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 | 產業網際網路產品總監將成為稀缺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文結構
1.介紹產業網際網路
2.解析S2B2C商業模式
3.產業網際網路產品怎麼做
4.產品人應具備怎樣的新能力
全文共計:4600字
閱讀時間: 10分鐘
正文
隨著19年的開啟,產業網際網路越來越熱,大倫春節前看了些產業網際網路的專案,接觸了一些相關大廠的從業者,在這裡跟大家分先給一些觀點幫助大家快速理解以及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
在未來,產業網際網路需要的是懂產業運作模式並且擁有網際網路產品思維的產品總監/VP,他們成為CEO的左膀右臂為企業在轉型產業網際網路的道路上出謀劃策,而整個網際網路行業裡這樣的人才又有多少。
下面我就產業網際網路來講講我的看法,將全面解刨什麼是產業網際網路,以及如何打造一款產業網際網路產品幫助傳統企業轉型,最後還會講講產品經理如何提升自己。
產業網際網路價值
互聯最大的價值就是連線,通過點與點的連線構建了網路,網路對商業有著重大的意義,所以從連線的角度來看,產業網際網路擁有更大的連線價值,這樣眾多的連線點,會構建一個更大的全新商業網路。
我們還可以從商業的本質“效率”角度來看,產業網際網路將該企業的傳統服務流程轉化為線上流程,通過整合構建網路生態增強企業服務消費者的能力同時增強企業運作效率,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模式看做產業網際網路。
在傳統行業中構建這樣的網路和生態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因為網際網路的賦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網際網路企業會將自己產品能力貫穿整個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賦能傳統行業高效運作,通過互聯和資料,為行業整體的效率做出優化,從而更好的服務使用者,這也就是S2B2C的商業模式,大倫認為這個商業模式就是為產業網際網路而定義的。
其實我們對產業網際網路並不陌生,前幾年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網際網路+就是現在產業網際網路早期的縮影,也被稱為工業網際網路。
產業網際網路的本質就是用更高效的方式提升B端企業服務於消費者能力的躍升。

產業網際網路主要商業模式
在上文中提到了S2B2C的商業模式,在消費網際網路中,最被我們所瞭解的就是B2C企業對消費者的商業模式,我們來看看S2B2C是怎樣的模式。
S(supplier)供應商
這裡的供應商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供應商有所不同,這裡的供應商一定是平臺化的,是開放的,傳統意義上的供應商是以企業為連線點連線整個供應鏈條所有供應商企業,為本企業進行服務,而產業網際網路下的供應商則是平臺化的,通過平臺價值繫結無數供應商為其他企業服務。
從連結點的數量上來看,平臺化的連結能力更加強大,為什麼說這裡的S一定要是平臺化的呢,因為一個普通的企業是沒有足夠的優勢和能力去獲得整個供應鏈的加持,一個B2C的企業最強的環節是面向消費者的服務能力,一個B2C的企業最強的環節是面向消費者的服務能力,往往把服務做強流量做大是他們最擅長的,我經歷過幾個B2C的專案,往往企業後端是一地雞毛,而想要把雞毛捋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以及財力支援的。做為S要解決的就是各類B2C企業的此類後端問題。
B(business)渠道商
渠道商是基於一個平臺來看,我們在這裡可以把他理解成產業鏈中的各類中小企業“小B”,之所以稱之為渠道商是因為這類企業存在的意義本質是服務於消費者的,所以基於S來看,小B就是服務於使用者的渠道。
哎?前面不是說S是面向B端的麼,為什麼這裡又說B端只是S的渠道呢,其本質是因為S要去幫助B端小企業更好的服務C端使用者群體,這時候B端的存在對於S來說可能就是一種資料的獲取渠道了,S服務於小B的同時,也是S獲得使用者資料甚至留存使用者的最好方式,,一旦S同時掌握B端和C端的共同資料,那麼在未來一定可以基於使用者需求來推動B端企業進行定製化服務的能力以及智慧化的能力。
C(customer)
c端是我們最熟悉的,消費網際網路就是圍繞C端使用者展開的
S2B2C的定義
平臺化的企業(S)通過服務中小企業(B)增強其服務於使用者(C)的能力。
之所以說S2B2C是產業網際網路構成的基本商業模式,是因為產業網際網路所提倡的本質也是通過網際網路來賦能產業鏈條,所以兩者本質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增強B端的肌肉,使其更優秀的服務消費者。
那麼基於這樣的大模式下,我們來看看一個產業網際網路企業的產品都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
產業網際網路產品構成三要素
先來問問大家,你們怎麼區分傳統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呢?做一個APP就是網際網路企業嗎?或者是線上下開店就是傳統企業嗎?
思考一下往下看。
一家企業是否算是網際網路企業我們只要看這家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是否已經完成了資料化。
上面提到了一個詞,資料化,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將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化,那麼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將企業的業務流程資料化。
那麼在完成了資料化之後呢,我們就可以基於資料為企業效率進行優化,更多智慧化的需求就產生了,通過各種智慧演算法優化企業內部流程效率,當企業自我效率足夠高,能通過一己之力高效帶動產業上下游時,這家企業就發生了質的改變,向著開放的平臺化去改變發展。
這形成了產業網際網路構成的三要素:

回想一下,我們熟悉的BAT以及後來居上的TMD是不是都經歷了這樣的階段歷程。
下面我們來分別拆開這三個要素一個一個講明白怎麼做
核心業務資料化
要想將公司的業務進行線上化,我們就一定要通過產品化能力將企業每一次業務的互動,轉化為一個獨立的資料單元,注意,這裡不是說做一個後臺系統把員工行為移到線上這麼簡單,核心是業務互動,是企業與外界互動的行為,企業需要與上下游互動,需要與使用者互動,將這些互動行為轉化為線上流程。

舉個例子,我們熟悉的民宿預定平臺愛彼迎,在愛彼迎的生態裡除了大量的民宿房東運營者以外,還養活了一批攝影師,一批軟裝設計師,一批裝修隊,那麼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讓這些角色成為企業線上化的資料維度,一個房東找了哪些房子,攝影師拍了怎樣的照片,使用者喜不喜歡?,以及房間又是如何改造的呢?民宿裡都買了怎樣的設施傢俱?再加上使用者對房間型別的喜好等使用者行為資料,這些才是真正需要資料化的部分。
你的企業中整個業務鏈條是否完成了資料化呢?如果沒有就要抓緊完成這樣的基礎工作了。
需求永遠都滿足不完,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清晰的發展目標,不然總有一天會被瑣碎的點子和一天一個的想法淹沒。

決策智慧化
說完了業務資料化,再來看看智慧化,資料化就是為了這一步在做準備,資料是一切的基礎。
擁有了線上化的流程,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通過資料,通過演算法,通過AI去解決效率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任何商業的本質都是效率,提升效率的方式無非兩大類,一類是在各個環節流轉速度進行提升,比如物流,原本取件發貨送貨需要7天,現在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提升到了3天。
另一類則是徹底的重新改造交易結構,就像新零售,通過幹掉中間商的方式,跨過了中間的渠道,代理,分銷商,等中間環節,通過交易結構的重組,大大提升零售業從工廠到使用者手中的效率。
無論是哪一類,智慧化在這裡面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果沒有智慧化就不會誕生類似滴滴這樣的企業,滴滴在運力上大量運營智慧化手段,讓路上沒有空車,讓打車不在等待,司機的供給如果沒有智慧分單和路線規劃不知道要跑多少空車。這就是智慧化的能力。

另一個優秀的案例是便利蜂,便利蜂是一家O2O新零售企業,他們通過強大的技術能力賦能每一個單店的日常運營,通過大資料智慧化的手段,提升每一個門店的運作效率,做到了每個門店的貨品,優惠政策,以及倉儲週期均是個性化的,每一個獨立門店都是最佳狀態,同時便利蜂還通過移動APP以及周邊的社群配送服務增強門店坪效,已經把眾多的智慧化運用到了整個企業運營中。
如果以上的企業沒有先實現核心業務的線上化就無法發展到今天的智慧化,
那麼在企業完成了智慧化的佈局後,就要開始最後的一個環節,服務能力平臺化。
服務能力平臺化
當企業通過智慧化的方式提升自身運作效率到達某個接近於極限的階段後,企業會將自己的服務能力開放,將原本維度較少的連線點,快速擴大,比如滴滴就是一個連線點較少的企業,只有司機和乘客,而愛彼迎就有更為豐富的連線點,這也是滴滴要面臨的挑戰。
當愛彼迎為民宿運營者輸出SaaS系統時,就是服務能力平臺化的表現,將原本住客與房子之間的兩個點,擴大到了全產業鏈所有角色,愛彼迎因此擴大了自己的網路,形成了自己的網路效應,相比滴滴的規模效應,將更勝一籌,規模效應的使用者逃離成本很低,在當年誰的手機裡沒有那麼三五個打車APP呢。
所以與其說服務能力平臺化是將自己的服務能力輸出給全產業,不如說是為企業通過SaaS服務產業的方式打造自己的網路生態,擁有了成熟的網路生態後,企業將擁有更強的產業效率整體的提升能力,這將與業務線上化配合完成整個產業鏈條線上化,再通過智慧化的方式為整個產業效率提升,從此這家企業的壁壘將牢不可破。
小結
產業網際網路產品的三要素是。
第一,我們要通過產品能力,將原本線下的傳統業務流程搬到線上,目的是形成企業的資料池
第二,基於資料,我們通過演算法與AI等技術大服務優化企業各個環節的運作效率,將企業的效率儘可能達到極限值。
第三,我們自己效率提升還不夠,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強大能力,搭建為整個產業服務的SaaS平臺,企業將自己整合的資源對行業輸出,通過SaaS平臺服務於產業中的小B,這會將企業的連結點進一步擴大,形成企業獨有的生態網路,企業從此完成了產業網際網路化的轉型。
那麼最後對於我們產品人來說,我們下一步該如何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提升,來推動企業這樣轉型程序的發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如何成為產業網際網路產品人
與消費網際網路的不同,產業網際網路更注重的是業務,而消費網際網路大多需要以增長為核心,基於這樣的特點我梳理了以下三個主要能力維度。
懂戰略
規劃一款產品,做出來ERP CRM OA擁有這樣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支撐企業網際網路化的轉型,傳統企業與傳統網際網路企業的技術部並不屬於賦能模式,它們只是服務於本企業的各個部門需求。
產業網際網路應當以產品賦能主導,滿足產業痛點,作出提升行業運轉效率的產品,這就一定需要我們擁有一定的戰略規劃能力,應當瞭解產業中的全部商業模式,做出階段性規劃,逐步滲透市場佔有率,而不是做出一款產品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了,簡單粗暴的做投放也並不符合產業網際網路產品的打法。
一句話總結,就是要用戰略來主導產品。
懂產業
我們以前一些通用的能力,比如怎麼做增長,怎麼打留存,這些任何產品均通用的套路可能並不會繼續讓你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更加值錢,我們要去到產業深層,去理解去感受,我們要知道一線從業人員有什麼痛點要下到一線去目睹他們如何工作,同樣,也要了解產業鏈每個環節的角色在工作中都遇到怎樣的問題。
你瞭解你的公司在產業中的位置嗎?知道上下游是誰嗎?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盈利模式?他們的利潤率有多高?主要成本結構是怎樣?供應鏈效率如何?....等等,我們要更加關注生意本身,鍛鍊自己在產業鏈上的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懂團隊
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絕大多數專案都是由運營驅動,公司的主要KPI集中在各項運營指標中,而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將重新回到產品主導的時代,一個產品的運營模式會出現細化,運營將更加偏向產品,會分擔部分的產品職能。該怎麼帶這樣的團隊呢?值得思考。
寫在最後
如果非要讓我總結以前我們所說的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更接地氣!
公眾號:張大倫產品方法論(zhangdalu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