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號在火星沙塵暴之後的自拍:360度全景看火星
北京時間9月11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一場大規模的火星沙塵暴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又重新投入了工作,繼續採集火星表面的樣品。8月9日,當這場沙塵暴正式開始消退的兩週後,好奇號撿起了一塊岩石樣品,並在其所在的薇拉·魯賓嶺(Vera Rubin Ridge)拍攝了一張360度的全景“自拍”,揭示空氣中依然飄浮著一層薄薄的塵埃。
8月9日,當這場沙塵暴正式開始消退的兩週後,好奇號撿起了一塊岩石樣品,並在其所在的薇拉·魯賓嶺(Vera Rubin Ridge)拍攝了一張360度的全景“自拍”。
這張令人驚歎的全景圖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褐色的天空、遠處的夏普山(伊奧利亞山)、古老的湖床痕跡,以及好奇號火星車的自拍。與此同時,NASA的另一臺火星車機遇號(Opportunity)依然處於靜默狀態,距離它在沙塵暴中失聯時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
好奇號使用主照相機Mast Camera拍攝了這張全景自拍。NASA介紹稱,好奇號此前的鑽探嘗試受到意想不到的堅硬岩石阻礙,因此最近這次採集十分令人驚喜。目前好奇號所調查的薇拉·魯賓嶺自從被發現以來,就一直令科學家感到困惑。該地區呈現出來的顏色和紋理變化很大,在此前的調查中從未出現過。
好奇號使用主照相機Mast Camera拍攝了這張全景自拍。
“這個山嶺並不是某種整體的東西,它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每個部分又有十分多樣的顏色,”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好奇號專案科學家瓦薩瓦達(Ashwin Vasavada)說,“有些顏色肉眼可見,當我們用近紅外光線觀察時,又有更多顏色呈現出來,這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一些顏色似乎與岩石的堅硬程度存在關聯。”
為了找到適合鑽探的地點,好奇號團隊必須做出有根據的猜測。NASA稱,目前的進展看起來很順利。科學家推測,薇拉·魯賓嶺的凸出部分可能具有較為堅硬的岩石,其下方位置的岩石可能會相對軟一些。
有了新採集的樣品,好奇號就可以在其內部實驗室對粉碎的岩石進行分析,瞭解是哪些物質使山嶺承受住了風力的侵蝕。
在好奇號執行良好的同時,機遇號火星車的狀態依然不明朗。今年6月,機遇號與地球上的任務團隊失去了聯絡,原因可能是塵埃的遮擋使太陽能電池無法充電。任務工程師一開始希望機遇號能夠在沙塵暴減弱時甦醒過來,但是,在兩個多月杳無音信之後,他們承認希望已經越來越小。
為了鼓舞士氣並激勵機遇號火星車醒來,任務團隊甚至製作了一個主題播放列表,用一首新歌開始控制室的每一個火星日。截至目前,該列表已經收錄了18首歌。
機遇號從6月10日開始就一直沒有發回訊號,它什麼時候能夠醒來依然是個未知數——如果能夠醒來的話。就在8月底,NASA表示,能聯絡上機遇號的時間只剩下45天。如果超過這一時間,這臺火星車就“很可能永遠不會恢復”。
“陽光正在穿透毅力谷(Perseverance Valley)的陰霾,很快就會有充足的陽光,機遇號應該可以充電,”噴氣動力實驗室的機遇號專案主管約翰·卡拉斯(John Callas)在8月底說,“當大氣光深度水平(火星天空中顆粒物含量的測量值)低於1.5時,我們將開始在一段時間內,通過NASA深空網路的天線傳送命令,嘗試主動與火星車通訊。假如我們收到了來自機遇號的回覆,我們就將開始狀態識別過程,恢復它的通訊狀態。”
2017年6月7日到19日,機遇號火星車的全景相機(Pancam)在";努力撞擊坑";(Endeavour crater)拍攝了這張圖片。
火星沙塵暴及如何觀察火星
沙塵暴在火星十分頻繁,但肆虐整個行星的全球性事件大概每6到8地球年才發生一次,相當於3到4火星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副執行主任羅伯特·瑪茜(Robert Massey)說:“對火星的觀察始終具有挑戰性,因為它很小,大約是地球一半大小,而且離地球的最近距離也在5500公里之外。”
“用肉眼很容易在天空中找到這個明亮的紅色天體,但如果想看到任何細節,就需要一個合適的望遠鏡,雙筒望遠鏡無法看到太多,”瑪茜補充道,“即使如此,細節也會轉瞬即逝,我們需要依賴穩定的地面大氣層,否則擾動會使視野變得模糊。這也正是為什麼早期火星觀察者要花費大量時間描繪草圖,嘗試繪製火星表面的地圖。”
火星大沖是觀察火星的良好時機,此時火星與太陽在地球天空中的位置正好相對(三者排成一條直線),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也最短。2018年的火星大沖是在7月27日,而火星與地球在7月30日距離最短。
“當夜幕降臨,你可以在東南天空尋找一個亮紅色的天體,”瑪茜說,“藉助一臺不錯的望遠鏡,觀察者能看到火星極冠的增長和消退,以及前面提到的沙塵暴。這些沙塵暴可以從區域性特徵迅速轉變為全球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