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有效的公眾號漲粉手段
我們所瞭解的一些渠道,比如說其他渠道的引流,比如說廣點通投放,甚至說是通過產品的質量,內容的質量去帶來粉絲自然流入,甚至說是去從買粉,都是可以實現粉絲增長的。為什麼裂變就比較受人們青睞?這裡就牽扯到我們要講的第二點,就是裂變的其他增粉方式所不具備的,而裂變所獨有優勢。
我們所知道現在獲客成本是越來越高的。比如說廣點通投放他幾塊錢,幾十塊錢都有,然後去買粉,行業不同也價格不一樣,那便宜的幾塊錢也有貴一點的,精準點的四五十塊錢也是有的。這個成本非常高,裂變成本低,第一遍我比如說我們一次裂變活動下來,可能就粉的價格就是幾毛錢,這個就自然拉開了跟其他的增粉手段之間的成本上差距。同時其他的增粉手段,比如說你想通過產品的質量,想通過內容的質量去帶來自然流入,這是很困難的。
因為我們知道現在人獲取資訊的渠道是非常多而雜的,那麼你的質量先甭說你這個質量是不是夠好,首先你這個質量,你這個內容,你這個產品是不是能讓人看到,它首先就是一個問題, 所以讓粉絲自然流入是很不可靠增粉的手段。
像廣點通投放,它又是需要技術門檻的,那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技術。所以說裂變它是成本低,比較容易上手的一種手段,人人可以都可以去做的。這就導致裂變優勢就非常明顯了。然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裂變進來的粉絲的質量和數量,都是能得到保證的。
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句話,這句話分為兩層意思。
是否能夠變現取決於粉絲數量,變現效果取決於粉絲質量。
前半句怎麼理解?其實很簡單。你看我們現在以公眾號為例,它現在要實現開通流量主,首先得達到5000粉絲;廣告主來投放廣告,他首先要問你一下粉絲量有多少,是否達到了他去投放廣告要求,所以說變現需要粉絲數有一定的量,你幾百的粉絲肯定不要指望它變現了,然後變現的效果如何,取決於粉絲的質量。
粉絲質量就是他跟你公眾號關係有多密切。比如說你一個美妝的產品公眾號,然後進來的粉,它是對美妝不感興趣的,這個質量就不行。你指望這群對美妝不感興趣的人為美妝產品帶來變現,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說變現的效果是怎麼樣的,這跟粉絲質量有極大的關係。然後我們裂變優勢在哪裡? 它帶來的粉絲數量和質量都是有保障的。
數量怎麼說呢?活動策劃好了,他可能在短時間內一個單位時間內流量的湧入是非常暴力的。我們在後面操盤中會向大家展示它的量到底有多凶猛,然後質量為什麼能得到保證?因為裂變所在生態是微信生態,微信深刻它有一個優勢,社交的優勢。我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那麼在這種社交優勢之下,一個人他朋友圈裡的人跟他屬性就比較接近,這就導致你只要分享到這個人,他是比較精準的粉絲,那麼它帶來的粉絲質量都不會差到哪去。
既然答主問的是公眾號,我們就來講一下公眾號的裂變。

首先來看一下 公眾號 裡邊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公眾號裡邊首先我們要有一張海報的入口,海報入口它所展示的是一張帶有引數的帶參二維碼的海報。第一個參與的使用者,他掃碼參與了之後,微信公眾號的後臺就會推送帶有第一個使用者的就是A使用者的引數二維碼海報給他,也可以叫做活動的邀請卡,讓他去邀請好友,去為他助力,來拿到最終的福利。那麼他為了拿到福利,他就會把海報或者說邀請卡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說是社群。
那麼分享之後,另外一個使用者就是被他裂變的人,就是B使用者看見之後,他可能會出於友誼去幫助他,或者是他本身對這個活動也產生興趣,他就會掃這張海報上的二維碼。掃了之後他會來到公眾號去關注公眾號。那麼他關注公眾號之後,像A使用者一樣,公眾號也會推送帶有B使用者引數二維碼海報,那麼B使用者看了之後,他覺得這個活動我也好想參加一下,那麼他可能就會去實現再一次的分享,來把海報送到C使用者的手中, 到這裡就實現了一個裂變迴圈。
這就是公眾號裂變。公眾號那邊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它是基於社交關係的,或者說我們現在微信生態內所有的裂變活動,它其實都是跟社交關係脫離不了的。其實在這還有一個,我們所看到的這張流程圖上,它其實是單軌裂變,為什麼說是單軌?就說A推給B推B推給C就下去了,但是我們很多裂變活動中,可能A使用者需要助力的好友,不僅說是B1個,他可能有B1B2B3,我們可能可以設定,比如說五個人助力十個人助力,那麼它帶來粉絲可能就是五個到十個,不僅僅是B1個了。
裂變要實現1個層級的粉絲指數性增長, 那就在設定的時候必須出力的人數是大於1的,那麼大於1的話,它才有可能實現指數增長。 如果說是等於1的話,它就是單線軌增長,就每次1個人只能帶來1個人,我們要實現1個人帶來多個人的話,門檻必須高於1,這是在這裡要注意。
當然我們要實現一次成功的操盤,知道他理論,知道它流程還是遠遠不夠的。最主要的還是要知道裂變的核心是什麼? 是使用者心理驅動機制。
這個可能就有點複雜。有點專業,使用者心理驅動機制到底是個什麼?我們用比較通俗的一些話來去對它做出一些解釋:首先是使用者願意為你去分享,併產生裂變驅動力。你這裡有一個裂變活動,我看到了,我為什麼要去跟你分享?我分享,我能得到啥好處,這個好處是否是我需要的?
這是很重要的。他看到他覺得你這個是有用的,對我來說是有好處的,那他就有可能去為你分享。這就是他去產生分享驅動力。然後驅動力包括哪些呢?
分為兩點,一個是情感上的驅動,一個是利益上的驅動。

我們接下來細講,情感上的驅動,我們把它可以分為六種,這六種是什麼? 分別是求關注、炫耀、表達自我認同、同理心、成就感、利他性。

求關注是什麼?我們肯定之前在朋友圈裡是有見到過的,發一個分享一個小程式,那這個小程式是幹什麼的?是讓好友去匿名對自己去評價的。
其實這是他博得求關注的一種慾望——他是想知道自己在朋友或者設自己的社交關係中到底是怎樣的,別人怎麼看,他其實是奢求一種或者說是渴望一種關注。
然後炫耀這塊我們可以常見的是什麼?命理測試,智商測試。
你會發現,命理測試個個都說你是有是天選之子,一生順風順水的非常好;智商測試,沒有哪個智商特說你是弱智,他都是朝著好的方向評價。但事實上誰也不知道。命理測試跟智商測試,你看分享的人特別多,為什麼?因為測出來東西它都是好的。
我一生順風順水,我這個人命中註定要成就一番事業,我就智商250,我一看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好的,我覺得很開心,那我就把它分享出去。這其實是一種炫耀的一種心理,讓人看看你看我這個人註定不平凡。
還有一個是表達自我認同。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朋友圈也有平時很轉發一些比較好的一些內容,以及你的朋友可能會自己用某款化妝品之後會向你推薦說這不錯,這就是表達對這個產品對這個內容的認同。
同理心。最典型就是咪蒙的一些內容,它其實就是利用了站在女性角度去看待,甭管這是錯的對的。女性覺得咪蒙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問題,比較有同理心,我覺得這個是有道理的。他就可能會去轉發去為他點贊,甚至打賞。這利用的是同理性,在同一個人群中表達相通的關懷。
另外一個就是成就感。成就感,我們見到的就是什麼?閱讀的打卡,晉升的打卡,經常會在朋友圈裡見到這種分享,比如說我連續閱讀英語原著多少天,我連續每天徒步多少公里,這其實就是會這其實就是一種成就感,他會把這種成就感分享出來。別人一看,我這個人還挺棒的,平時乾的有意義的事情還是挺多的,我就會得到一種滿足。
還有一種是利他心。你看知識付費,為什麼說能做得這麼火?為什麼分享知識付費的人這麼多?其實我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很多的,但是這幾年課程分享特別多。因為人願意分享這個,朋友助力了,我能得到好處,同時也不會影響朋友圈的觀感,別人也不會嫌棄我,因為我乾的這個事情是提高自我的,對別人來說或許也有好處。
我平時也會因為工作關係看一些報告、行業相關的資訊,我也會分享給團隊的人去看,這也是一種利他心。所以說在利他心的驅動下,分享慾望還是蠻高的。
除了我們這裡講情感驅動外,另外一個就是利益驅動。

就是也是很多裂變活動它之所以能做起來底層的邏輯。利益驅動在這裡我們分為兩個方面, 一個是掙錢的驅動,一個是省錢的驅動。
在賺錢的驅動,我們其實也是很常見的,比如說支付寶紅包就從年前到現在一直很火。為什麼他能火?比如說我分享一個支付寶紅包,那你去掃我這個碼,你能得到一定金額,我肯定願意去分享,因為分享我是賺錢的。另外一個就是淘寶聯盟,淘寶聯盟我們也是比較熟悉的。你我去分享一件產品,有使用者通過分享連結去購買這個產品了,我能得到一定的佣金。
然後另外一個省錢的驅動,就去年最火的電商在短時間內去攏了很大一波流量的。
拼多多就是典型的省錢驅動。比如說我原來買一件商品可能需要一百塊錢,那麼我分享出去要讓好友你一刀我一刀給我砍,可能就砍到80多塊錢了,省了十來塊錢,他就願意為了這這十來塊錢去分享。而另外一個知識付費,我們常見的你看朋友圈很多海報,本來一節課程一百塊錢60多塊錢,但是如果我把這個分享出去,有好友去點贊或者關注課程了,我就會免費得到這個課程。
這真金白銀誘惑下,一般人他是沒有不分享的理由的。所以說利益驅動很重要。在所有的裂變的過程中,利益驅動是最可靠的,或者說是最可控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之前講到的情感驅動,你不能保證你對每一個人的心理有徹底的瞭解。
後面我們會講到裂變活動應該如何針對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產品,不同的使用場景,設定它驅動力,讓它去產生情感驅動或利益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