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本薄薄的書
我們應該如何工作?
滾蛋吧你還需要你來教?老子在職場摸爬滾打十來年還需要你教?先穩穩先穩穩,有的事情跟工作多長還真沒什麼關係。這其實比較像一個哲學問題,我到達指定地點就在工作了吖,我找到客戶就在工作了吖,我寫完我的程式碼就在工作了吖,我跟著操作手冊跟著做就工作了吖。但,這是不是還使用以往的體力勞動的思維在衡量我們的工作?
確實啊。人類的腦子裡,還是以物體的 體積、重量、數量 這類可以輕易被大腦接受的衡量標準來看待事物。比如,一個很大的東西,比如一床被子,如果我想丟掉它,我會對它感到有一丟丟的心理壓力,但是丟掉一個100來塊的小物件我心理壓力可能沒那麼大。很奇怪吧?
我們其實很多行業已經來到了知識工作者的領域,比如軟體開發工程師,比如諮詢顧問,甚至於我們日常的工作都屬於知識工作者的範疇。又如何衡量我們工作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我們工作的有效性呢?績效這麼難打,是有原因的,工作感覺怎麼忙都做不好,也是有原因的。
一個軟體工程師坐在工位上,看著天花板,他在不在努力工作?
一個軟體工程師一整天不停地敲擊著鍵盤,他在不在努力工作?
有那麼一本書,我以為它是講怎麼當管理者的,真是一本被書名耽誤了的書,其實在說的,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怎樣的方向去開展我們作為知識工作者的工作。
書中圍繞著一個詞展開 -- 卓有成效。卓有成效就是使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效率。書中定義了幾個前提,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卓有成效是需要訓練的,卓有成效是沒人可以教的。
為什麼要卓有成效?第一我們所有的一切行動都存在於一定的客觀限制中,所以資源一定是有限的。第二我們的工作如果對於外界沒有一定的貢獻,那我們只能是成本中心,非常難做到有效。
世界上很多的管理者其實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以往的工作經驗或者有高人指點提拔得來,所以我主觀意識認為,其實卓有成效還是可以學會的,世界上有天賦的人很多,但好像統治世界的並不是這類人。
但是否就一定教得會呢?教得會才怪。這在我看來其實是一個不可能任務,因為每個人面對的上下文都不一樣,所處的環境都不一樣,很可能會出現邯鄲學步的效果,還是需要每個人每個實實在在的,自己思考自己交流自己總結自己行動,使自己變得卓有成效。不僅僅要把事情做對(體力勞動者的範疇),還要去做對的事情(知識勞動者的範疇)。
咋整呢?其實也不多,五條。
掌控自己的時間。
記錄下來自己的時間軌跡,人生一輩子,也就900個月,10000 天多一點,記錄下來,把每天虛度的時光去掉,遇到感覺需要去的事情,問一問自己,就算不去又怎樣呢?把自己可以安排的時間,成塊地放在一起,統一解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如果沒有成塊的時間,更加有效還可以把自己的碎片時間安排起來。也就是把所有的任務拆解到非常非常小,以保證你可以隨時停下來隨時可以被打斷。開會,是最低效的事情,開會肯定是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是一個叢集智慧的過程,所以如果有誰動不動就跟你說開個會,你最好離他遠點。
我們貢獻什麼。
這可能是一個並不被所有人接受的命題,也就是在工作中我們其實比較少時間會去思考這麼一件事,也就是我們究竟能對外界貢獻些什麼。我們寫著很多很多的程式碼,開著很多很多的會,寫著很多很多的文件,我們做好我們應該做的貢獻了嗎?顯然不是的。我們接到工作的時候,一頭扎進去可能是一個最差得決定,即使看起來很積極很忙。可以問自己一句:別人希望我產出些什麼?
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是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書裡認為,人的短處是可以被忍耐的如果他的長處特別優秀。其實在工作中也是這樣,一個人性情暴躁,一個人不善言語,一個人優柔寡斷,那又怎樣呢?只要他能幫忙完成大家定好的目標就好了吖,又有什麼關係呢?無論是同級別、上司、下屬,我們都可以這樣去挖掘,雖然結果往往會不盡人意,別人不鳥你。但是,別人不鳥你你就不去主動了嗎?萬一呢?
特別,是上司。
要事優先。
永遠在腦子裡有四個象限,四象限法則,要相信,並不是所有的事情緊急程度都一樣,重要程度都一樣。總是把時間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且無論緊急不緊急,如果是緊急不重要的事情,最好能最高效完成或者交給願意承擔這類事物的人去完成。但還是要留點點時間給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畢竟哪天就重要又緊急了呢。
特別,是要留著事情是有輕重緩急的這個念想。
決策。
一項有效的決策,肯定是建立在不同意見的討論上的,它不可能是一致意見的產出,如果一項決策是全員一致意見的,可能還要重新斟酌一下。每一項決策的反面意見,可能就是它的備用方案,可能有奇效。一個決策在決定的時候,其實已經完成了50%,但是決策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這項決策將會如何往下推,如果只做決策不做實施推動方案,很可能往往不是一個有效的決策。
就醬,反正我的腦洞是又大了一丟丟。書名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的作者是,彼得 · 德魯克,一本講如何工作的書,一本薄薄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