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里、騰訊、京東燒錢大戰落幕,新零售如何突破瓶頸?

資本寒冬期的來臨並未打消人們對於新零售的熱度,受困於電商痛點和難題的人們開始試圖加持新零售來找到後電商時代全新的發展道路。無論是以阿里、騰訊、京東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加持的賦能,還是中小型的新零售創業者們投身其中的實際應用,新零售都在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人們的生活裡。
一味地加持新零售的概念,而不去做真正推動新零售進化的動作,僅僅只會把新零售帶入到概念的陷阱裡。所謂的新零售並非僅僅只是一個概念,它需要真正投身其中,才能讓新零售變成一個可以落地的存在。然而,從當下新零售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們尚未真正看到一個真正能夠嚴格遵循新零售的執行邏輯建構起來的存在。市場絕大多數的新零售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真正實際的動作並未真正開啟。
即使是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大型網際網路平臺,他們對於新零售依然僅僅只是停留在佈局的層面上,新零售依然沒有承擔起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只是在方向上的呈現。對於創業者們來講,他們所涉足的新零售更像是通過新的概念繼續做電商時代的事情,實質上並未真正觸碰到新零售的精髓。一味地唯資本和流量的運作方式,最終讓新零售越來越像一個新概念,距離真正的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概念層出不窮,落地困難重重,新零售困於“新”
自從新零售被提出的那一天開始,有關新零售的概念便開始了井噴。然而,一味地僅僅只是加持概念,而不去做有關新零售落地的事情,所謂的新零售最後只能淪為一個虛假的概念,無法真正解決電商時代遇到的困境和難題。當概念和落地之間的鴻溝變大,新零售開始從當初的狂熱迴歸理性,新零售不再是被奉為圭臬的存在,而是開始跌落塵埃。
從當初被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不斷加持,光環頻現,到現在的資本退潮、落地困難,新零售正在一步步走下神壇。除了網際網路巨頭們在按照自己的步驟緩慢推進之外,其他所謂的新零售專案幾乎都會回到傳統電商的邏輯裡。可見,所謂的新零售並不是簡單一個想法,一個方向就能夠達成的,當新零售不再“新”,它的魅力將不復存在。回顧當下新零售行業當下遭遇到的困境,我們可以看出,當下的新零售主要受困於不再“新”。
新零售沒有新技術的支撐,僅僅只是網際網路技術的延續。 儘管我們都知道新零售是決定其與電商的本質區別,但是,新技術從萌芽到成熟需要一定的週期。對於期望通過新零售來破解電商時代的困境的人們來講,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新零售的研發和佈局,僅僅只是會繼續用網際網路技術去做新零售的落地。當新零售的概念缺少新技術的支撐後,它必然會落入到電商的俗套裡。
我們當下看到的以內容電商、社交電商為代表的新零售物種,無非是假借了新零售的概念而已,並未真正有新技術作為落地的支撐,最終只會淪為電商的附庸。僅僅只是把新零售看成是一個概念,缺少了以新技術作為註腳,所謂的新零售最終只會淪為電商的延續。而我們在新零售落地的時候正是缺少了新技術作為支撐,從而讓新零售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
脫離了新技術的推動,缺少了新技術的加持,所謂的新零售只會演變成為一個虛假的概念,無法獲得實質性的進展。這或許也是阿里、騰訊在組織架構調整時設立技術中臺的根源所在。只有真正發揮新技術在推動新零售落地當中的作用,才能讓新零售不至於淪為一個概念,而是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全新存在。
新零售並未對上游供應端產生太多影響,平臺作用依舊明顯。 新零售之所以會對行業的發展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能夠對上游的B端行業產生深度影響,從而改變傳統行業的商品產出方式和供應方式,從而讓商品與消費升級下的使用者需求產生更加精準的對應。從這個邏輯上看,如果新零售缺少了對於上游供應端的影響,一味地搭建平臺,所謂的新零售只能變成一個商品與使用者對接的平臺,而無法給B端行業帶來影響。這個時候的新零售其實與電商並未有太多本質區別,平臺的作用依然明顯。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尚未對B端行業產生影響的新零售物種都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新零售。因為新零售最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是S2b模式,而所謂的S2b模式就是要用新技術、新手段和新邏輯對B端行業進行深度影響,而不能僅僅只是一味地去獲取流量,實質並未真正改變行業而本身。
如果新零售脫離了對於B端行業的改造,一味地獲取流量的話,那麼,所謂的新零售只能稱得上是一個概念,而這個所謂的概念僅僅只是獲取流量的一個入口而已。因此,從當前新零售並未過多地對B端行業進行深度改變的現實來看,新零售並不新,僅僅只是以獲取流量為目的的電商思維的延續而已。
新零售並未真正給使用者體驗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使用者痛點依然存在。 對於新零售產生的緣起,很多人會將它歸結為電商時代下的使用者體驗的下降,當用戶不再追求快速、方便地購買到商品的時候,他們開始追求一種新的購物體驗。這種新的購物體驗是基於新零售的體系所建構起來的,如果僅僅只是打造一個概念,而不去做真實提升使用者體驗的事情,所謂的使用者體驗非但無法因新零售而得到提升,相反還會因為新零售而繼續下降。
我們看到儘管當下有很多提升使用者體驗的新技術不斷被應用,但是使用者的購物體驗依然與電商時代並沒有任何區別,僅僅只是主打的一些新技術的概念而已。當所謂的使用者體驗並沒有因為新零售而得到改善和提升的時候,新零售並不能真正落地,僅僅只會變成是一種概念和噱頭,無法真正變成一個能夠給落地的存在。
我們看到現在無論是阿里的盒馬鮮生還是京東的無人餐廳,其實都是在用新零售的落地來給使用者帶來新的體驗。但是,儘管阿里和京東的嘗試帶來了新的體驗,但是這些體驗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新零售的體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於是,使用者痛點依然存在。當新零售無法給使用者帶來顛覆性改變的時候,所謂的新零售並未真正落地。
當我們被繁亂的新零售概念所迷惑,新零售的落地又困難重重的時候,所謂的新零售便不再“新”。這也是為什麼無人貨架、無人超市在經歷了資本助推的狂熱發展之後陷入困難的根本原因所在。可見,當下新零售的發展模式並不能稱得上是新零售發展的正道。所謂的新零售必然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真正演變成為一個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顛覆性改變的存在。

從風口到困局,新零售如何突破瓶頸?
當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不斷加持新零售的時候,人們看到了其中蘊藏著的巨大的發展潛能。然而,由於對於電商發展模式的固守、對於新零售落地的缺失,最終讓新零售開始進入到一個資本狂潮後的瓶頸期。
深度賦能B端才是新零售發展的正道。 無論新零售如何炫酷,如何具有顛覆性,缺少了對於B端行業的深度改造,所謂的新零售都將會陷入到電商的俗套裡。如何改造B端,藉助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模式對B端進行賦能或許是對新零售的S2b模式進行的最為有效的詮釋。
對標阿里、騰訊和京東在新零售的佈局,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在通過深度賦能B端的方式來改變那些電商時代無法改變的商品供給側的難題,真正讓商品的供應與使用者的需求精準對接,真正滿足消費升級時代的使用者新需求。所以,撥開層層迷霧,我們可以看出深度賦能B端行業才是新零售發展的王道。
缺少了對於B端的深度改造,新零售的發展勢必會逆流至電商的層面上,最終讓新零售這個新物種變成與傳統電商並沒有太多區別的存在。突破新零售當下的發展瓶頸的關鍵在於要找到深度賦能B端行業的最佳方式,最終實現B端行業的大改造,從而滿足消費升級時代的使用者新需求。
加快新技術落地,讓新科技成為推動新零售發展的真正驅動力。 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新技術對於新零售的驅動作用,但是新技術真正落地到新零售具體應用過程當中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以現在人們一直都在強調的大資料、雲端計算和智慧科技為例,雖然這些技術強調了很久,但是真正落地到具體應用層面的少之又少。
僅僅只是把新技術看成是一個新概念,而不是看成一個新驅動力,新零售必然無法真正落地,所謂的新零售必然會成為一個概念。如果我們將新技術看作是組成新零售的骨架的話,新技術缺少了落地之後,帶來的只能是浮誇與套路,必然無法長久,等到所謂的風口過去之後,新零售的發展又將陷入到新的困境裡。
只有加快新技術與新零售的融合,特別是加快以新技術為代表的新零售賦能方式的改變,所謂的新零售才會找到資本之外的驅動力,而非僅僅只是一個概念。隨著新技術落地的完成,我們才會找到在資本以外的驅動力,這樣才能推動新零售更加長遠的發展。
告別流量思維和平臺邏輯,新零售需要的是深度介入。 對於以消費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電商時代來講,建構一個平臺來聚攏流量的做法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對於以產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零售時代來講,建構一個平臺繼續聚攏流量的做法只會把新零售的發展帶入到瓶頸期。
相對於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的海量使用者,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並沒有太多的流量可供聚攏,而且B端使用者需要的不是與大S的去中間化的對接,而是更加需要大S對B端使用者進行更加深度的賦能,從而提升B端行業的產品供給效率,實現B端行業更加深度的改變。
突破當下新零售行業的發展瓶頸就是要改變電商時代的流量思維和平臺邏輯,真正把新零售滲透到行業具體運作過程當中,由此帶來B端行業更多的改變,並且真正把B端的產品供應與已經消費升級的C端使用者完美對接在一起。
口中含著金湯匙誕生的新零售並未迎來真正意義上蛻變,而是在資本退潮,巨頭平靜的大背景下陷入了瓶頸期。深度分析箇中緣由,我們可以看出新零售並不“新”才是最終導致這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突破新零售的發展瓶頸需要的是真正有“新”的突破,只有這樣,新零售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新風口,而並非僅僅只是一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