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高效,你必須要有“慣例”和“儀式感”
編者按:每個人都有一些日常慣例,這可以讓我們有規律的生活。但平淡無奇的生活同樣需要一些儀式感,讓我們順利度過一天。慣例和儀式都是一系列重複的行為,我們可以制定適合自己的日常慣例和專屬儀式,最大化自己的時間。本文譯自Fastcompany原標題為" You can’t be productive without routines and rituals. Here’s why"的文章。
很少有什麼比日常慣例更能影響你的工作效率、職業軌跡和整體幸福感的了。正如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在《哲學的故事》(這句話經常被誤傳為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話)中所寫的:“我們重複做什麼,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今,我們知道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根據研究,我們的日常行為中有40%是由習慣驅動的,這些習慣是我們長期養成的無意識行為和日常慣例。
然而,例行之事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大多數人每天都在不同的事情之間來回奔波。上午我們是設計師或開發人員,然後下午又忙著發電子郵件和參加會議。而儀式——在關鍵時刻執行的象徵性行為——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度過一天。
正如Brain Pickings的創始人瑪麗亞·波波娃(Maria Popova)所寫,儘管在實踐起來有很大的不同,但慣例和儀式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慣例的目的是讓日常生活中的混亂變得更容易控制,而儀式的目的則是讓世俗生活充滿神奇的元素。慣例的結構化使我們感到舒適,而儀式的特殊性則讓我們充滿活力。
那麼,慣例和儀式是如何融入現代工作的呢?我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做有意義的工作呢?
如何打造出一個你真正想要遵循的日常慣例
首先,讓我們從慣例開始。慣例就是一系列有規律地遵循的行為。
你可以有一個早晨的慣例,它由你醒後做的一系列事情組成:洗澡,做早餐,做一天的計劃,開車上班)。或者,你也可以有一個晚上的慣例來幫助你放鬆。
我們都有一些慣例 (不管我們是意識到了它們)。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意識地制定慣例來最大化自己的時間。
這就是那麼多人對成功企業家和創意人士的日常生活慣例感興趣的原因。我們認為,遵循同樣的步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但是盲目地效仿別人的慣例並不會讓你像他們一樣高效。
首先,慣例和效率之前不是因果關係。蘋果的CEO每天早上3點45分起床並不意味著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相反,最適合你的日常慣例才是最好的。在工作中,這意味著你要理解自己身體狀態的自然起落,為你的身體狀態制定適合的工作計劃,同時保證你的注意力不受干擾、不因過多的會議而分心。
重要的不是你的日常慣例是什麼,而是你要有一個,並堅持下去。
儀式幫助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雖然常規的生活讓我們有腳踏實地之感,但僅有這些慣例並不總是能讓我們順利度過一天。雖然你可能會習慣性地在早上會議開始前花一個小時寫作,但你的大腦並不總是能在二者之間進行切換。
這主要是因為所謂的“注意力殘留”( attention residue)。正如《深度工作》(Deep work)的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所寫,雖然你可能會在工作中迅速從一項任務切換到另一項任務,但你的注意力並沒有立即跟進——你有一部分注意力仍然停留在第一個任務上。
為了克服這種注意力殘留,我們需要一些“正式”的說法:
我現在已經完成了這個任務,現在要開始下一個任務了。
這就是儀式的作用。儀式也是一種重複的行為,就像慣例一樣,它們甚至可以成為你慣例的一部分。然而,儀式又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行動,它有著更深層的意義。想想宗教儀式或家庭傳統儀式。這些儀式都意味著一個重要的改變或一個重要的時刻。
如何將儀式融入到工作中
在工作日的一些關鍵時刻,儀式可以幫助你引導自己,減少注意力的殘留。
考慮一下從“寫作”到“參加一對一的會議”的轉換過程,兩者在心理上的期望有著天壤之別。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告別Word上的文字,轉而專注於面前與我們交流的人。
你會做些什麼來促使這種轉變?答案很簡單: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
儀式是非常個人化的。你可以去散散步,喝杯咖啡,或者把膝上型電腦收起來。行動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已經完成了這一部分,並準備開始下一部分了。
如果你對此持懷疑態度,那也可以理解。但研究發現,儀式有助於自我控制,可以減輕聽到壞訊息後的失望情緒,甚至可以減輕面對困難任務的焦慮感,從而讓我們表現的更好。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部分原因是:我們的行為引導對自己做出結論。當我們重複與某項任務相關的儀式時,它會暗示我們自己是有紀律、有動力、和專注的。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行為科學家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 Gino)和邁克爾·I·諾頓(Michael I. Norton)寫道:
儘管儀式和結果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以產生某種結果為目的的儀式似乎也足以使這種結果成為現實。
創意人員、企業家和領導者最著名(同樣也是最奇怪)的儀式
日常慣例很容易解釋。但是某種儀式對於局外人來說似乎會顯得很奇怪。
讓我們想想運動員的迷信。很難相信有人真的認為在季後賽留鬍子,或者在比賽中不換襪子會幫助他們贏球。但不管怎樣,他們還是這麼做了。
還有一些藝術家、企業家和創意人士也有最著名的(也是最奇怪的)儀式: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總是在開始一件新事情之前先回顧前一天的工作:
如果工作進展順利,我會花一刻鐘或半小時來閱讀前一天寫的東西,然後做一些修改,之後繼續寫。為了抓住主線,我必須閱讀我寫過的東西。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會在傍晚時分打個盹,來把上午的工作和晚上的工作分開:
下午5點,他喝了一杯淡威士忌和蘇打水,然後上床睡了一個半小時。他說,在古巴養成了午睡的習慣,這讓他在24小時中可以工作1.5天。下午6點半,他醒了,又洗了個澡,晚上8點穿好衣服去吃晚飯。
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每天早晨在進入正確的思維狀態之前,都會創造同樣的工作環境:
坐下來寫作之前,我會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比如喝一杯水或一杯茶。而且,我有一個固定的坐下來的時間,這個時間介於早上8點到8點半之間。我還會服用維生素片,並聽聽音樂,然後坐在同一個座位上,檔案也都放在同一個地方。每天以同樣的方式做這些重複事情,長年累月,目的似乎是在告訴大腦,你又要進入夢境了。
作家威爾·塞爾夫(Will Self)的儀式是吸菸,以及喝奇怪的茶和咖啡。正如他在《衛報》上解釋的那樣:
問:在工作的時候,你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呆著,你是怎麼過的呢?”
答:各種儀式。菸斗,雪茄,特殊品牌,裝飾品,胡扯,咖啡,茶,各種奇怪的液體…
另一個極端情況是畢加索(Picasso),他拒絕扔掉指甲和其他身體上的碎屑,因為他“害怕浪費自己的精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則總是朝北睡覺,因為他相信這能提高他的創造力。
慣例讓你的一天能量滿滿,儀式則幫助你順利度過一天
雖然每天執行慣例能讓我們覺得自己掌控了時間,但一些儀式能確保我們能堅持自己的計劃。有時候,就是這些最簡單的行動就能幫助我們順利度過一天,並保持滿滿的正能量。
原文連結:https://www.fastcompany.com/90293936/benefits-of-daily-routines-and-rituals
編譯組出品。譯者:Jane,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