營。雷軍透露,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紅米品牌手機在全球已經累計售出2.78億臺,並稱其為“國民手機”。
業內KOL萬能的大熊在解讀紅米品牌獨立之時,表示“小米公司應該改名為紅米公司”,因為“整個公司手機出貨量80%都是紅米貢獻的”。從小米不同價格區間機型具體銷售情況也能夠得出這一結論,中低端手機是其銷售主力,曾經的子品牌如今已經成長為頂樑柱。

榮耀的發展速度比紅米更快,據賽諾統計,2018年全年國內手機線上市場,榮耀以2372萬部排在第一,超過小米與紅米之和,整體銷量對比也是如此。榮耀為5427萬部,小米為4796萬部。與華為相比,榮耀也並不遜色多少,僅相差157萬部。
其次,從手機市場發展大勢來看, 手機廠商利用子品牌尋求市場增量亟待提上日程。
手機市場飽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IDC釋出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為14.049億臺,同比下降4.1%。國內市場,據中國信通院統計,2018年全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下降15.6%至4.14億部。2019年1月份下滑頹勢依然沒有止住,總體出貨量3404.8萬部,同比下降12.8%,環比下降4.6%。
疲軟的市場對所有手機廠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即便是國際巨頭蘋果也難逃魔咒。IDC在上週一發布報告稱,2018年第四季度,iPhone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大幅下降近20%。
如何自保自救?有的廠商選擇加大研發投入,用技術上的突破推動產品更新,從而刺激消費者,於是在過去一年,水滴屏、劉海屏、滑蓋屏、雙屏等各種各樣的全面屏形態百花齊放。有的廠商則是選擇走營銷道路,通過碰瓷等為產品爭取更多的曝光。
考慮到使用者的神經在此前多年的風雨洗禮之下已經日漸麻木,以上策略或許都不如推出子品牌來的見效。與單純的屏佔比提升、處理器迭代相比, 全新品牌更能驅使消費者為自己的嚐鮮慾望買單。
但是,推出子品牌並不意味著手機廠商就此抓住救命稻草。如果僅是新瓶裝舊酒,產品未有任何實質突破,那也很難指望借子品牌脫離窘境。
比如被網友評論為“瞎折騰”的聯想,樂Phone、樂檬、VIBE、ZUK,旗下子品牌雖能以數量取勝,但都因缺乏競爭力而相繼死去。如今移動業務只剩下Lenovo和收購來的Motorola苦撐,江湖地位勉強維持在前十之內。

再如已經從中興獨立出去的努比亞,在2015年給自己定下了三步走戰略,立志三年成為“全球知名品牌”。目標是否達成已十分明瞭,國內國際各大銷量排行榜都難覓其身影。2018年9月上市的旗艦機努比亞Z18,截至目前在京東平臺的商品評價僅有1W+。創始人倪飛無奈地將此歸結於“我們是實在人”,“不會包裝自己,不懂耍小聰明”。
技術、營銷和推出子品牌,這些都只是輔助手段,廠商的落腳點最終還應是產品。
只不過,現階段時機成熟,子品牌戰略已成為最優解,意識到此點的手機廠商在2019年必定會做出相關佈局。
危難之際顯身手,上吧,子品牌!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業界風雲匯」,文:木木,轉載請註明來源並保證文章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