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 · 赫拉利: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在今天,人工智慧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無人駕駛汽車、語音助手、智慧監控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的同時,也有新問題產生:人工智慧普及後會導致大部分人失業嗎?未來世界會因為人工智慧變得更好嗎?
他山石智庫創始人李大巍耗費2年時間,對12位精英進行了深度採訪。採訪內容已整合《對話最強大腦》一書,從“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好嗎?”一問延伸開,主要關注當下的一眾熱點問題和前沿趨勢,如區塊鏈的前景、人工智慧的未來、虛擬現實、“灰犀牛”、財政和貨幣政策、傳統零售業的轉變、中國在未來經濟中地位等。
12位受訪者為在各個領域活躍的世界級專家學者和業界大咖:矽谷大哲凱文•凱利、未來學家尤瓦爾•赫拉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人工智慧女王賈斯汀•卡塞爾、《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布萊克•馬斯特斯等。

今天,小獅子就為你節選作者李大巍與尤瓦爾·赫拉利在書中的精彩採訪內容。一起來看看精英眼中的未來世界會因為人工智慧變得更好嗎?
(注:以下回答來自尤瓦爾·赫拉利。)

問:人工智慧有可能超越人類、替代人類嗎?
當然有可能。人工智慧在越來越多的任務上,表現得比人類更出色。
例如,在無人駕駛這個領域。人工智慧駕駛相對人類駕駛員有著巨大的潛在優勢。每年全球死於車禍的人數高達130萬,是死於暴力、犯罪、戰爭和恐怖主義的人數總和的兩倍。而這些車禍大部分是由人類的錯誤造成的,有些人在開車時睡著了,有些人開車發訊息,有些人喝了酒。
而人工智慧不會犯人類的這種錯誤。人工智慧永遠不會在開車的時候睡著,不會酒駕。
而且人工智慧還有更大的優勢。在無人駕駛和其他環境中,人工智慧最重要的兩項優勢是連線能力和更新能力——迅速高效地獲得更新的能力。
問:此話怎講?我們人類也有溝通交流的能力和不斷學習更新的能力呀。
還是用駕駛這個例子。人類司機是個體,所以如果路上有兩輛車在同一時間到達了同一個路口,他們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司機們需要相互交流意圖,有時會產生誤解,那麼就會發生碰撞和意外。

但人工智慧不是個體。如果有兩輛由電腦和演算法駕駛的車,你可以直接將兩者連線。這樣它們就不再是獨立的單元,而是同一系統上的兩個部分,屬於同一網路。這樣它們產生誤解和碰撞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另一個優勢是更新。比如如果政府更新了交通法規,想要通過再教育讓所有人瞭解、記住並遵守新的規則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是無人駕駛的汽車就很容易了,只要點一下按鈕,全國各城的所有汽車行駛系統就都立刻按照最新法規更新完畢,可以確信的是它們會嚴格按照新的交通法規行駛。
所以讓人工智慧司機替代人類司機是非常合理的。同樣地,用人工智慧醫生替代人類醫生也是非常合理的。
問:所以我們當中不少人得下崗了?
是這樣的。隨著人工智慧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過人類,人類會面臨更多的失業。人工智慧革命會徹底改變經濟,尤其是就業市場。
比如在無人駕駛領域,5到10年前,機器比人開車開得好聽起來還像科幻小說。但今天大部分行業的專家都認為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也許在未來10年、20年、30年,計算機和無人駕駛會取代上千萬計程車司機、公交司機和卡車司機,讓這些人失業。
現在有數百萬計程車司機、公交司機、卡車司機,他們共享著至少一部分的交通系統所有權。但在三四十年後,所有這些巨大的經濟、政治權利可能就都集中到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手中了,他們擁有操控整個系統的演算法。


問:這種大部分人類失業和技術導致的集權最終會指向什麼?
這些過程的最終結果會是,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新的階級興起——無用階級,就如同19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一個新階級——城市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而20世紀的大部分經濟政治史,都圍繞著這個新工人階級的恐懼、希望和問題。
所以在21世紀,人工智慧革命將創造一個新的大規模階級——無用階級,這個階級的人不僅僅是失業,而是無法就業,沒有任何經濟價值,也沒有政治權力。也許21世紀最大的經濟、社會、政治問題之一將是數億無用的人該怎麼辦。這種無用當然不是從父母、朋友、孩子的角度來看,而是在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角度來看是無用的。
問:這其實就像是討論產業的轉型升級?當一些老的產業被淘汰,一些人失業,變得無用,但總會有新的產業、新的崗位出現?
當然,新的就業機會很可能會出現。可能所有車輛駕駛、服裝生產,甚至醫藥或金融領域的工作都會消失,而新的工作很可能會被創造出來。但我們無法確定能否創造出足夠多的新工作。另外還有兩個很大的障礙,可能會使這些新工作無法解決無用階級的問題。
首先,即使出現了新的工作,人們也必須具備非常高的技能才能勝任。
大多數專家認為流水線作業的工作,如襯衫生產或計程車駕駛將會被機器人或電腦接管。新的工作將要求人們善於創造,心靈手巧,靈活善變。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過足夠的教育和訓練讓他們能夠適應這類工作。所以可能會有數百萬的計程車司機和紡織廠工人失業,新的工作則可能是軟體工程師這類的工作。
但是一個50歲的失業計程車司機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軟體工程師嗎?他們既不具備相應的技能也沒有受過足夠的教育,50歲的人也很難通過自學獲得必要的技能。
問: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勞動力的升級”,要強調對人的培訓、知識技能的不斷升級?
是的。這樣說,可能會讓我們感覺好一點。因為不是說人工智慧革命發生了,就業市場立刻改變,很多工作一夜間消失,很多工作忽然出現。
但是,只要我們重新為人們提供訓練,就業市場就會再回到均衡狀態嗎?事情不會是這樣的。
這就說到第二大障礙。人工智慧革命將不會是孤立的分水嶺事件。人工智慧革命將一浪高過一浪。所以不管什麼新的工作出現,在10年或者20年之內,這些新工作本身也可能消失,被新版本、新一代的計算機和演算法取代。一份工作做一輩子這樣的事情將再難出現。

問:難道沒有解藥和出路嗎?現在不僅中國,全世界都在討論教育創新,討論怎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讓我們的年輕一代具有勝任那些還沒被創造出來的崗位的能力。教育會是終極解藥嗎?
我很同意你的觀點。
在歷史上,生命常常被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在第一部分,你不斷地學習。你獲取知識、技能,甚至是人格、身份。然後在第二部分,你主要運用你的知識、技能和人格在就業市場上工作。但這種模式已經跟不上變革的步伐了。
如果你想跟上潮流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獲得新的技能,甚至是獲取一個全新的身份或人格。這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是最難的,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難,因為就我們的心理和情感限制來說,改變對人們來說常常難以接受,讓人壓力倍增。長時間的改變也會造就長時間的壓力。
當你15歲、20歲的時候,你的整個生活就是改變,你不斷學習,不斷改造自己。但當你40歲、50歲的時候,你就不再喜歡這些改變,更不希望每10年就有一次這樣的改變。
人類能夠適應現在的新形勢,每10年重新學習知識改造自己嗎?或許即便沒有什麼新工作,我們也難以應對持續不斷地改造自己以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吧。
這不是我們可以推遲到20年、30年之後再去面對的問題,不像是說我們能自我安慰:人工智慧革命要2040年或者2050年才會到來,我們等到那個時候再擔心吧。
我們必須馬上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在2017年的校園裡教小學生什麼內容、教大學生什麼內容,都會影響到他們能否在2040年擁有一份工作、擁有必要的技能。
如果等到2040年,那就太晚了。到那個時候,學校裡教的內容只關乎2040年之後的未來,與2040年將毫無關係。

問:技術會決定我們人類的未來嗎?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技術從來不是決定性的,以往也不是。技術在我們面前鋪展開很多條可能的道路,但卻不會決定我們該走上哪一條。
回首上一次技術革命——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你會發現火車、電力、收音機等發明沒有決定任何社會系統、經濟系統,也從未決定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方向。工業革命中同樣的技術可以被用來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或者是法西斯社會。人們把相同的科技用在不同的地方。21世紀的技術革命也是這樣的。

人工智慧必然會完全改變人類生活、社會環境、經濟結構和政治體系。但是怎樣改變呢?有如此多的不同路徑,我們仍然可以選擇該如何應用這些新技術。如果我在這裡討論的某些東西讓你感到恐懼,現在你還有機會做出改變。
人工智慧是21世紀最偉大的革命,它也可能不僅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而且是生命誕生以來最偉大的革命。
正如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的,人工智慧將會帶來改變的領域,包括對宇宙的探索——這次從有機生命到非有機生命的轉化與變革,對宇宙的發展將意味著長遠的革命,我們甚至可能殖民整個銀河系。但對人工智慧革命反應最為迅速的不僅僅是銀河系,還有我們的社會、經濟和文化。
權威從人類向演算法轉移。最基本的結論或者說這種轉變的基礎體現就是,一旦掌握了足夠多的生物識別資料和足夠的計算機算力,一個外部演算法能夠比我自己更好地理解我自己。