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2018金融科技投融資金額同比翻倍,2019將會有更大規模案例
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總額恢復高速增長態勢。在2019年,大型投融資次數可能更多。
畢馬威近日釋出的《金融科技脈搏2018》報告,對過去一年的金融科技投融資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次數為2196起,同比增長1.4%,但金額達到111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20%。
2013-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含風投、私募和併購)走勢圖,單位:10億美元
2018年,機構的大型投融資主導了全球金融科技的走向。
投融資總額增速遠超了投融資次數增速,原因是2018年出現了若干次大型機構投融資事件。Top10的投融資事件佔總額比達到57.4%。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去年10月黑石170億美元收購湯森路透旗下金融風險部門55%的股權;其次是去年6月螞蟻金服140億美元的融資,排名第三的是去年初美國支付公司Vantiv以104億美元收購了英國支付公司World Pay。
美洲地區為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金額最集中的地區,達到545億美元,其中美國的金融科技投融資總額達到525億美元。歐洲在美洲之後位列第二,投融資總額為342億美元。位列第三的是亞洲地區,總額為227億美元,
其中,中國內地和香港總共包攬了亞洲投融資總額Top10當中的前三、第五和第九名。阿里巴巴參與了印度支付公司Paytm3.56億美元融資,位列Top10中的第四。
如果排除螞蟻金服的140億美元C輪融資,2018年中國的金融科技投融資情況要相對弱於2017年。主要原因是支付領域的投融資形成飽和。更多的投資投向AI領域,包括面部識別、語音識別和資料分析等領域。部分中國的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嘗試出海,轉向東南亞,尤其是新加坡,以便從其活躍的金融科技活動中獲得發展空間。
在過去一年裡,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其餘新投融方向包括數字銀行、監管科技、區塊鏈技術和保險科技(Insurtech)等領域,但監管科技、區塊鏈技術和保險科技投資總額比2017年略微降低。
數字銀行(包括開放銀行和挑戰者銀行)的影響力逐漸擴張。中國的機構投資者也參與其中。騰訊與德國安聯保險在2018年3月聯合向德國數字銀行N26投資1.6億美元是其中一個案例。高盛依靠投資個人金融管理App Clarity Money,為其網貸業務獲得了100萬以上客戶。
監管科技(Regtech)作為新興的金融科技為金融業提供監管解決方案,在2018年總計吸引37億美元投資,低於2014年的39億美元。在這方面,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印度均有望成為監管科技發展中心。
受加密貨幣價格普遍下跌的影響,區塊鏈科技投融資在2018年融資為45億美元,略低於2017年的48億美元,但仍遠高於2016年的6億美元。投資次數是2017年的兩倍以上。區塊鏈投資的熱度未減,中小規模的區塊鏈科技投融資行為十分活躍。
保險科技的投融資在2016年達到高峰後,連續兩年出現下降。
2019年, 大型機構將會繼續主導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融資,可能會出現比2018年更大的投融資案例;在歐洲美國,開放銀行和保險科技等金融科技領域將會迅速增長。區塊鏈投資將會繼續增加,在今年市場將逐步成熟。
在亞洲,受到越來越多的歐美投資者的影響,保險科技的投資將出現增長。這一地區的金融科技公司將越來越多地與銀行合作,在客戶識別和反洗錢等領域的合作將會增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仍舊致力於扶持區塊鏈技術,將會吸引更多區塊鏈投資,這一技術也從實驗走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