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刷分內幕起底:豆瓣五星刷一次8元
常濤/中新經緯客戶端
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16日訊息,這一切來得有些突然和意外。春節剛過,豆瓣就捲入了一場電影評分大戰之中。因粉絲懷疑《流浪地球》遭惡意攻擊、不滿豆瓣評分下滑,遂將矛頭指向豆瓣。在各大應用商店,豆瓣遭遇大量低分評價,一時間“流浪”成垃圾App。
雖然豆瓣方面在隨後的迴應中否認了《流浪地球》遭惡意攻擊,但這場“羅生門”還是揭開了電影刷分、競對影片互黑內幕的一角。中新經緯客戶端調查發現,刷高分、刷好評、刷想看指數已經成為了電影宣傳環節最基本的手段,並已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
資料圖 中新經緯 張猛攝
被“綁架”的影片想看指數
從大年初六(2月10日)開始,就陸續傳出《流浪地球》豆瓣評分遭到大量五星改一星的情況,甚至還有收錢給差評的傳言。同時,《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評分也在不斷下降,使得粉絲更加堅信《流浪地球》遭到了有組織地抹黑,並導致了使用者對豆瓣公信力、評分機制的質疑。
面對質疑,豆瓣於2月12日中午發表官方回覆稱:“並不存在傳言中‘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的情況,網傳截圖系網友惡作劇,已處罰。”至此,這場爭議暫告一段落。
豆瓣12日對《流浪地球》評分異常、疑遭惡意攻擊作出迴應
不過,有電影宣傳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雖然《流浪地球》評分異常事件的真相一時看不清楚,但在春節、暑假等熱門檔期,各個片方為爭搶排片量狂刷想看指數、僱水軍維護口碑甚至蓄意抹黑競對影片的事情經常發生,“圈裡人已經見怪不怪了”。
在某電影宣傳公司負責統籌工作的雪見(化名)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一部影片在拍攝、製作完成後,剩下的工作基本上由宣傳方和發行方負責。其中宣傳方負責影片的推廣營銷、商務合作等,發行方主要負責和院線溝通,爭取較高的排片量,這也就是常說的電影的宣發。而在一部影片上映前,影片在貓眼、淘票票等票務平臺的想看指數往往能嚴重影響院線排片量。
雪見說,對於一部新片子,院線經理擁有較大的排片權,而他排片的主要依據除了個人對影片的評價外,貓眼和淘票票兩個票務平臺的觀眾想看指數會是重要的參考依據。所以,片方會不遺餘力地刷高新影片的想看指數,爭取一個較高排片量。
“這麼說吧,你在票務平臺上看到的影片想看指數,基本上沒有真的。有的影片甚至在上映前兩三個月就開始刷,這樣在正式上映前往往能拿到比較高的想看指數。反正大家都刷,誰不刷誰吃虧。”雪見說。
在某小型電影宣傳公司負責客戶溝通和專案統籌工作的紫萱(化名)也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影片映前在貓眼和淘票票刷高想看指數將直接影響院線排片量。“院線排片基本上有三個參考依據,一是院線經理個人的評價,二是和競品影片對比,三是票務平臺的想看指數。”紫萱說。
紫萱透露,電影取得好的排片量也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了,還要做好口碑維護的事兒,就是僱水軍刷好評。她說:“刷好評有機器刷和人工刷,機器刷主要是刷分數,把電影評分提高;人工刷主要是想讓評論內容好看,要走心一點,誇誇電影細節和演員演技之類的,不過人工刷也更貴一點。”
刷一條好評3至5元
在今年春節檔前後,就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影片刷分或者互黑行為。一位加入了刷分群的網友向媒體證實,這種群的確存在,並在春節期間“任務量激增”,註冊滿半年以上的豆瓣賬號,只要按照要求給相關影片打低分或者高分並附帶15字評論,就能獲得每條几毛到幾元不等的紅包。
13日,中新經緯客戶端從某電影宣傳公司的供應商(水軍公司)工作人員處拿到了一份報價顯示,在淘票票平臺,刷一個想看2元,刷一個好評3元;在貓眼平臺,刷一個想看7元,刷一個好評5元。該工作人員還表示,好評的內容可以由他們出,不需要加錢。
若在豆瓣上進行上述操作,刷一個好評和想看的價格都是3元,打高分(五星或四星)的價格則要高一些,註冊一年以上的賬號8元一次,不限制賬號的話,3元一次。
不過,紫萱透露,聽說豆瓣平臺從去年9月底、10月初開始就刷不了了,只能買“商業化”。
“買商業化指的是,比如一次性買幾十萬元的推廣套餐,其中包含開屏推薦、熱搜推薦等,推廣套餐還能保證影片分數不低於多少。但這個分數只是剛開始的分數,豆瓣是打分人數到了一定數量才會開分。開分之後,這個數字還是根據實際使用者打分的情況浮動。”紫萱說,“相對來說還是貓眼、淘票票好控制一些,所以一般一部影片在這些平臺的打分會高一些。”
但上述供應商工作人員向中新經緯客戶端保證,豆瓣現在確定可以刷好評、刷分。
據雪見介紹,上述供應商給出的報價比去年6月份要低不少。雪見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2018年6月,上述供應商稱,在豆瓣平臺,老賬號(註冊一年以上)打一次高分要20元,新號8元,寫一次好評4.5元,點一次想看1.5元。貓眼平臺點一次想看3.5元,寫好評要4元;淘票票平臺點一次想看2.5元,寫好評3元,而且這兩個平臺的好評內容均需要客戶提供。
當中新經緯客戶端提出是否可以給同檔期競爭影片刷低分和差評時,對方則略顯謹慎,表示“我們一般不接負面的”。
“沒錢別在豆瓣刷”
在瞭解完《流浪地球》評分異常事件的前因後果後,紫萱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如果《流浪地球》在豆瓣遭到的差評真的是競對影片故意乾的,那他們可真是花了大價錢了。”
紫萱說:“我們公司一般不刷豆瓣,原因是太貴。這次《流浪地球》評分異常很難講清楚是不是競對的影片乾的,因為豆瓣平臺上經常出現兩極化的評論和打分,可能只是因為這次規模比較大,再加上《流浪地球》比較受關注,才引起了一次現象級的事件。”
雪見也表示,對於大多數電影營銷公司來說,豆瓣都不是最好的宣傳平臺。
雪見進一步解釋說,一是因為豆瓣的價格比較高,二是因為豆瓣的使用者多是一些文藝青年,諸如喜劇等影片型別就不適合在豆瓣刷。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豆瓣刷高分、好評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排片量和票房,豆瓣使用者小眾,普通觀眾看電影之前不會先去豆瓣看看打分、評論,他們選擇的是去貓眼、淘票票這樣的票務平臺。“所以刷豆瓣是錦上添花的事,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兒,有錢就刷。”雪見說。
對於豆瓣的評價,紫萱和雪見都表達了相似的看法。“豆瓣是這些平臺裡面商業化最弱的,很難開放刷分、刷好評這些許可權,除非是購買一些比較深度的合作。” 紫萱說,“其實片方並不能絕對控制影片的分數、口碑,畢竟還是真實的聲音多。一般只要是片方面子上過得去,我們就不會無節制地刷。”
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2015年豆瓣創始人兼CEO阿北就對“豆瓣刷分”的說法進行過具體解釋。他稱“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豆瓣的使用者在打分演算法上,每個人都是一票。“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賬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他還說“現在門檻已經很高,聲稱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騙人。”
這或許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麼在豆瓣搞小動作成本高於其他平臺。近年來,豆瓣嘗試向三四線城市下沉,而隨著與原有受眾偏好存在差異的新使用者進入,豆瓣之前形成的評價體系必然會受到新的審美、評價標準的衝擊,或許《流浪地球》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原標題《電影刷分內幕起底:想看指數被“綁架”,豆瓣五星刷一次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