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規範像區塊鏈這樣的顛覆性技術?
由於自由化和全球化,世界正變得更加包容。大的技術進步,通常被稱為“顛覆性創新”,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毫無疑問,它們也為現在的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服務和產品。
雖然這些創新為人類生活做出了貢獻,但它們也引起了全球法律和監管方面的關注。鑑於此,我們必須瞭解市場的均衡性——保障競爭不會以顛覆性技術的中斷為代價。此外,政府應鼓勵創新,同時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近年來,一些常見的技術創新包括人工智慧(AI),無人機,物聯網(IoT),區塊鏈和分散式賬本技術,包括加密貨幣和智慧合約,金融科技,RegTech和大資料。

技術創新浪潮
這些技術與傳統的商業監管模式格格不入,因此我們需要對其運作方式進行深入研究,以制定有效的監管措施。
人工智慧AI
根據Merriam-Webster字典,AI意味著軟體和計算機的開發能夠實現自學和智慧行為。與此同時,牛津詞典將人工智慧定義為“能夠執行普通人類行為的計算機系統,例如視覺感知,語音識別,決策制定和語言之間的翻譯等等”。
人工智慧在醫療,工業,商業和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都很有用,因為它可以實時收集和分析資料。人工智慧在這些行業的特定應用已被證明對新興經濟體的各個部門的發展都大有裨益。然而,在開發人工智慧的系統時,更為重要的是標準的制定,以保護市場中競爭力量的平衡,並且不要忽視AI在法律層面帶來的挑戰。
它應該包括了人與機器之間關係的問題;人類控制“深度學習”演算法的能力;人類對機器行為的責任;演算法建立者和使用者的反壟斷責任。

人工智慧的應用
例如,商業巨頭在網購平臺上使用的複雜定價演算法,表面上看,他們似乎在促進資訊對稱性和價格透明度,但是,它們更有助於資料驅動的商業模式,幫助我們預測市場。這也有助於線上交易平臺實時處理大資料,從而做出更準確的決策。
由Ian Walden和Theodora Christou定義的區塊鏈實際上是一個數據庫,它使用加密函式來維護資料完整性和身份驗證等問題。區塊鏈會記錄了所有資料交換,在加密貨幣領域被稱為“分散式賬本”,每個資料交換都是“交易”。分散式賬本利用分散的P2P網路來維護分類帳。每個經過驗證的交易都會作為“塊”新增到分散式賬本中。
區塊鏈在2009年的第一個主要應用是比特幣,它是一種加密貨幣,執行在比特幣網路上。第二個主要應用為以太坊,於2014年推出,其前提是智慧合約原則。
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從加密貨幣到智慧合約-引發了資料隱私和安全問題。加密貨幣以信託和市場力量運作,並沒有得到任何法律的承認。因為它們成本低且易於訪問,所以它很受歡迎。但是,缺乏法律監管會引發信任和洗錢的潛在問題。
智慧合約也適用於區塊鏈技術。與電子協議不同,智慧合約的自動執行能力可以減少爭議,從而使其變得更智慧。
但智慧合約也可能引起法律問題,因為它會對電子商務,線上協議和線上爭議解決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於這些合約只是基於程式碼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錯誤,這使得雙方在存在爭議的“數字資產”談判變得更加困難。
法律和監管挑戰
AI提出了典型的“黑匣子”問題,其中決策是基於演算法做出的。這些演算法由技術公司編制,有時非常複雜,甚至建立者也無法檢測他們是否違反了哪些市場規範。
無法檢視演算法內部的內容是一個黑盒問題。如果將此演算法公之於眾,則可能會導致大公司的資料安全性和商業可行性進一步受損。
然而,在2018年5月,歐盟引入了通用資料保護法規(GDPR),要求公司解釋那些涉及個人資料的演算法是如何工作和做出決策的。
這些技術的湧現也引發了網路安全問題,像智慧交通系統和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商更容易受到惡意網路攻擊。
對於顛覆性技術,傳統監管面臨的兩大挑戰:業務和技術,如下所示:

監管面臨的兩大挑戰
監管機構也是會規避風險的,這意味著現有的法律和監管框架在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干預方面相當緩慢。
監管的未來
根據戰略三角理論,良好的政策應該在技術上是正確的,政治上穩定的,並且在組織上可以實施。鑑於技術創新的大量湧現,監管也必須實施適應性調整,以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
首先,在顛覆性技術的監管上,需要更多地依靠反覆試驗,而不是經歷漫長的立法過程。快速反饋機制是監管機構根據某些既定標準評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為了改變干預市場的行為,將重點從投入轉向基於結果的監管是恰當的。複雜的技術需要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