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步2999,有心無力的小米不敢衝擊高階市場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紅米品牌獨立後的首次釋出會,雷軍一改往日儒雅隨和的樣子,全程怒懟友商榮耀,甚至社交媒體也帶節奏瘋狂diss榮耀8X和榮耀V20。目的就是讓使用者習慣紅米對標榮耀,小米對標華為的說法。總歸紅米和小米沒分家以前,小米對標榮耀都很吃力。想和華為肉搏更沒機會,而這次品牌的拆分其實是為了明確紅米定位,就是主打價效比對標榮耀品牌。小米儘可能脫離價效比束縛,才有機會對標華為旗艦機。不過實際情況有些尷尬,有心無力的小米仍然沒敢衝擊高階市場。
止步2999,不敢溢價的小米9
小米9釋出會之前雷軍在微博做了充足的鋪墊,表示小米一定要擺脫價效比束縛,並希望得到米粉的理解。更有訊息指出要挑戰4000檔門檻,結果釋出會上小米的價格是2999起,雖然雷軍在釋出會上花了很長時間解釋為什麼這次米9仍然低於3000,比如開會說服所有高管,並表示這可能是小米最後一款低價位手機。其實更多的還是營銷套路,真正的原因還是雷軍不敢也沒底氣把小米9定價到4000元以上。

為什麼說雷軍不敢定價4000以上呢?其實小米9該有的都有,驍龍855處理器,屏下指紋技術,4800萬畫素加持,外觀設計也下了功夫,充電能力也有所提升,整體來看好似沒太大短板,但這些都是來自供應鏈的技術,不屬於小米的核心競爭力。比如驍龍855,聯想Z5 Pro GT搶了首發,iQOO、一加也紛紛表示即將釋出的旗艦機會搭載驍龍855,相信也會成為今年vivo和oppo的標配,所以毫無優勢可言。其他更不用說了,屏下指紋技術從去年開始就是標配,甚至小米剛聲稱自己使用的是第五代指紋識別技術,iQOO的第六代指紋識別海報就出來了。4800萬去年榮耀V20就已經發布,快充方面華為40W,OPPO已經突破50W,小米的27W顯然不夠看。

整體來看,小米身上看不出任何亮點和技術創新,根本沒有定價4000以上的實力。明顯是硬體過剩的時代,小米9這套組合仍然走的價效比老路,顯然毫無意義。硬體方面的提升可能50%以上都是浪費的,根本用不上。而消費者已從使用體驗層面轉向技術創新和品牌認可了。比如OPPO Find X憑藉滑軌式升降屏突破4000元價位,vivo NEX也靠升降攝像頭穩住高階位置,華為P20系列和華為Mate 20系列更不用說,多項黑科技加持。
Q4崩盤,價效比主戰場受挫
小米目前的困境不止是高階市場沒底氣,就連價效比這個主戰場都危機四伏。根據IDC資料顯示,中國智慧手機2018年Q4市場整體銷量1.03億臺,同比下降10%,而小米下滑異常迅猛,同比下降35%。華為和榮耀成為僅有的兩個同比、環比均增長的手機品牌。oppo與vivo也實現了同比2%-3%的增長,雖然資料不夠漂亮,但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也說得過去。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一般都是手機沖銷量的時期,有國慶節,雙十一,年前等幾個重要促銷節點。小米卻成為國產TOP 5品牌中唯一銷量下滑的,可以證明小米的現狀確實不理想,甚至有要掉出第一集團的可能性。我順便看了下IDC 2017Q4手機銷量資料,當時小米手機的銷量是1590萬臺,和今年Q4的1033萬臺相比差了500多萬,你說雷軍一點不著急是不可能的,是不是瞬間理解近期雷老闆在微博的舉動了。

短期內把小米的銷量拉上來已成為小米公司的首要目標,根據小米Q3財報,小米推廣支付高達56億元,Q4估計會更多,遠遠超過研發投入。這樣的投入失衡導致小米進入了惡迴圈,長遠來看除了不斷營銷不會有任何技術方面的積累。3年、5年後等其他手機廠商擁有更多黑科技,品牌擁有更多溢價能力時,小米依然是個營銷大於產品的公司。
技術與品牌的雙向推進
不難發現,只能走價效比路線的小廠都慢慢消失在行業中,比如360、錘子、魅族的銷量分別下降34%、15%、79%。就算擁有高階機的三星因品牌受創,銷量也是不斷墜落。所以,未來手機行業一定是屬於有能力做技術創新,有能力樹立品牌形象的廠商。而所謂技術創新就是拍照能力,續航時間,外觀設計方面的技術提升,所謂品牌形象就是消費者拿出去不覺得丟人,甚至覺得有種自豪感,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

比如有個經典的段子:剛去超市路過小米專賣店,一男子在店裡吵起來,這麼高配的手機,竟然還宕機?男人越說越激動甚至哭了起來,店長連忙安慰:“一部手機而已,不至於啊”,結果男子說道,我不是哭這個,我難過的是我已經30歲了,還在用小米,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啊。

這就是品牌比較失敗的例子,小米手機一直主打價效比,但米粉長大以後不想用價效比產品,想要用iPhone或者華為這些更好的產品。這是小米這個品牌無法滿足的,這時候你和米粉說,咱們新品定價4000,價格先追上高階機是不現實的。沒有任何溢價能力的手機價格反而貴了,花4000買完拿出去還是感覺是價效比手機,消費者更不舒服了。
所以對小米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利潤做研發,全部利潤都砸向了營銷渠道,導致技術和品牌都沒有建立,在消費升級大潮中異常艱難。如果繼續如此,很可能要掉出國內手機廠商第一批隊,而未來的小米能否向2017年那樣絕地反彈,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