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解凍:深度解析萬科人才管理的明規則和潛規則
世界經理人專欄
8月16日,第二屆國際人才供應鏈管理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辦,倍智創始人&CEO許鋒博士與 萬科 人力資源體系奠基人解凍進行了對話,解凍針對萬科的 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進行了分享與解讀,現將對話內容整理如下:
一、萬科的人力資源管理成功的關鍵許鋒博士:您在萬科管人力資源的十幾年裡,能把 人才管理 做得這麼極致,口碑這麼好,講講做得最成功的、影響最深遠的和人才管理相關的有那幾件事?
萬科是1984年成立,已經活了34年。最近也在感慨,在中國,能活這麼多年的公司不容易,並且還保持了比較好的增長速度。本人1992年加盟萬科,在萬科工作超過26年。自己覺得,還是個人很幸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最好時代,趕上了在深圳經濟特區這樣一片熱土,這是大前提。我們老在講,也是借了海爾張首席(張瑞敏)的話,“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偉大的企業”。同樣人力資源也是如此,一定要緊跟上時代的變化,這個時代既指政治、經濟、行業,還有人群。其實到了今天,96後都已經進入職場。在這個情況下,要做好人力資源管理,非常重要的是抓住人心,適應時代變化,就能成功。
我90年代中期負責萬科人力資源工作的時候,當時也是帶著團隊向歐美公司學習,經過討論,給萬科人力資源系統一個非常明確的定位,即管理層的戰略合作伙伴、變革推動者、方法論專家。如果今天說有什麼體會願意分享的話,我覺得這三點在90年代中期,在當時我們的董事會主席王石先生、總經理鬱亮先生的認可之下,萬科的人力資源系統把這三點真的落地了。
尤其是第一點,是管理層的戰略合作伙伴。從某種層度上講,在人力資源領域跟管理層是平起平坐的,這不是所有公司、所有老闆都有這個胸懷來接納你的。
在萬科的快速擴張當中,發現很多優秀的企業在一個地區做可以做得很成功,一旦跨地域做,就是災難的開始。萬科在這方面也犯過很多錯誤,吃過很多虧。在這個前提之下,當時,董事長定了個原則,就是人力資源總監有一票否決制。這就是說,企業的擴張,如果人力資源跟不上,這個業務可以不做,這個區域可以不去。在這裡跟大家透露個小祕密,一票否決制自己從來沒敢用過。
我非常認同許博士講的(TALENT SUPPLY CHAIN),作為人力資源的從業人員,一定要提前去做好相應的人才準備,在企業需要時,人要頂得上去,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第二個定位是變革推動者——因為人力資源系統天然跟外界的交流比較多,我們手上要有選用育留的工具和培訓系統,我們不去推動變革,誰去推動變革。所以,是變革的推動者。
第三個定位是方法論專家:與專家交流可以找很多的方法。變革也是需要方法的,工作的改進、系統流程的改進也是需要方法的,這是90年代末期提出來的。這三點定位應該講也是我們萬科HR系統的精神。
我始終有一個觀點,老大都不是白當的,能夠成為老闆的人,一定是重視人力資源的。但是,老闆重視人力資源工作和是否重視做人力資源工作那個人,不是一回事。作為HR從業人員,有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精湛的專業技能讓老闆相信你、信服你,這個非常關鍵。
二、萬科決策執行的潛規則
許鋒博士:有個傳聞,說萬科董事長的決策要過夜才執行,是不是有這個事?
許博士對萬科太瞭解了,確實萬科有明規則、也有潛規則,每個公司其實都有潛規則,只是說潛規則你能不能放到桌面上來談。當年王石主席辭任總經理,鬱亮出任公司總經理後,我們是有個約定的事情,就是落實董事長指示要過夜,這個背後的含義是我們要的是有思考的執行力,我們是在前臺幹活的,(沒有教訓)比如我們人力資源工作人員,把自己定位成管理層的戰略合作伙伴的時候,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對市場,對客戶,對人才供應等等一系列東西要有足夠的判斷力的前提之下,我要堅持自己的專業判斷。
在這個情況之下,老闆如果給我們一個要求,你要想清楚,他要的到底是什麼?我還在跟一些公司的同事還在講,有時候不能太聰明,要裝傻,要大智若愚,要和老闆反覆核對。因為今天是一個VUCA時代(指的是不穩定(volatility)、不確定(uncertainty)、複雜(complexity)、模糊(ambiguity)),環境一直在發生重大的變化。
我前一階段還跟美國的一個教授在聊起,VUCA還不夠,後面還要加一個H,超級連結(Hyperlink)。這樣一個時代之下,誰最瞭解市場,誰最瞭解客戶、誰最瞭解我們的員工,他的決策才是最有價值的。這樣一個情況下,要求有思想的執行力。我理解,落實董事長指示要過夜,也是敏捷時代,敏捷的一個要求。
所以,正因為如此,萬科的管理團隊有很多觀點可以充分表達、充分地創造,甚至說,我們原來的副董事長寧高寧先生,他談過,一個錯誤的戰略通過有效地執行是可以把它扳過來的,這是萬科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也是實事求是,王石本人當年就說過,你可以對王石不負責任、你可以對鬱亮不負責任,但是必須對萬科負責任。那麼到了今天,當我們是一個事業合夥人機制的時候,我們的利益和股東的利益、團隊的利益是高度、緊密捆綁在一起的,我們這個文化就更好地在敏捷的時代得到有效地落地。
三、萬科的事業合夥人機制
許鋒博士:前面您講了時代的不確定性,談到了一個重要的詞——事業合夥人,這應該是萬科最早提出來的一個詞,但事業合夥人畢竟是少數人,怎麼在組織裡面產生更有價值的事業合夥人群體?雖然萬科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是萬科的薪酬水平,競爭力和行業地位是不匹配的,是不是這樣的?
確實是不匹配,我覺得我的收入遠遠沒達到我應該達到的水平(開玩笑)。今天上午peter教授(Peter Cappelli,沃頓商學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人才供應鏈概念締造者)有一張曲線圖(見下圖),你可以發現,人才剛剛開始的時候,企業的付出和他個人的價值,還是有個GAP的。實際上我相信越是我們這樣的大公司對人才來講,他拿到的不僅僅是錢,一定是個整體的待遇問題,整體的PACKAGE問題。像今天許博士請我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榮譽,這是金錢買不來的,社會認可也很重要。
其實萬科在行業內,算是提出事業合夥人機制比較早的,當時也是向海爾、尤其是向小米學習的。在地產行業中最早提出這個概念,但是各位注意,我們的概念,合夥人前面一定是加了事業兩個字的。我們談事業合夥人有四個共,一是共識(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二是共創(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三是共擔(共同承擔風險,原來職業經理人制度中間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風險是不共擔的,出了問題職業經理人拍屁股走人;事業合夥人機制下風險共擔,現在的機制是劣後擔當,如果出現了問題,股東可以先跑,我們要墊後的),四是共享(有超額利潤了,我們可以分享微薄的利潤)。
我們強調的是,第一個萬科是事業合夥人,第二個我強調的是集體所有。我們萬科管理層是有共識的,不贊成個人成為公司大股東,我們一直強調抱團打天下,一定是作為一個事業合夥人的整體,來應對今天的VUCA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考驗和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講,跟其他公司還不大一樣。
四、萬科的人才供應鏈建設
許鋒博士:萬科成長過程中人也不是一下子長起來的,有一些人才工程/專案。99年做新動力,還有一些人才計劃,如海盜計劃、007計劃、社會精英人才計劃等,這幾個計劃現在還有留下人嗎?
萬科趕上改革開放的態勢,人才也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而萬科較早實行了新動力計劃、007計劃和海盜行動等人才供應鏈管理專案,為萬科高速發展注入了人才動力。
上午Peter教授總結得非常好(見下圖),人才培養、人才來源無非三個渠道,萬科最初是在深圳成長起來的,當時公司趕上了小平南下的改革開放態勢之後,人才成為了公司發展的瓶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是在行業內比較早的到學校去招聘新動力的,在這之後出現了海之子、仕官生之類的,這點我要證明一下,99年我們就開始做了,要認這個智慧財產權。
剛才跟您交流到我們有位同事2年前已經成為VP,其實我們還有很多一線公司總經理、職能部門總經理大概將近一半是這幫人承擔起這些崗位。除了這個之外,比如說海盜行動,海盜行動當時是我們最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它有了這個機會,讓我們從中海請了批同事過來,到目前,我們集團的執行副總裁、COO張旭就是當時請過來的。談到007行動,現在的執行副總裁、CFO孫嘉,集團高階副總裁、北方區域執行長劉肖就是那個階段進來萬科的。
許鋒博士:從地產行業的角度,我劃了4代千億級公司,第一代是萬科,第二代是龍湖,第三代是旭輝,第四代是福晟,他們有典型的人才專案驅動,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規模上要擴大,人的體系、人才的標準也會變化。千億公司和百億公司要求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跟不上怎麼處理?
我是這麼來看待的,這個行業,我們很幸運,2004年王石董事長總結萬科“選擇了一個行業、培養了一支隊伍、建立了一個體系”。就房地產行業來講,萬科的員工還是蠻俏的。我又有個潛規則,新員工進萬科,我跟他們講,僅進萬科3-5年不要跳槽,什麼時候可以考慮跳槽呢,就是薪酬翻一倍、職務提三級,這是個內部的潛規則,萬科內部的人才是很貴的。
一方面來講,公司給員工提供了大量培訓的機會,比如我今天來到現場,我上午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自己馬上要飛到上海去,內部組織了培訓班,也是花了代價,精心設計這麼一個情況。通過培訓幫助員工成長,來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另外一點,回到我剛才談的,萬科的員工可能在內部覺得進步慢,出去外面不這麼認為,有大把機會,對我來講,真還不是特別發愁,他在我這裡要不愉快了,自己會出去找婆家,收入比這裡還高。所以各位小心,挖萬科的人,挖得到底合適不合適,要打個問號的。
五、關於年輕人的職業發展
許峰博士:現在年輕人覺得壓力大,對於新人的激勵、留用,有什麼經驗?能做什麼?
第一個,這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不僅僅是中國,全球都會出現這個問題,日本出現了草食男,不知道怎麼辦,不僅是企業的問題,已經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
第二點來講,社會上招聘人,選擇的餘地還比較大。在這過程當中,我再三強調要跟倍智合作,用測評工具去尋找那些內心充滿了渴望,有足夠的驅動力,有韌勁,相信通過自己的雙手,假以時日,能夠創造未來一片事業的人,從中選拔,然後接受這個結果,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英雄。目前也沒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本文根據第二屆國際人才供應鏈管理高峰論壇《鏗鏘三人行》環節對話內容整理,版權歸倍智人才研究院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